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蓮,劉艷萍,黃麗君,幸樂,田玲,唐美霞
(贛州市腫瘤醫院腹部外科,江西贛州341000)
--護理研究-
肝癌患者使用微波消融治療儀(微波刀)切除肝癌術中的護理方法和護理效果探討
劉永蓮,劉艷萍,黃麗君,幸樂,田玲,唐美霞
(贛州市腫瘤醫院腹部外科,江西贛州341000)
目的研究微波消融治療儀(微波刀)切除肝癌術中的護理方法要點。方法選取肝癌患者86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全部患者均在本院接受微波消融治療儀(微波刀)切除肝癌術治療,對照組患者術中護理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術中護理給予針對性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指標值。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比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少(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并發癥發生率4.65%低于對照組20.93%,且患者的護理滿意度100.00%高于對照組86.05%(P<0.05)。結論微波刀切除肝癌術中應用針對性護理有助于減輕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護理人員密切配合術者,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
肝癌;微波消融治療儀;針對性護理;并發癥;護理滿意度
隨著微波消融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肝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逐漸凸顯出來,具有創傷小、治療徹底、并發癥少、復發率低等優點[1]。微波消融術就是利用高頻交變微波促使肝組織內的離子、極性分子相互碰撞旋轉,在短時間內產生65℃以上的溫度,形成一條切除線,沿著切除線切除腫瘤[2-3]。為提高微波刀切除腫瘤術的治療效果,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有助于最大程度減輕對患者的創傷,促進患者術后的早日康復[4-5],本院將針對性護理用于微波消融治療儀切除肝癌患者的術中,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研究中的86例患者為2013年1月~2016年1月來本院就診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為原發性肝癌,無轉移肝病灶,均接受微波消融治療儀(微波刀)切除肝癌術治療,隨機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男31例,女12例,年齡45~76歲,平均(63.8±11.4)歲,其中單發腫瘤26例,多發腫瘤17例。觀察組患者男28例,女15例,年齡47~77歲,平均(64.4±11.8)歲,其中單發腫瘤28例,女15例。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術中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監測、體位護理、術中配合術者操作等。觀察組患者術中給予針對性護理,主要措施為:(1)體位護理。多數肝癌患者采用仰臥位,但是部分特殊部位的小肝癌病灶患者往往因術中操作的特殊性需采取特殊體位,故而在遵醫囑給患者擺放體位時,協助患者在手術床上選擇舒適、安全的體位,在確保患者不改變體位的情況下保持全身的放松,保證患者可以耐受長時間的治療。(2)合理選擇進針角度。多數患者通過與腫瘤邊緣成45°角的方向進針,盡可能使針進到離腫瘤包膜下約3 cm的距離,形成一個3 cm的弧度切除范圍,以小功率、連續的方式切除。對于身體素質較差、耐受力低的患者,可以選擇與腫瘤邊緣成30°方向進針。(3)術中病情的密切監測。術中給予患者全程的監護、吸氧,護理人員密切觀察心電圖的變化,觀察患者的神志、心率、血壓、血氣分析、呼吸頻率、心律等,并做好記錄,記錄好消融功率、消融時間等,在發現問題時及時報告醫生[6]。術中保持液體的通暢,進行微波固化治療時若發現患者的心率<60次/min,則立即報告醫生并遵醫囑給患者注射阿托品。在手術結束后繼續觀察30 min,若患者無明顯不適反應則可以送回病房。(4)術中的心理護理。術中當腫瘤組織內的溫度逐漸升高時,患者可能出現肩部疼痛、肝區燒灼感、心率加快等反應,護理人員立即告知患者這些反應都是正常反應,用語言、握手、穴位按摩等方式安撫患者,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增強患者對不適反應的耐受力,多數患者的不適反應能耐受,很快可以緩解;也有部分患者的耐受力較差,此時需遵醫囑立即協助麻醉師給患者進行靜脈復合麻醉,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對于肝區疼痛難忍的患者,遵醫囑給患者肌注杜冷丁[7]。(5)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行微波消融術治療的患者在術中可能出現心率下降并發癥,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一旦發現患者的心率低于60次/min,立即提醒醫師暫停治療,并給予阿托品靜注,同時給患者使用相關止痛藥物,加大吸氧流量為4~6 L/min;同時調節患者的輸液速度,待心率恢復正常后繼續手術。血壓升高也是術中的一種常見并發癥,術中需及時的對癥治療。皮膚燙傷是指在拔出微波刀時,腫瘤組織壞死液化后的液體順著鞘管流出引起的皮膚燙傷,一般表現為潮紅或水泡,對此,術者在拔出微波刀前,先關閉電源,確定電源關閉后方可拔出微波刀。胸腔積液是微波刀切除腫瘤術的一種術中并發癥,是由術中膈肌熱損傷引起的,故而在術中,對于位于膈肌旁的腫塊進行微波刀切除時,需先在患者的右側胸腔內注入生理鹽水顯示腫塊是否完全切除,并在切除時向膈下注入生理鹽水預防膈肌損傷,護理人員配合術者注入、抽出人工胸水的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的反應,尤其是在抽出人工胸水的過程,要緩慢的進行,并且保證生理鹽水的溫度與人體體溫差不多,保證人工胸水完全被抽出,預防膈肌損傷。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中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分成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層次)。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資料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術中指標值對比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比對照組少,且手術時間更短,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指標值對比(x±s)
