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圖像(肖像畫及雕像)一向都是鄭成功學術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并涉及眾多鄭成功圖像、鄭成功學術研究以及鄭成功圖像藝術創作等問題。福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2015年赴臺參訪考察時征集了一尊清代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體量最大的清代鄭成功神像。本文將圍繞這尊神像,并結合館藏另一尊二級文物清木雕漆金線彩繪鄭成功坐像,從造型圖像特征、制作工藝等方面展開論述,試圖探尋閩臺神像造型的藝術規律及美學意涵。
一、鄭成功信仰在臺灣的興起與發展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泉州南安石井人,先世由河南固始入閩。鄭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戶,父親為明末海盜巨商鄭芝龍,母親為日本田川氏(翁氏),七歲回福建從師學習。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賜國姓朱,改名成功,人稱“國姓爺”。南明永歷九年(1655年),永歷帝封其為延平王。1646年清軍入閩,鄭成功與其父鄭芝龍分道揚鑣,走上反清復明的道路。鄭成功于1662年收復臺灣,結束荷蘭人在臺灣長達38年的殖民統治。同年五月初八,鄭成功病逝,終年39歲。鄭成功是兩岸一脈相傳的奠基者、開拓者和實踐者。因這些特殊的歷史貢獻,在他逝世后,臺灣民眾開始作為先賢或祖先進行崇拜,使鄭成功從“人格”提升到“神格”,并奉以“開臺圣王”“延平郡王”“延平王”“國姓爺”“國姓公”等尊稱表達人們對鄭成功的敬意。
臺灣最早的“鄭氏家廟”應為南明永歷十七年(1663年)鄭經建于承天府寧南坊,用于奉祀鄭成功及鄭氏祖先。入清后改稱“鄭氏大宗祠”,后定名為“昭格堂”??滴趸实塾诳滴醵辏?683年)賜“忠臣”牌匾①,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正式褒揚鄭氏為明室忠臣。牡丹社事件后,為了避免日本帝國主義覬覦臺灣,沈葆楨以“鄭氏明之孤臣,非國朝之亂賊”,請求清政府在臺為鄭成功建祠。光緒元年(1875年)官方設廟奉祀,建立鄭氏祠堂?!班嵆晒π叛觥遍_始受官方認同,并從臺灣民眾的“淫祀”轉化為“正祀”,在臺灣生根、茁壯發展。自清代至今,“鄭成功信仰”依然持續受到尊重禮遇,官方接二連三為其建祠修廟,已然成為臺灣地區一項本土的信仰文化,發展出相關祭祀圈和信仰圈,逐步拓展成為一個帶有國際性的文化現象與長盛不衰的研究課題。
二、鄭成功神像的圖像特征
鄭成功一生功業卓著,生平多富傳奇色彩。他本人的長相外貌從他同時代或稍晚的史料、畫像、雕像中均可窺視。這些鄭成功的圖像信息一般出自畫家、民間畫工、民間工匠之手,他們出于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崇敬,繪制或制作了各種畫像、雕像。筆者以館藏兩尊鄭成功神像為例,嘗試探究其內在蘊含的圖像特征。
(一)清代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形態描述及圖像特征
這尊從臺灣地區征集的清代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見圖1),通高88厘米,神像高76厘米,寬43厘米,厚43厘米,泥塑造像。神像頭戴金漆冠冕,雙眼作俯視狀,臥蠶眉,懸膽鼻,有胡須,嘴唇豐厚,嘴角微向上翹,兩腮飽滿豐腴,耳垂肥厚,神態安詳。所著衣飾甚是獨特,交領,肩飾披巾,左肩披長紅巾,并繞至右后方腰帶處。左右身衣飾相異,左側身披長袍,袍長至腳踝,左足踏翹尖薄底靴;右側身披鎧甲,右膝穿虎頭鎖子甲②,右足著虎頭戰靴。胸部飾鎖子甲,胸部與腹部之間配腰箍。腹部隆起,腹部處瀝粉貼金盤龍紋,束腰帶。右手握腰箍于胸前,左手置于左膝上。背后有封印洞,封印已缺。縱觀整尊鄭成功神像,神態安詳、體態雍容,正襟危坐于臺上,冠冕、鎧甲及身上紋飾等均髹金漆,彩繪大部分脫落。
