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澤芳 李婷
摘要:盡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但隨著國際分工格局的調整,依賴于低勞動力成本的低附加值出口已經難以為繼,如何通過提升附加值增強出口競爭力是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WrO-OECD于2013年推出的TiVA數據為基礎,分析中國附加值出口行業結構及構成來源,并構建附加值出口技術復雜度衡量出口技術結構,利用面板數據考察了中國附加值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技術復雜度是促進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和附加值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開放程度的提高也有利于全球價值鏈體系的融入。中國應該積極推動供給側改革,通過政策引導增強研發能力,從技術層面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并堅持對外開放戰略。
關鍵詞:附加值出口競爭力;外貿結構;國內附加值率;附加值技術復雜度;對外開放度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17(03)-0048-11
一、引言
眾所周知,中國對外貿易獲得了長足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資源性產品出口為主到當前的制造業加工出口為主,從工業產品進口為主到資源和中間品進口為主的對外貿易格局,并在2013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由此引起了對中國外貿結構及貿易利益獲取的關注,特別是本世紀以來,與中國制造相關的“大進大出”貿易模式尤為引人注目——進口原料和中間品并出口最終產品,正是全球價值鏈分工鑄就了中國的“加工裝配”及低成本、低附加值貿易利益。但是,隨著新一輪國際分工格局的調整和國內成本的上升,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質量提升實現中國外貿優化升級勢在必行。同時,中國正面臨著高端產業向發達國家逆向轉移和低端產業向其他發展中國家順向轉移的雙重競爭壓力。如何有效度量和科學評價出口商品技術結構,實現產業結構從低端向高端、從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躍升,對于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重構、實現外貿優化升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現有文獻主要從技術密集度和技術復雜度的視角考察出口技術結構對出口商品結構和競爭力的影響,并運用傳統數據構建出口復雜度和出口相似度,分析具體行業、地區或國家之間的出口競爭力差異。從技術密集度的角度看,主要集中于出口產品和行業的研究,高技術密集度產品或行業更有利于出口貿易的增長和出口競爭力的提高。一是從產品密度出發,發現經濟體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密度越高,出口結構升級能力越強,有利于形成高密度、高增長的良性循環機制,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反之亦然。二是從產品品質人手,分析中國出口產品技術密度結構。施炳展等人指出,中國出口產品品質呈現下降趨勢;行業資本密集度越高,技能密集度越高,產品品質階梯越長,中國出口產品品質越低;相對于單位價值和技術復雜度指標,品質能準確反映中國國際分工地位。三是從生產要素分解角度考察產品要素及行業技術結構。蔣庚華等研究發現,中國出口所使用的國內生產要素仍集中在資本和低技術勞動上,主要體現在最終產品和對東亞地區的出口;資本和高技術勞動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出口中占比更高,主要表現在對歐盟地區的出口??傮w上,中國仍然處于勞動要素充足、資本和技術要素相對匱乏的狀態,根據垂直產業鏈分布,中國在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上更可能處于國際分工的低端,整體出口競爭力較弱。
在技術復雜度的相關文獻中,主要圍繞著出口復雜度的理論和實證展開了研究,一致認為,產品技術含量的高低影響著出口行業的地位以及競爭力的強弱。在理論方面,用貿易專業化指標(TSI)測度貿易產品的技術含量,并假設出口產品技術含量與出口國的人均收入水平相關;在此基礎上,Haus-mannt對TSI指標進行了改進,提出了出口復雜度,分別運用PRODY、ESI、EXPY來衡量產品、行業與國家出口復雜度,反映一國出口商品結構以及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當投入要素數據難以獲得時,部分文獻提出用國家或地區的收入數據來衡量產品技術含量,比如,杜修立等建立的產品技術含量指標是生產該類產品的各國收入水平的加權和。在實證方面,一般利用行業和國家層面的數據構建出口復雜度指標,以考察一國或地區出口行業、出口產品技術構成的絕對和相對變化。出口行業在價值鏈中地位、發展和收益不平衡與技術復雜度變遷密切相關,一方面,出口復雜度的變遷與行業要素稟賦結構和經濟發展階段相契合;另一方面,出口技術結構變遷是行業進步、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盡管技術結構對出口商品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但一致的觀點認為,高技術復雜度和高質量產品有利于一國或地區出口競爭力的增強。