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琳 張瑩松/襄陽航泰動力機器廠
某型飛機飛行過程中,收推油門或飛行條件發生變化時,出現轉速低于平穩轉速2%,且轉速調整時間大于6s仍未達到調速器平衡轉速的情況,即調速器出現轉速擺動故障,本文對此進行分析與研究。
某型發動機調速器屬離心式轉速調節器,其構成如圖1所示,以離心塊作為敏感元件,感受發動機的轉速變化,并將其轉速變化量轉化為相應的分油活門的位移,再通過分油襯套的液壓功率放大功能改變螺旋槳的槳距,來保證發動機的轉速恒定。
分油機構如圖2所示,通過分析得知遮蓋量大小將影響調節速度快慢,包括分油襯筒與分油活門遮蓋量及分油襯筒與分油襯套遮蓋量。經查閱相關資料,當彈簧壓量改變0.05mm時,發動機平衡轉速的改變為40~45rpm。平衡轉速的偏移量改變分油活門與分油襯筒位移,通過油壓的作用進行轉速調節:遮蓋量大,調速器調整平衡轉速滯后多;遮蓋量小,調速量小,調速器調整平衡轉速滯后少。

圖1 調速器殼體組件
根據原設計圖紙的要求,分油襯筒凸臺尺寸為6.150mm,兩排油孔直徑為Φ5.5mm,兩排孔距離尺寸為0.5±0.05mm。分油襯筒凸臺與分油襯套排油孔遮蓋量尺寸為0.002~0.2mm,相當于發動機轉速有1.6~100rpm的空行程范圍,調速器調節品質分散性大,易導致部分調速器不能在±40rpm的轉速調節范圍內感受油壓的變化,不能及時變換大距油路出油的狀態,造成轉速擺動超過產品指標要求。

圖2 分油機構示意圖
針對以上故障原因及機理的分析,制定了以下改進措施。
1)優化分油襯套與分油襯筒遮蓋量,提高調速器調節品質
依據分油襯套與分油襯筒0.002~0.08mm的遮蓋量要求及制造廠的設計圖樣,將分油襯套Φ5.5mm尺寸更改為Φ5.5mm,0.5±0.05mm尺寸更改為0.5m m,如圖3所示。在修理過程中,將分油襯筒凸臺尺寸6.15mm尺寸加嚴控制為6.15mm。
通過計算可得:更改后分油襯套兩排油孔之間最大距離為6.098mm,最小距離為6.04mm,分油襯筒凸臺最大尺寸為6.12mm,最小尺寸為6.1mm。由此,二者之間最小遮蓋量為6.1-6.098=0.002mm,最大遮蓋量為6.12-6.04=0.08mm,滿足分油襯筒與分油襯套遮蓋量0.002~0.08mm的要求。
2) 研究在調速器殼體上更換新結構分油襯套的工藝方法
通過研究,制定以下工藝流程:分解舊襯套——研Φ34mm底孔——粗沖洗——沖洗質量檢查——計量新品分油襯套——壓套——研磨分油襯套——超聲波清洗——精沖洗——沖洗質量檢查——檢驗。
3) 帶臺階活門襯套的研磨

圖3 改進后分油襯套
分油襯套既與分油活門配合,又與分油襯筒配合,二者配合面要求跳動不大于0.01mm。為了保證研磨后二者跳動要求,在研磨過程中,先用單孔研磨的鑄鐵研磨棒將Φ22mm孔尺寸進行粗研,以消除襯套在壓配合過程中產生的擠壓變形,然后采用同心度研磨工裝,以Φ22mm研磨套導向定位,研磨Φ9mm孔,很好地保證了兩孔跳動要求。最后采用夾布膠布研磨棒加入煤油對Φ9mm和Φ22mm內孔進行精研拋光,以保證分油襯套研磨后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如圖4所示,分油襯筒內孔與分油活門配合,外圓與分油襯套Φ22mm內孔配合,兩孔同心度要求不大于0.01mm,在修磨中為了保證精度要求,通過設經驗值K=1/5000-1/1000(其中K為孔徑變化量與工件軸向位移量之比),設計制造了微錐心棒。該錐度采用1∶2000的錐度比,修磨時先以微錐心棒兩頂尖孔定位固緊在外圓磨床上,檢查分油襯筒Φ22mm外圓及K面跳動,跳動均不允許大于0.005mm后磨修K面,保證尺寸6.15mm。
5) 活門銳邊的控制
對于分油襯套內孔銳邊的控制,用工業內窺鏡檢查,襯套內不應有劃傷,銳邊不應有飛邊、毛刺。

圖4 分油襯筒
對于分油襯筒凸臺銳邊的控制,采用非接觸式光學測量儀,在放大不小于50倍的情況下檢查,銳邊不應有飛邊、毛刺。
為了保證更換分油襯套的調速器的工作可靠性,進行了以下考核驗證工作。
1) 對首臺更換分油襯套的調速器性能調試合格后,進行工廠試車。在發動機臺架上,當發動機工作在規定的滑油溫度內,發動機從最大轉速回到平衡轉速的時間不超過6秒。
2) 在試驗器上,對首臺更換分油襯套的調速器進行60小時試驗考核,檢驗調速器更換分油襯套后在長期工作中零組件的磨損程度,以及調速器技術參數的穩定性。
經過試驗器性能數據的錄取情況檢查,對長試后分解的精密偶件進行目視檢查、微分計量、油液污染度等檢查,均無異常,各項性能指標及參數滿足修理技術要求。
通過采取上述技術措施,修理合格后的某型發動機在廠內試驗器的試驗、工廠試車以及外場使用均滿足規定的技術指標,性能穩定,未出現轉速擺動現象,充分驗證了此項研究的成效,達到了研究改進的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