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康,李大威,鄧兆華
(1.山東省林業信息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4;2.遼寧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遼寧 沈陽 110122)
2012年,黨的十八大歷史性的開創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性指導和部署,全會站在了全球生態安全和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新高度,跨越式的描繪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宏偉藍圖。此次全會的精神開拓性的樹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里程碑,系統化的完善了我們在未來發展中的新征程。歸其根本,自然生態系統就是人類懶以生存的根源,全面保護自然、還原自然就是人類不斷延續的根柢。針對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整體脆弱、退化的狀況,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2013年4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不可想象,沒有森林,地球和人類會是什么樣子。”2016年11月1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進一步明確提出:強化生態保護與修復,系統推進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擴大生態產品供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1]。
生態差距目前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與我國發展中的最大鴻溝之一。比如,日本單位面積森林生態服務價值是我國的4.68倍,人均享受的森林生態服務價值是我國的6.43倍。
生態文明歸其根本是以自然價值為導向,以全面升級轉型當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從而全面提升社會個體的文明素養和文明享受為目標的社會新形態。

圖1 生態文明所涉及的部門
2016年,全面提升改版的中國智慧林業網站上線運行,其是全面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新型政府網站,標志性的邁出了中國林業智慧化發展的第一步。決策系統共涉獵五個模塊,分別是:站群詳情、績效概覽、網站對比、地理分布、時間分布。“站群詳情”功能模塊從集群概覽、主站、縱向站群、橫向站群、特色站群等5個角度,根據熱門關鍵詞、頁面瀏覽量、站內搜索使用率、訪問量、國內外訪問分布、移動終端用戶比、網站效能指數、站內搜索有效度、站群內聯系等22個指標,對中國林業網站群用戶訪問數據進行集中展現。
體質機制的原因:生態文明涉及多部門多行業,在信息化初期,是政府將原有的工作流程轉化為獨立的業務化系統的過程,是一個技術驅動階段,各部門根據自己獨立的業務需求聯合三方,開發了具有不同標準,不同接口,不同數據標準的互不關聯的信息系統,各部門缺乏合作和數據共享,逐步演變為當今的孤島,造成了各數據的分散化,存儲復雜化的問題,對于需要這些資料的群體來說就形成了信息壁壘,缺乏整體系統的統一性、開放性和交互性,使得其難以為社會、企業和群眾提供完整、便捷、高效的公共一體化服務。
技術的原因:信息化發展初期,由于技術的限制,大規模的數據無法實現高速、安全、持續的存儲于應用,同時國家在標準化方面也沒有明確的限制條件,中央層面也沒有形成統籌的指導規劃,加之我國整體信息化水平自主創新水平緩慢,造成了信息化孤島的形成。
作為IT領域的一大新興產業,大數據基數以每年10%的增長速率領跑行業發展,此增速,據中央財經大專家估計是軟件行業的兩倍之多。
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立足我國的國情和需要,主要任務包括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全面促進資源的整合和提升,進一步推進產業的創新發展,同時加快經濟的轉型,加強信息安全,多維度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據業內人事分析,中國在未來5到10年間將迎來大數據的飛躍式發展,大數據的市場產值將達到萬億元[2]。
2014年,世界資源研究所與谷歌合等超過全球40加的機構合作發布了GFW(全球森林觀測系統),此系統是集全球森林動態監測和預警在線的全球生態系統,目的在于幫助人類更好的管理和利用森林資源。GFW系統結合了衛星技術、開放數據和眾包模式保障為該系統提供更加可靠的森林資源信息。
Global Forest Watch(全球森林監視)全面支持開發此系統的建設,據悉,此系統是將大數據技術承載于衛星系統,從而能夠實時更新森林破壞和森林火災等全面的森林數據,用戶通過此系統可以全面查找地球自2000年以來的森林植被變化發展趨勢,目前該地圖在熱帶地區的更新為16天一次,具體精度為30m。