傳統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SITC(Rev 3.0)五位碼分類標準下的產品數據、行業年度數據、國家層面的面板數據等來分析出口商品的要素和技術結構,并從行業或產品分類的角度出發展開分析。在產業間貿易為主的條件下,該方法和結果具有較強的現實性;而在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的條件下,該分析方法不能夠準確評估一國或地區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一個國家或地區可能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或高端生產環節上,并且產品差異主要體現在技術含量水平而不是品種差異上,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國家由于中間品的進口而擁有較高的技術復雜度,從而促進了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但是實際的技術結構可能會被高估。同樣,加工貿易的存在也可能導致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水平被高估。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下,如何有效估量中國附加值出口的技術結構、合理分析出口商品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是值得重新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以附加值出口代替傳統的出口額,借鑒Hausmann等人的方法,嘗試構建新的附加值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標,考察技術結構及其他因素對中國附加值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從供給側視角為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和外貿優化升級提供對策。
本文剩余部分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從行業角度分析中國附加值出口結構,第三部分根據修正指標考察了中國細分行業的附加值出口技術復雜度,第四部分用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出口商品結構和技術復雜度對中國附加值出口競爭力的影響,第五部分是結論和政策建議。endprint
二、中國附加值出口行業結構與構成來源分析
本部分以WTO-OECD的TiVA數據為基礎,分析中國附加值出口的國際地位、國內外占比及細分行業情況:過去20年,中國附加值出口總規模及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明顯增加,但國內附加值率并未得到顯著提高,甚至在本世紀初的前幾年急劇下滑。其中,農業、服務業的國內附加值率相對較高,制造業的國外附加值率則高達40%以上。
(一)中國附加值出口的國際地位及國內外構成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國際產業轉移進程的加快及東亞生產網絡的形成,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的程度不斷提高。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國的附加值出口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得到了明顯提高。
表1給出了全球主要經濟體附加值出口的國際市場占比情況,可以看出,1995-2011年期間,中國的國際市場份額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在全球附加值貿易中的地位日趨重要。1995年,中國附加值出口居世界第10位,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5%;2008年中國的市場份額為8.7%,超過德國(8.5%),居世界第二位。2009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但以附加值出口衡量,中國所占的份額為9.3%,仍低于美國10.5%的占比。可見,傳統的貿易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國的貿易地位及貿易利益。2011年,中國的國際市場份額為10.3%,首次超過美國(10%),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著中國出口的附加值貿易利益高于美國,因為中國制造業附加值出口中有大量來自其他經濟體中間品的附加值進口。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推動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相對優勢。那么,這些出口優勢是否具有內生性?附加值出口市場份額的增加是否意味著中國出口商品和技術結構的改善呢?我們將在第四部分展開分析。
