張衛濤??
“五有”即課堂教學有實用性;有適當的教學目標;有恰當的學習活動;有表揚;有反饋。筆者以實際教學實例為切合點,對“五有”教育教學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予以梳理,以期探索中職語文課堂融入專業教學實踐的有效銜接方法,“五有”教育教學理念是對中職語文教學理念的一種創新和豐富,它是改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痼疾的有益嘗試。
一、實用性是中職語文教學的核心靈魂
中職語文教學要貼近專業,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及時更新陳舊、過時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生活、聯系行業、聯系就業的實際,突出應用性。即中職語文教學既不失“語文味”又要貼近專業特色。這需要語文教師一方面傳授積淀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知識,一方面積極探索語文學科與各類中職專業技術的有效銜接方法。故而,中職語文教學的思路必須豁然開朗起來,凡是能夠促進學生專業成長和就業的,凡是能夠指導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都可以為語文教學所吸納和運用。對不同中職專業的學生而言,語文學習的實用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能夠運用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語言,要言不煩地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以語文的讀寫聽說形式表現出來。
實用性是中職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它是中職語文教學的核心靈魂。課前對課文再三思慮: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初衷、編者的目的、老師帶領學生學習它的意義是什么?就是服務中職學生,服務各種應用專業。從語文層面講,訓練學生大膽地表現,大聲讀書,端正書寫,準確傾聽,流利敘說,都是各專業人際交往中所必備的素質,這些素質從哪里來?從我們的語文課堂中來,從我們有素的訓練中來。從社會層面來講,學生學習語文的結果是什么?那就是建立健全的人格,培養應有的自信,樹立超強的信念,形成對人對事的正確看法,即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如對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學習,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時,重在讓學生暢談蘇軾對待貶謫時的人生態度,并結合自身談談自己是怎樣克服專業課程學習中的困難的。問題即出,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就不再有因厭學而睡覺和玩手機的現象了。在學習《三字經》的帶動下,還有學生自發地學起了《千字文》《弟子規》等讀物,有些語文基礎稍好的學生甚至于捧起了《史記》。
3.積累豐富的知識與常識
除了《三字經》里所涉及的之外,在拓展環節里補充了大量的古今常識與知識,如禮儀內涵、二十四孝故事,節氣與養生等內容,迅速提升他們的素養,甚至開啟他們的思維智慧,學以致用。如烹飪專業的把節氣與養生和專業課的營養與衛生結合在一起組織開展了“養生菜肴”活動。
4.提高了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隨筆、感想與仿寫的各種寫作訓練中,學生的文字表達水平得到了提升;課前故事、課上發言,課后講談等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多個訓練語言表達的機會,從不敢說、不會說,到主動說、繪聲繪色地說,學生逐漸“越說悅說”起來;而每一次的小品表演和活動的策劃,都出自于學生的精心準備,構思、排練、組織、檢測都是學生們在互相溝通與交流中完成的,有組織者也有執行者,這無疑形成了一個個小的社交圈,圈中的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與提高。
綜上所述,《三字經》的學習達到了教學目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五、教學反思
《三字經》作為一門不可多得的課程資源,由于成書的年代關系促使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夾雜著一些封建糟粕、藝術瑕疵,如“頭懸梁,錐刺股”的自殘式勤學精神,學生對這一點也很敏感,因此處理中應注意辯證吸納,靈動地理解。在教學中首先指明這一點,再次賦予新內涵,如把十義中的“夫婦從”理解為“夫對時從夫,婦對時從婦”,夫婦要和睦相處,相敬如賓,至于“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完全可以超越時代、歷史局限性,并不是封建倫理道德的專利,今天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尤其需要這些做人的準則,人們的行為有了準則規范,社會才不會失去秩序。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