泥塑造像最早起源于東晉,是用泥土塑造的一種造像形式。其技法歷代相承,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包括立骨、貼肉、穿衣、裝鑾等四道工序,稱“泥塑裝鑾”。先用捏、塑、貼、壓、削、刻等來塑造形象,再用點、染、刷、涂、描等繪畫技法賦彩,潤飾肌膚,描出細部,體現質感,即“塑容繪質”。從造型特征分析,泥塑鄭成功神像,沿襲了中國古代泥塑造像的精湛工藝,且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人物特點。具體來講,該神像體量高大,塑造上強調體積和動勢,兩膝稍稍外斜,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形成了多條動態弧狀線,動感十足。臉部刻畫細膩圓潤,容貌如生,神態莊重,這與鄭氏傳記中所記載的相貌“儀容偉俊,骨相非凡”描寫相近。鄭氏素有“白面書生”之稱,但該神像塑造時卻有胡須,應是被“神化”的造型。整尊神像極富精神和性格特征,達到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筆者推斷該尊神像為清初期臺灣地區技藝超群匠師們的杰作。
從服飾特征分析,泥塑鄭成功神像所著衣飾甚是獨特,左側身披長袍,右側身著虎頭鎖子甲,衣褶紋飾簡潔質樸,線條流暢奔放,細節刻畫精美、凹凸有致,立體感強。民間信仰所祭祀的神明,大多是歷史上忠義之士,且為百姓做過好事的。鄭成功不僅是明朝的忠臣,還是驅除荷蘭殖民者的民族英雄。收復臺灣后,鄭成功在臺發展農業生產,富國強兵,推廣文教,將大陸的文化傳統、道德理念通過興辦教育在臺灣生根發芽,奠定了臺灣文化發展的基礎。因此,在臺灣人眼中,鄭成功既能文又能武,這也正是匠師們塑造其形象的依據。
從裝飾技法分析,泥塑鄭成功像采用瀝粉貼金的技法裝飾冠冕及服飾,金碧輝煌。瀝粉貼金是我國傳統壁畫、彩塑及建筑裝飾中常用的一種工藝技法。這種古老的漢族民間制作工藝源遠流長,早在盛唐時期就已出現,元、明以后應用十分廣泛,是“瀝粉”和“貼金”技法的合稱。瀝粉貼金工藝的特殊之處在于高出物面,并在上面貼金和銀箔、上色等。泥塑鄭成功神像所運用的瀝粉貼金技法,裝飾線條凸起、均勻細膩,立體感很強,色彩絢麗,更顯所塑神像的華麗與富貴。
(二)清木雕漆金線彩繪鄭成功坐像形態描述及圖像特征
我館館藏二級文物清木雕漆金線彩繪鄭成功坐像(見圖2),通高33厘米,人物寬20厘米,厚12.5厘米,木質。神像為文官形象,正襟危坐,頭戴明式官帽,雙眼微閉,如沉思狀,耳垂肥厚,嘴角微上翹,胡須缺,面容飽滿,臉部貼金。身披藍底蟒袍,胸部飾腰箍,腰部系腰帶。右手置于右膝上,手指彎曲搭住袖口,左手置于左膝內側,自然下垂,不露左手。胸前、兩袖及帽沿均漆金線云水、蟒紋,衣褶線條婉轉流暢,漆金彩繪局部脫落。
木雕鄭成功神像體量雖小,但造型精準、技藝嫻熟。神像慈眉善目,神態安詳。衣褶線條流暢,漆線雕云水、蟒紋飾滿全身,粗、細線條靈活運用,隨著形體變化,蜿蜒盤繞。為了達到淺浮雕的效果,還采用堆漆和漆線并用的手法,立體感極強。此外,髹金與配彩的搭配使用讓作品錯彩鏤金,美輪美奐。整尊造型典雅、圓潤,神情悠然、自得,透著一股威嚴、莊寧、仁慈的性格特征。清中期鄭成功被清政府封賞后,蟒袍成為其身份的象征。這一時期也是漆線雕技藝發展成熟鼎盛時期,因此,可以初步推斷該木雕鄭成功像制作年代應為清中期以后。
(三)共性與個性
對比館藏兩尊不同時期塑造的清代鄭成功神像,從制作工藝分析,他們共同特征是“圓”,即采用圓雕的手法制作神像。從材質、造型特征、服飾、紋樣、制作工藝及年代等方面分析,均有諸多不同。泥塑鄭成功神像繼承明代塑像遺風,簡約大方;木雕鄭成功神像則是清代塑像的典型,裝飾繁瑣,整體外觀華麗、富貴。雖造型風格各異,但都受到宗教尤其是佛教造像的影響,并從中尋找借鑒、創作的源泉,傳達含蓄、內省的宗教精神,呈現出閩臺造像獨特的地域風格。
三、鄭成功神像體現閩臺神像造型的美學意涵
宗教文化是人類工藝美術成就的總體表現結晶或集大成者。眾所周知,中國神像造型美學受到社會發展史和社會思想史兩方面的影響。夏商時期,凡大小事均向神鬼問卜,所以神像造型多為鬼狀;周朝之后,中國進入王權(皇權)社會,神像造型傾向于帝王將相的形象。越到封建末期,神的規格形象越加模糊化。