除2009年之外,中國的附加值出口總體上表現出增長趨勢,但國內附加值占比則波動顯著(表2)。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中國附加值出口下降明顯,2010和2011年又回升,意味著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程度的提高,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與數量持續增長趨勢不同,出口中的國內附加值率一直在62%~70%之間波動,2000年和2005年下降此后上升到2009年的高峰之后下降,國外附加值率則呈現出先升后降、再升趨勢。總的來說,目前中國出口產品的國內附加值率仍然占主導地位,體現了國內生產要素的貢獻和推動作用,“低端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發展戰略在一定階段促進了中國附加值出口總量和國際市場占比的提高,與戴翔、沈梓鑫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中國需要積極參與新一輪全球價值鏈體系重構,中國未來的出口競爭優勢不再單純依靠勞動力和資本要素的投入,而需要推動以創新、研發、技術進步為基礎的產品質量提升。
(二)中國細分行業附加值出口情況
盡管中國總附加值出口已經高于主要發達國家,但在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國內附加值率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中國在產品核心生產環節的參與度仍然較低,不同行業的出口比重也存在差異。為了進一步把握出口附加值的貢獻情況,本部分將從行業層面展開分析,從而更準確地了解中國各細分行業的附加值出口商品結構,明確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分工地位的變遷。
1.四大行業的附加值出口情況
農業、采礦業、制造業和服務業這四大行業的國內外附加值占比情況見表3,顯而易見,農業、采礦業和服務業的國內附加值比重明顯高于制造業。其中,服務業的國內附加值占比(即國內附加值率)最高,與中國服務業較低的開放程度和較弱的競爭力相關;農業的國內附加值率在90%左右波動,表明農產品的出口主要依賴于國內的資源要素和技術水平;與服務業和農業相比,采礦業的國內附加值率明顯偏低,變動幅度較大,除2010-2011年之外,總體呈現增長趨勢,說明該行業與國外的生產聯系程度相對較高;制造業是這四大行業中全球價值鏈融入程度最高的行業,國外附加值率最高,部分年度的國內外附加值占比相當接近(1995,2000,2005),國內附加值率呈現出先提高后下降趨勢,在2008-2009年超過60%,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出口的國內貿易利益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有所改善。行業的國內附加值占比既與一國或地區的資源稟賦相關,為了獲得更多附加值利益,將選擇更加專業化的生產、出口生產要素豐裕的產品,同時進口生產要素稀缺的產品,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優化配置,如中國的制造業對外貿易;也與制度環境。及開放程度相關,如服務業出口的國內高附加值率與低開放程度密切相關。
2.細分行業的附加值出口地位及結構
從表4可以看出,在主要的18個具體行業中,電子和光學設備,批發零售貿易和酒店飯店業,紡織品、皮革和鞋襪,化學制品和非金屬礦品這四個行業在附加值出口中的比重較高。除2011年之外,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業的比重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電子屬于分工合作程度較高的行業,隨著貿易合作的加強,中國該行業的價值鏈逐漸向全球擴張,并創造相對較高的附加值,在附加值出口貿易中逐漸凸顯其競爭優勢。另外,批發零售貿易和酒店飯店服務業,紡織品、皮革和鞋襪制造業屬于傳統優勢產業,1995-2011年期間,這兩個行業占中國附加值出口總額的占比均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后者。由于越南等低成本國家的競爭,中國之前的廉價勞動力優勢正在逐漸失去。一些低端產業和部分服務業的占比也下降,如農業,狩獵業,林業和漁業,采礦業和采石工程,食物生產,飲料和煙草,其他制造業,回收利用,運輸儲藏,郵電和通訊,其他服務業;而商業服務與高端制造業的比重則上升,如其他機械與設備產品,交通設備。這些細分行業占比的變化趨勢與中國行業比較優勢和開放領域相關,如木材、造紙業等行業比較優勢不顯著,金融等服務業開放程度較低;也與中國的產業結構從第一向第二產業、低端向高端制造業的調整政策相關。endprint
以2011年各細分行業的國內附加值占比情況為例(圖1),制造業的國內附加值率相對較低。其中,技術密集型代表的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業的國內附加值率最低為46.19%,勞動密集型代表的食品生產、飲料和煙草制造業的國內附加值較高為74.59%,分別體現了中國高技術和低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的附加值構成特征。前者對高、中技術勞動的需求相對較高而后者對技術要求較低。
各細分服務業仍然處于國內附加值率占主導的狀態,其中,商業服務的國內附加值率最低為87.85%,金融中介該占比最高為96.59%。商業服務創造的價值較高,與國外要素的聯系相對密切,2014年外商直接投資額占比為43%。受發展模式、發展環境及開放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金融中介服務業國外附加值率很低(低于7%)。由于行業特征、技術水平、外貿聯系程度的不同,各細分行業的國內附加值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下一部分將針對行業的技術結構狀況展開分析。