2.2 兩組患者的術中并發癥發生率對比觀察組患者術中并發癥發生率為4.65%,對照組患者術中并發癥發生率20.93%,兩組經對比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中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2.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患者對術中護理的滿意度為100.00%;對照組患者為86.05%,兩組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隨著微波消融術的發展,微波消融開始越來越多的被用于實體腫瘤的治療中,在肝癌的治療中,微波刀切除肝癌手術是近些年來興起的一種新術式,其具有凝固、止血、切割等功能,切肝時間短,止血效果好,安全性高[8-9]。在手術中,在腫瘤的邊緣通過微波燒灼出一條切除線,然后沿著切除線切除肝臟,幾乎不會出現出血現象,出血后也能盡快止血[10]。同時在術中無需阻斷肝門,故而對不安著的肝功能影響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另外,在利用微波滅活腫瘤時,可以產生一定的免疫效應,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預防腫瘤的復發[11]。對于多發腫瘤的患者,逐個通過微波刀切除腫瘤,這樣能避免規則的肝切除,減少肝組織的損傷,最大限度保護患者的肝功能,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在采用微波刀切除肝癌術中,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服務,促使患者保持積極、平衡的心態接受手術治療,有助于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預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紊亂[12]。護理人員密切配合術者,配合術者過程中做到快、準、穩、輕,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一定程度上減輕手術對患者的創傷,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同時針對術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采取預防性護理措施,預防并發癥發生,減輕對患者的創傷;通過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等及時發現異常現象并通知術者,預防意外現象發生,保證手術的安全性。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指標值上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微波刀切除肝癌術中應用針對性護理有助于最大程度減輕手術帶來的創傷,縮短手術時間,保證患者手術過程中的生理舒適度和心理舒適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護理工作者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完善的術中護理方案,最大限度的減輕手術帶來的創傷,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
[1]孫彤,周素玲,蔣學美,等.微波消融治療儀在肝癌手術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12):1399-1400.
[2]王淑靜,石春鳳.1例肝癌局部切除聯合術中微波消融患者并發淋巴漏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 (19):39-40.
[3]高琳.經皮肝穿刺微波消融術治療肝癌的護理[J].中外醫療,2011,30(31):172.
[4]孫健,寇二偉,李京華,等.微波消融治療不同大小肝癌與術中疼痛關系的觀察及護理對策[J].當代醫學,2015,21(22):91-92.
[5]楊沛華,丁紅兵,周觀林,等.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聯合經皮微波消融序貫治療早期肝癌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 (27):80-81.
[6]肖美萍,陳學洪,溫芳芳,等.微波消融術治療肝癌的觀察和護理[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2,32(6):951.
[7]劉海燕,張芬,李海琴,等.B超引導下經皮微波固化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護理[J].山西醫藥雜志,2013,42(13):841-842.
[8]劉海芬.肝動脈化療栓塞聯合冷循環微波刀治療肝癌[J].中外醫療,2012,31(17):38.
[9]楊文欽,張海鷹,張艷霞,等.超聲引導下冷循環微波刀治療肝癌的臨床應用[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3,18(6):349-351.
[10]徐明洲.TACE聯合冷循環微波刀治療肝癌62例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5):451-452.
[11]梁長華.冷循環微波刀結合肝動脈化療栓塞在老年肝癌治療中的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2):64-65.
[12]魏惠琴,陳瑜,賴永源,等.CT引導經皮肝穿刺微波刀治療小肝癌的手術配合與護理體會[J].創傷與急診電子雜志,2015,3 (2):43-4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