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水瀾
近年來,在部分農村,“村霸”、宗族惡勢力猖獗,違反黨紀國法,操縱選舉、暴力抗法、霸占資源,民眾深惡痛絕。“村霸”不僅給農村干部隊伍的公信力造成了巨大損害,更嚴重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我國目前有4萬多個鄉鎮、近70萬個行政村,農村的和諧穩定是國家和諧穩定的基石,農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末梢神經”。如何防止村官成“村霸”,已經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今年1月,中央紀委七次全會強調,要加大對“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的整治,決不允許其橫行鄉里、欺壓百姓,侵蝕基層政權。同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關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依法懲治“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犯罪積極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意見》,強調各級檢察機關要堅決依法懲治“村霸”和宗族惡勢力刑事犯罪,突出打擊為“村霸”和宗族惡勢力充當“保護傘”的職務犯罪。很顯然,遏制“村霸”光有這些事后整治的具體舉措還不夠,還需要從源頭防范入手,多一些法治思維,多一些法治信仰的培育。
村民自治是推進我國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實現農民當家作主的重要舉措,但如果不解決村民自治權利救濟渠道狹窄的困境,就難以實現村民善治。遏制“村霸”,當務之急是必須多些法治思維,讓法治精神滲透到農村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徹底鏟除“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產生的土壤。要強化基層政治治理中的治安努力,公安部門要對日常侵害村民合法權益的村霸、惡勢力作出依法及時處置,而不是相反,讓人尋到各種官官相護的跡象。比如,要切實加強對基層自治組織及其干部的管控,加大監督、執紀、問責力度,出重拳、下猛藥集中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不正之風和違法違紀行為,絕不能讓基層自治組織成為監管的“真空”地帶。唯有構建更加完善的監管體系,并讓其有效發揮作用,才是遏制“村霸”現象、推進基層自治健全發展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