三、中國的行業附加值出口技術復雜度分析
隨著國際貿易地位的顯著上升,中國外貿競爭力的來源及影響因素受到廣泛關注,基于傳統貿易數據的技術結構是考察的關鍵因素。以附加值貿易為基礎的中國出口技術結構如何呢?本部分將借鑒Hausmann等人提出的技術復雜度指標,用附加值出口額替代傳統的出口額,構建附加值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數:
其中Yc表示國家C的人均GDP,代表著該國在i行業的顯性比較優勢;∑(xvi/Xv)表示世界上所有國家i行業附加值出口占附加值總出口的比重。因此,本部分將用1995-2011年中國以及世界各國的附加值總出口和細分行業的附加值出口、1995-2011年中國的人均生產總值等數據來構建和計算中國附加值出口的技術復雜度,原始數據來源于OECD-TiVA數據庫和《中國統計年鑒》。
表5是根據(1)、(2)兩式計算出的中國總體和各細分行業的出口附加值技術復雜度,可以看出,在1995-2011年期間,各行業的技術復雜度呈現上升的趨勢,意味著中國出口的技術水平逐步提高。其中,電子和光學設備,批發零售貿易,酒店飯店業,紡織品,皮革和鞋襪,化學制品和非金屬礦品,其他機械與設備產品是中國附加值出口技術水平最高的五大行業;制造業中的電子和光學設備業的VESI上升幅度最大并且超過了紡織、金屬等傳統優勢行業,從1995年的1.3萬上升到2011年的17.8萬,上升了12.5倍數,體現出中國制造業的結構升級和行業發展導向更青睞于高新技術產業。另外,中國從日本、韓國等技術水平較高的國家進口零部件產品,其中包含大量的高技術附加值產品,間接增加了中國附加值出口產品的技術水平,從部分生產環節上提升了該行業的整體技術復雜度,并為行業發展帶來契機。雖然傳統制造業的VESI也處于上升的趨勢,但是慢慢顯示出其競爭劣勢,從長遠來看僅僅依靠廉價勞動力、低技術水平所帶來的發展動力和潛力是不足的。農業和采礦業的VESI處于中下水平,體現出中國農產品和礦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一方面與優勢國家或地區在生產規模、技術水平、專業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出于戰略資源儲備的考慮,減少了部分礦物資源的開采活動,可持續安全發展的意識在增強。電力,氣體與供水、金融中介、建筑業代表了VESI最低的三個行業,它們均屬于服務業領域,體現了中國服務業出口規模小、技術明顯處于低水平;隨著服務業貿易開放程度的提高和出口規模的擴大,服務業的VESI也逐步提高,服務業中的批發零售貿易和酒店飯店業慢慢嶄露頭角,在2000年左右其VESI超過了紡織制造業顯現出外在潛力。
同時,各行業的技術復雜度在一定程度上對附加值出口地位的提升有顯著促進作用,VESI的發展趨勢與行業的地位變化相一致。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業,紡織品、皮革和鞋襪制造業,批發零售貿易、酒店飯店業服務業的VESI都相對高于其他行業;電力、氣體和供水,金融中介服務業這兩個行業的VES1相對低于其他行業??傮w上,制造業、服務業、農業和采礦業的技術復雜度提高對行業的促進作用依次減弱,高技術復雜度更利于出口行業地位的提高,高層次的分工合作更能推動價值鏈地位的提升。
四、行業技術結構對附加值出口競爭力的影響
(一)模型選擇與控制變量
為了驗證附加值出口商品技術結構(行業出口技術復雜度)對附加值出口競爭力的影響,我們構建出國內附加值率影響因素方程,具體為:
其中,DV表示出口行業的國內附加值占比(國內附加值率);VESI表示行業附加值出口技術復雜度,為影響附加值出口競爭力的核心解釋變量;x表示除附加值出口技術復雜度以外的其他影響出口行業競爭力的控制變量,包括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人均GDP增長率(GRGDP)、匯率水平(ER)、匯率制度(ERG)、經濟開放度(OPEN)、外商直接投資額(FDI)等變量,控制變量的含義及數據來源見表6,其中,2005和2008年的ERG取當年月匯率制度平均值,1995-2010年的OPEN來自PennTable 7.1數據庫,2011年的OPEN通過WDI中進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計算得到;i表示出口行業,t表示年份,為了數據的可比性以及減少異方差現象,本文對相關數據進行了對數化處理。根據所獲得的面板數據,分析各控制變量對附加值出口競爭率的影響,并構建如下方程進行回歸:
(4)
(二)實證分析結果
1.無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分析
首先,考察無其他控制變量情況下,附加值出口技術復雜度對出口行業國內附加值占比的影響,回歸方程如下:
(5)
對四大行業回歸結果見表7。通過Hausman檢驗(即P>0.05)確定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這里將兩種分析方法的結果都列出。其實,無論是隨機效應還是固定效應模型,所得到的結果相似,其中個體效應相對顯著、時間效應均不顯著,因此主要對個體效應展開論述??傮w來看,InVESI的回歸系數為正,技術復雜度的提升有利于出口行業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行業技術復雜度(VESI)每提高1%,在隨機效應和固定效應模型中各顯示2.19和2.55個百分點的國內附加值率增加。在個體效應(行業固定)中,制造業的技術進步(MAN-InVESI)對有利于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而農業、采礦業和服務業這三大行業的技術進步(AG-lnVESI、MI-lnVESI、S-lnVESI)對國內附加值率提高起到反向抑制作用。