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春華
鏗鏘的號子在耳邊回響
文/馮春華

86歲的老父親是一位地道的林區退休老工人,1954年開始闖關東,1956年來到綏棱林業局,那時他才30歲出頭。
父親是私塾畢業,當時是文化比較高的,林場領導得知,要安排他當檢尺員,那時檢尺員工資很低,闖關東到林區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多掙點錢,父親沒有同意。他身體比較好,要求上一線,參加林區中最累的木材生產工種(采、打、造、吊),相比之下工資較高些,從此以后父親就同原木結下了不解之緣。
聽父親講,剛來到林業局,他就喜歡上了這片黑土地這片大森林。父親在木材生產中每一道工序都干過,而且干得得心應手,工組長看他干活麻利,身材正適合抬木頭,就分配他到山場吊卯、歸楞,剛開始肩膀磨的像火燒的一樣痛,但父親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工友們看他是新手,怕吃不消,對父親說,你能行嗎?不行就換下來吧。父親拍著胸脯說,沒關系,練幾天就熟練了。于是,父親就認真的觀察他們抬木頭的技巧,拿八門子、搬小辮、大小肩換杠、放木頭和拿卡勾等基本要領。功夫不負有心人,沒有多久父親就掌握了抬木頭的技巧。父親無論抬頭杠二杠,無論元木大小,無論長材、短材,抬起來輕松愉快,邁起步來步伐穩健。由于長時間的磨練,木材生產各道工序都能夠拿得起來放的下。他那種不畏艱苦,吃苦耐勞的精神感染了工友們,工友們無不挑指稱贊。
經過幾年的磨練,父親來到二道河子林場、寶山林場時,工段長就任命他為工組長,一干就是幾十年。
父親身體健壯,車軸漢子,嗓音洪亮,他學會了喊抬木號子,每抬一棵木頭他都要在頭杠領喊號子:“哈腰哪掛啦嘞,嘿喲,喓嘿,嗨呦;挺起腰嘞,嘿喲,喓嘿,嗨呦;向前哪走嘍嘞,嘿喲,喓嘿,嗨呦……”這一唱一接,一接一合,邁著整齊穩健的步伐,鏗鏘有力的抬木號子,回蕩在林海之間。1980年12月父親退休,退休后,段隊返聘他帶領年輕的工人修JD50東方紅集采道和汽車運材道,一干就是三年。
記得父親68歲那年春天,幾位退休的老工人在公路上散步,發現路旁下有幾棵小頭直徑40厘米左右,4米長的汽運掉道木材,幾個人商量一番把木頭抬到段部,這么好的木材不能就這樣丟失了太可惜了。于是,從家里找出多年不用的抬杠、卡勾和繩扣,四位老工人不由分說各自拿起工具,行動起來不減當年,可稱得上老當益壯,再現當年的風采。
“哈腰哪掛啦嘞,嘿喲,喓嘿,嗨呦;挺起腰嘞嗎,嘿喲,喓嘿,嗨呦;向前哪走嘍嘞,嘿喲,喓嘿,嗨呦……”父親又喊起當年的抬木號子,那整齊而又矯健的步伐仿佛就在我眼前,那鏗鏘有力的抬木號子又回響在我耳邊。
(作者單位:綏棱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