閩南地區民間信仰的產生及發展,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同時,與福建地區的歷史傳統、自然條件、社會矛盾、移民以及宗教觀等密切相關。閩越族“好巫尚鬼”的傳統,與陸續從中原傳來的漢族巫術相結合,相沿成習,為閩南地區民間信仰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實用功利性的宗教觀導致閩南人民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神靈,使得閩南擁有的神靈不斷增多,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閩南民間信仰。臺灣民間信仰根植于中國大陸,尤其是閩南地區的地方信仰,自然造像技藝也是一脈相承。
(一)閩臺神像的人格化、神圣化
神像的形象體現民間供奉的心理觀念、信仰觀念以及民眾審美觀念。在匠師們眼中,鄭成功神像就是真人與各種神跡的綜合體。例如,本文闡述的清代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脫胎于真實人物,臉部刻畫較為寫真,臉龐俊秀、五官精美細膩,特別注重眼神的刻畫。半文半武的冠服樣式更能突顯鄭成功生前獨特的人格魅力及社會影響力,讓眾人覺得既親切又敬愛,是可以信任與依靠的,體現臺灣民眾質樸的審美心理以及對鄭氏的一種人間溫情??梢哉f,該神像是鄭成功原型的再創作。清中期以后,隨著朝廷對鄭成功的重新界定,并為其修建宗祠,“鄭成功信仰”在臺由原來的“淫祭”轉變為“官祭”,其形象也因受封而發生改變。如清木雕漆金線彩繪鄭成功坐像的塑造趨向模糊化、程式化、神圣化,該神像更多是匠師們發揮想象創作出來的,接近儒家君王的形象,身穿蟒袍,通體髹金漆線,富麗堂皇,無不體現尊貴的身份和地位。雙目眼簾下垂半睜半閉的慈悲像,基本上就是菩薩羅漢的翻版。此外,閩臺神像造型也有一定的程式,大多采用左右對稱的坐姿,四平八穩,以顯示人們對鄭成功的虔誠敬畏之心。為了使鄭成功神像達到“可敬”受尊崇膜拜的效果,在神像塑造上加入莊嚴、中性的因素,整體造型趨向程式化、神圣化,這也是造像功能的變化引起形式的變化。
(二)閩臺神像裝飾的世俗化、裝飾化
民間信眾以人的心態去揣摩神的喜好,以祭拜供奉財物和娛樂排場的方式來與神相溝通。人們堅信,神雖為神,神也應該享受人的生活,所以為了表示對神的敬意,在神前奉上人間最喜愛的金銀首飾等財物,并把神像本體裝飾得奢華富麗。因此到了清代,神像裝飾趨向世俗化、裝飾化。如木雕鄭成功神像大面積采用漆線雕工藝裝飾本體,金碧輝煌。為了達到淺浮雕效果,采用粗線條與細線條靈活并用,漆線堆疊的立體手法,加上貼金、配彩的使用,更加錯彩鏤金,美輪美奐。
(三)凝聚閩臺宗教信仰的審美觀念
鄭成功信仰與臺灣其他民間信仰有所不同,臺灣民眾崇拜的神靈中,百分之八十以上傳自大陸,但鄭成功信仰生長于臺灣,發展于臺灣,是臺灣土生土長的信仰。它超越了鄉土情感和地域觀念,綜合宗族性、地緣性、民族性等,成為全臺性的共同信仰,并發展出相關的祭祀圈或信仰圈。從館藏兩尊鄭成功神像的造型來看,雖一尊出自臺灣,一尊出自閩南,但所采用的雕刻技藝都是一脈相承。閩臺兩地的匠師們借助抽象的軀體概念,把鄭成功塑造成為“圣人”來宣揚倫理道德觀念,使神像造型達到心與物、動與靜、簡與繁、平與直的完美統一。這些看似公式化、程序化的藝術手法,都是多年來社會和匠師們對神理解的共同積淀,亦是社會審美共識。
(四)體現閩臺民間工藝的美學意涵
閩臺民間工藝的審美品格,源自于中國傳統文化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逐步滲透。儒道尚美意趣的思想,滲透民間工藝的審美觀念。追求神像造型的精神內涵及審美品格,追求“氣韻生動”的境界,把神韻塑造放首要位置,以想象、理解的方式造型,具備天真、浪漫、樂觀的精神氣質,較少受到思想禁錮,體現出一種樸素自然的審美品質。師古而求真,承古人之神韻,體現自然之本質,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這是歷代匠師們實踐之總結。格心成物、氣韻生動、師承古法、崇尚自然成為閩臺民間工藝審美意趣最主要的品質,寓美于實用,因材而施技,構成了閩臺民間工藝的美學意涵。
注釋:
①現存于南安石井延平郡王祠內。
②鎖子甲:是古代戰爭中使用的一種金屬鎧甲,由于其材質構造與外觀的奇異,也稱作鏈甲,有時簡稱為“鎖甲”是一種在鐵器冷兵器時代出現的鎧甲。
參考文獻:
[1]林衡道.臺南市市區史跡調查報告書[M].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9.
陳曉嵐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