四大行業中,制造業的出口比較優勢明顯,技術進步有效地推動了制造業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和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與第二部分出口商品結構分析相一致:一是加工貿易帶來的國內制造業技術結構提升,推動中國出口國內附加值提高;二是國內對高新技術行業的政策傾向,提升了國內附加值含量。與資源豐富的國家相比,中國的農業、采礦業并不具有突出優勢;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服務業發展程度和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商業服務業除外),處于相對競爭劣勢狀態,技術復雜度提升并未增強這些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endprint
細分行業的具體回歸結果見表8。通過Haus.man檢驗確定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由于各細分行業的比較優勢差異巨大,技術進步對行業附加值競爭力的影響各不相同,且本文選用樣本的年度時間不連續,因此,隨機效應也符合經濟邏輯。盡管存在行業差異,lnVESI的回歸系數多為正數,意味著多數細分行業技術復雜度的提升有利于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但除了批發零售貿易、酒店飯店業之外,其余服務行業(建筑業、通訊、金融、商業和其他服務業)的技術進步回歸系數為負值,對國內附加值率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國內要素稟賦占比相對較高、開放程度相對較低行業的技術復雜度提升對國內附加值率促進作用較小,而國內要素稟賦占比相對較低、開放程度相對較高的行業技術進步對國內附加值率增加作用顯著:首先,雖然農業和采礦業的回歸系數為正,但是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二者出口復雜度的提升對國內附加值率的增加作用不顯著。其次,制造業的回歸系數全部為正,回歸系數從大到小依次是紡織、食品、電子、木材、交通設備、化工、機械、其他制造業、金屬制造業,與各行業國內附加值率的增長情況相一致。盡管技術密集度不高,紡織品、皮革和鞋襪技術進步對國內附加值率的貢獻度最大,此行業技術進步每提高1%,將促進出口的國內附加值率增加0.12%;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業、交通、化工、機械等中高技術密集度行業的技術進步明顯,逐漸超過傳統制造業,盡管這些行業出口的國內附加值占比較低,但對總出口的國內附加值率提高具有明顯促進作用,意味著對附加值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和出口競爭力的提高。
無論是從四大行業還是細分行業的角度分析,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提高總體上有利于國內附加值率的增加,其中制造業及其細分行業的促進作用顯著,農業和采礦業的增加作用不明顯,服務業及其細分行業的抑制作用較顯著。
2.有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分析
在方程(5)的基礎上,將其他控制變量帶入,分析變量之間共同作用對出口行業國內附加值率的影響,回歸方程如下:
(6)
具體的回歸結果見表9。由于數據不完整,剔除了1995年年度數據;另外,由于制造業無細分行業完整數據,因此本部分主要對總行業和四大行業的數據進行了檢驗。
表9的結果顯示,與無控制變量的結果一致,技術進步加速(lnVESI)對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具有正向促進作用,添加了其他變量之后,技術進步速度依然是中國出口中國內附加值占比的關鍵因素。
其他控制變量中,人均GDP增長率(GRGDP)、匯率制度(ERG)、外商直接投資增長(lnFDI)和開放程度增加(lnOPEN)的回歸結果也具有顯著性,前兩個指標的回歸系數為正,有利于國內附加值率的提升,后兩個指標不利于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GRGDP代表著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的快慢,人均GDP的增加有利于本土行業的發展和出口行業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與經濟理論一致。匯率制度(ERG)越固定(彈性不足),越有利于中國出口中國內附加值率的增加,由此可見,穩定的匯率制度有利于國內出口行業競爭力的提高和貿易利益改善。
lnFDI的回歸系數為負,意味著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的增加并沒有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利益相應的提高。過去20多年,在中國政府引資政策的推動下,外商直接投資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外貿的雙向增長,但市場換技術的期望在中國并未真正實現,在某些低端制造業領域,外商直接投資可能使中國一度陷入“低端鎖定”狀態;原因在于中國制造業相對開放程度高,外商直接投資對資源型、服務型行業的技術影響較小,而對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影響也主要體現在低端生產環節。如今,國內資金已經相對充足,因此在新一輪全球價值鏈重構過程中,中國不僅僅需要考慮資本數量的引入,更需要考慮引進外資的質量。