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政府
“萬能銑”高強
文/趙政府
工件內面誤差要求在0.005毫米以下,比頭發絲的1/10還細。就是這樣的精確度,哈爾濱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的高強用普通機床銑出來了,而且產品全部合格。
在哈爾濱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的裝備公司,記者見到了正在工作的高強,只用了一個小時鐵塊就變成锃亮的機械用凸輪。
“我接過一個要求特別苛刻的活,誤差要在0.005毫米以下。人的頭發絲是0.05毫米—0.07毫米,也就是說誤差要小于頭發絲的1/10。”高強說,“我們是傳統老廠,我所操作的銑床已使用多年,精度很難達到要求,只能靠經驗和技術。”高強告訴記者,根據圖紙,他要自己設計銑刀。幾次研究,他設計了一把“大頭小尾”的銑刀。頭多大沒有理論支持,要靠一點一點地試,試驗了十幾次后,才做出來一把適合的銑刀。有了銑刀,還得有精準的操作和耐心。13個工件,高強整整干了3個月,腿都站腫了。這13個工件也為公司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效益。
銑床需要人站著操作,高強就這樣一站就是20多年。一工具黨委工作部部長孔凡伍告訴記者:“一時解決不了的東西,高強就在車間鼓搗,有時忘記了吃飯。人家午休都溜達,他還在那兒琢磨,一站就是一天,那股鉆勁兒讓人佩服,很多人都做不到。”
在高強操作臺的右上方,放著一個本夾子,上面詳細記錄著各種數據,高強邊用卡尺量邊看著上面的數據。“這不是數控機床,很多數據都需要自己測算。”高強告訴記者,前一陣子接了個復雜凸輪的活,算坐標要精確到秒,光坐標數據就寫了整整一張A3紙,看著數據操作,馬虎一點兒就全廢了,整個件都得重新干。就是這個工件把成本由數控機床的2000多元降低到了980元,為公司節省了很大一筆費用。
“我們這個工種,不僅機械操作要熟練,還需要有強大的數據計算能力。”高強說,干這活手重,這幾年,他把鍵子按壞,換了10多個計算器了。
“那小子,腦袋好使,算得準,不比數控機床差。”一位老技工這樣評價高強。高強的計算能力,在哈一工具那是出了名的。邊思考邊實踐,也是高強技術提高的法寶。
41歲的高強已經成立了國家級高強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了高級技師1人、技師3人。
“領導特別關心我,最關心的就是我來不來上班。”高強笑著說,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待遇,每年都有外出休養、學習的機會,但是他從來沒去過,因為單位的活太多了,耽誤活就影響效益。
高強說:“我雖然不是東北人,可是哈一工具培養了我。國家又出臺振興東北的新措施,我要用自己的技術為東北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