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迪
五元錢的口罩護得了工人的肺嗎
文/吳迪

4月20日,《工人日報》刊載了一幅圖片新聞,內容是浙江省湖州市一鄉鎮,混凝土攪拌機工人在塵土飛揚的環境里工作,摘下口罩時,口罩里面粘附了很多水泥灰。如此惡劣的工作環境,一個5元錢的口罩,是他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線。據了解,有幾個年輕工人僅僅因為沒有戴口罩,工作三四年就得肺病去世了。
“茍延殘喘”一詞用來形容塵肺病人的痛苦,或許殘酷無情,卻是無奈事實。5塊錢的口罩,是工人們與塵肺病之間的唯一屏障,更像是工人勉力自我救濟的最后一根稻草。讓人聞之不忍,視之落淚。
防治職業病年年講月月講。日前,《工人日報》報道了第15個《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即將來臨,活動由國家衛計委、國家安監總局、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以“健康中國,職業健康先行”為主題,全力遏制職業性塵肺病和職業中毒高發勢頭,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包括塵肺病在內的職業病,依然呈高發態勢。比如,在個別省份,塵肺病患病人數占所有職業病患者的80%以上,而其中相當多數又是晚期……
嚴峻現實的背后是存在了多年的“三難”和“三無”困境依然有待解決——難監管、難鑒定、難維權,企業對職業病防治無投入、無制度、無保障。按照安監等部門的相關要求,職業病防護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然而據報道,能做到“三同時”的中央企業僅過半數,其他中小企業就更可想而知。
每一個在工礦企業打工的勞動者,基本都是家庭中的“頂梁柱”,一旦患病,往往因病返貧、因病致貧,導致一個個家庭遭遇“滅頂之災”。所以,防治職業性塵肺病不僅關系著勞動者的身體健康,還關乎其背后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美滿——妻子需要健康的丈夫,孩子需要結實的爸爸。從振興實體經濟、制造業轉型等更長遠的視角看,防治職業病還關乎我國基礎勞動力的“后勁”足不足。
從連續15次舉辦職業病防治宣傳活動,到《職業病防治法》的修訂和實施,再到各級工會和安監、衛生等部門的相關政策措施來看,對防治職業病,我們其實并不缺明確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缺的是嚴格懲處的約束力、落到實處的執行力,以及嚴肅問責的鞭策力。
因而,如何將年年歲歲都在關注的問題變成歲歲年年都不再揪心的問題,是確保勞動者生命健康的關鍵。
5元錢的輕薄口罩,承載著生與死的分量。防治職業病性塵肺病,各地要做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