另外,1995-2011年期間,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lnOPEN)明顯提高,但并未帶來出口中國內附加值率的提高,也就是說,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僅僅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粗放型增長,并未在進出口雙向擴張和“貿易順差”模式下提高對外貿易的國內附加值占比,與張杰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梢?,為了提高出口行業的國內附加值占比,中國不能過多依附于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引進,而需要練好“內功”,通過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推進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增加居民消費能力和實體經濟投資效益,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附加值出口國,但并不代表獲得最多的出口貿易利益,也并不意味著具有最強的附加值出口競爭力,因為總出口中包含大量的附加值進口。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國內附加值含量是衡量一國外貿利益和出口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技術進步則是關鍵影響因素。
根據OECD-TiVA數據庫的附加值數據,本文分析了中國總體及細分行業的附加值出口結構及國內外占比情況。借鑒Hausmann等人基于傳統貿易數據的技術復雜度指標,構建了附加值出口技術復雜度,以國內附加值率衡量行業的出口附加值競爭力,結合其他控制變量考察了1995-2011年期間中國附加值出口競爭的影響因素,得出了以下結論與政策建議:
(1)中國附加值出口總額及國際市場地位明顯增強,四大行業中,只有制造業附加值出口占比增加,其余三大行業比重均下降,并未呈現產業間升級趨勢。對細分行業地位及附加值構成的分析發現,初級產品、資源類產品、服務類行業對中國出口附加值的貢獻較小,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的貢獻較大,貿易利益來源結構的變化與行業所創造的附加值含量相關;在制造業內部,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傳統優勢產業的附加值出口占比下降,電子和光學設備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出口占比上升,體現了制造業內部外貿優化升級趨勢,高附加值含量更有利于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2)國內附加值占比并未隨著中國附加值出口的國際市場地位而顯著提高,高開放度更有利于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國內資源稟賦占比較高的農業和開放程度較低的服務業出口顯示了較高的國內附加值率,而附加值出口占比最高的制造業國內附加值率卻最低,意味著大量的中間品進口以及對外部市場的依賴,也體現了高度的全球價值鏈融入。
(3)各行業的附加值出口技術復雜度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上升,意味著技術水平的總體提高。電子和光學設備等行業具有較高的附加值技術復雜度,部分服務業、農業、采礦業的附加值技術復雜度較低??梢?,技術復雜度與出口商品結構一致,具有較高技術復雜度的商品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占比和較高行業出口地位,因此推動行業技術進步是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的關鍵。
(4)面板數據回歸結果顯示:多數細分行業技術復雜度的提升有利于國內附加值率和附加值出口競爭力的提高,國內要素占比相對較低、開放程度相對較高的行業技術進步影響顯著:制造業及其細分行業的技術進步影響尤為顯著,農業和采礦業對國內附加值率的增加作用不明顯,多數服務業的技術進步對國內附加值率提高起到明顯抑制作用;此外,經濟發展水平、出口行業結構、匯率制度等變量也是影響中國附加值出口競爭力的因素。隨著中國人口紅利、自然資源等傳統競爭優勢的逐步減弱,新一輪的對外開放需要釋放制度紅利、拓寬自由貿易范圍,更進一步地融入到產品內國際分工體系中;并通過供給側改革推進技術進步和提高出口產品質量,一方面,需要優化人力資本和技術在各行業的配置,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引導和政府補貼相結合,推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發展。
(5)外商直接投資和經濟開放度的增加不利于中國附加值出口競爭力的提升,以市場換技術的引資政策并未從根本上增強國內創新能力,出口順差增長模式和進出口雙向擴張并未提高國內附加值占比。因此,中國需要練好“內功”,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行業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增加居民消費能力和實體經濟投資效益,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責任編輯、校對:鄭雅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