圖2 Global Forest Watch系統森林數據捕獲數據

圖3 Global Forest Watch系統捕獲的森林防火的數據

圖4 Global Forest Watch系統捕獲的已發生火險的地區數據

表1 數據技術與傳統信息系統比較
消除原有的各部門的信息孤島,有助于整體政務信息的再造,電子政務系統本應不是將傳統的原始流程轉嫁到互聯網,而應該是對政府整個業務流程的重新優化和重塑,實現各個政府部門內部,各部門之間,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信息大融合。
2012年度,國務院首次下發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支持海量數據存儲等大數據政策,2014年,國務院制定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對我國對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促進各行業發展起到了具體的指導作用,2015年,工信部提出了《加快推進云計算與大數據標準體系建設》,對于規范整體大數據標準有了新定義。
大數據改變了原有的存儲格局,大數據技術的推陳出新為各部門的數據交換打下了強大的物理基礎,可以有效實現各部門之間的信息隔離,從而實現各個政務部門信息數據獨立建設的思路。
在大數據時代,來自不同渠道、不同維度的信息可以有效重組實現有效利用,并且未來的數據更新可是實現政府、居民、企業、社會組織的共同協作維護,大數據也徹底改變了政務信息政府使用的格局,實現了全社會對于法律法規規范下政務數據的共同參與。
“互聯網 生態環保大數據”可以將公眾數據、互聯信息數據通過大數據技術,將還量化、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理收集,通過信息交叉驗證技術、分析數據技術等,為公眾提供更大價值、更精細化、更加便利的服務[3]。
扎實利用大數據技術增強政府服務方式的轉變和服務理念的提升,全面提升“用數據服務”,全面落實生態環境的信息公開化,為公眾提供更為高效便捷的生態系統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公共服務的能力和信息化的共享水平。
①徹底改變數據存儲架構,全面推動統一政務平臺的搭建工作。在生態文明先關協作部門間開展跨平臺、跨部門的數據共享與共同存儲機制,使得原先封閉在各部門間的平臺數據有效開放和充分備份;
②全面推進各個生態協作部門的數據共享標準架構,規范原有的信息化和數據建設體質,打破原有的數據壁壘,橫向打通各部門的“數據煙囪”,給予全面的標準規范;
③進一步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實現政府主動化共享相關數據、群眾依法享有共享數據、法律法規有效規范共享數據的全規范無縫對接體系。

圖5 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生態數據共享的思路
5.5.1 完善組織實施機制
全面優化信息化服務隊伍,增強大數據在環境保護行業的信息化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同時協調機制,明確各單位各部門的分工,規范信息化事項管理的各個環節,嚴格各種信息化投入和審批,保障環保整體大數據任務的協同開展。
5.5.2 健全數據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整體生態大數據管理制度,制定艷娥的數據規范,使得數據有效實現采集、存儲、應用和共享一體化流程,保障數據的準確、一致、可利用,同時制定數據風險防控體系,實現不泄密情況下最大程度的開放和共享。
5.5.3 建立標準規范體系
進一步加大環境大數據方面的整體規范化研究,制定各部門聯合公用的數據合成、開放的應用支撐和安全數據標準規范的制定和落實,實現系統快速部署更新、資源合理高效調度、網絡實時動態監控和安全穩定可靠,有效降低運維成本,提高運維服務質量和水平。
5.5.4 強化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集中統一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明確數據采集、傳輸、存儲、使用、開放等各環節的信息安全范圍邊界、責任主體和具體要求。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分級保護等國家信息安全制度,開展信息安全等級測評、風險評估、安全防范、應急處置等工作。加強網絡安全建設,構建環保云安全管理中心,增強大數據環保云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和應用系統等的安全保障能力。
生態明文是順應自然、歸于自然的最終意識形態,只有建立良好的生態文明體系才能保障整體文明的發展和促進,當今時代,信息化發展的成果不應成為自己的絆腳石,我們更應運用大數據、云技術等先進手段結束信息孤立化、不能共享的現狀,從而更有效使用數據,衍生數據,實現數據的全效利用。
[1]李禾.帶你看懂“十三五”生態環保新規 [N].科技日報,2016-12-09(08).
[2]推動大數據發展與應用 加快建設數據強國 [N].人民郵電,2015-09-11(07).
[3]《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政策解讀[J].王建民.環境保護,2016-07-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