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楠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130000)
皮下淺刺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療效觀察
陳凱楠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急性踝關節扭傷;皮下淺刺;療效觀察
急性踝關節扭傷是常見的骨傷科疾病,多由外傷、劇烈運動等因素造成的踝關節軟組織損傷,表現為受傷部位腫脹疼痛、關節活動受限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1],若失治誤治,可造成陳舊性疾病或踝關節功能障礙,影響工作與生活。
40例患者均來自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并以急性踝關節軟組織損傷為主癥就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20例與對照組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有明確的踝部外傷史;②損傷后踝關節出現疼痛,局部腫脹明顯壓痛,皮下瘀斑伴跛行;③活動功能受限,重者伴踝關節紊亂之內(外)翻畸形,關節不穩,內外翻應力試驗均為陽性;④X線檢查未見骨折與脫位。
排除標準:骨折、韌帶或肌肉斷裂及骨病等疾患;患者發病在1周以上,病灶處有開放性傷口,有明顯基礎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暈針或對針灸過敏的患者。
患者受傷后抬高患肢,24 h內局部冷敷,以減少滲出,達到止血鎮痛的目的。24 h后采取以下治療方法。
治療組:針具采用華佗牌0.25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取穴:以踝關節最痛點(若疼痛點不明顯則取腫脹中心點)為中心,在周圍非腫脹部位進行淺刺,共4組8個對稱點,成“米”字結構。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或側臥位,充分暴露疼痛腫脹部位,以痛點為圓心進行常規消毒,醫者單手持針,與皮膚成小于30°夾角,快速捻轉進入皮下,破皮即止,以針柄懸而未掉,體表能看到針尖凸起為佳,進針后每隔10 min行捻轉瀉法,留針40 min。每日1次,5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休息1 d,再進行下1個療程。
對照組:患者冷敷后,涂用萬花油,每日3次,外貼跌打損傷膏,每日換1次。
1.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的軟組織損傷分級化量表制定患者癥狀與體征評分量表。臨床癥狀與體征評分量表見表1。
表1 臨床癥狀與體征評分量表
2.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與體征評分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治療組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評分比較±s,分)
西醫學認為,急性踝關節扭傷的病理機制為局部微小血管及細胞的破裂損傷,組織細胞充血水腫或變性壞死造成局部組織腫脹疼痛,且損傷后釋放炎性介質,代謝產物聚集造成內環境改變,加劇腫脹與疼痛[4]。研究表明,針灸通過神經及體液各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5]。此外,針刺能夠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氧供應,提高新陳代謝,激活神經細胞[6]。因此,針刺通過血液循環、體液循環及神經調節能夠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
在中醫學中,急性踝關節扭傷屬于外傷造成的局部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局部氣血不通造成腫脹及活動障礙。針刺采用圍刺法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加強病變部位周圍各個經絡、浮絡、孫絡及皮部之間的溝通與聯系,且針刺方向皆向患部,激發局部正氣,阻止邪氣的擴散。《靈樞·官針》曰:“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在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氣血流動的部位,淺刺疏通局部氣血經絡,使局部氣血調和,經絡疏通。皮下淺刺進針淺,有很好的止痛作用,且治療范圍廣,臨床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1]高希言.針灸學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235.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李衛星,譚大琦,李秋華,等.消瘀止痛膏對大鼠急性軟組織損傷的治療作用[J].中醫正骨,2000,12(11):9-10.
[5]張吉,張寧.針刺鎮痛機制的探討[J].中國針灸,2007,27(1):72-73.
[6]唐強,白晶,劉波,等.針刺治療腦梗死作用機理的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7):54-55.
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