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永紅++張銅鋼
摘要: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貿易增長放緩,驅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力度減弱,急需新的動能轉換。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迅猛增長,正好可以通過資本輸出、帶動貿易及促進金融機構國際化等方式推動人民幣的海外使用,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動能。文章分析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及推動人民國際化的機理,并提出了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具體路徑和建議。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資本輸出;貿易結算;人民幣國際化
一、 引言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6》數據,2015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為3.60,較上一季度3.87略有下降。近年來,RII雖整體上維持了上升趨勢,但短期增速放緩并有所回落,這主要由于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風險加大,人民幣貶值預期上升及全球經濟低迷、外部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等原因所致。其中,作為人民國際化重要驅動力的貿易因素,作用也開始衰減。2015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3.95萬億美元,不但低于2014年的4.3萬億美元,更低于2013年的4.16萬億美元,反映了我國貿易增長趨緩,上升動能不足。另一方面,根據《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1 456.7億美元,相比于2014年的1 231.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8.3%,排名位居世界第二,而且2015年對外直接投資額大于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額(1 356億美元),首次實現該資本項下凈輸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迅猛發展無疑給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提供了新的動能。
二、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績,我國日益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投資小國發展為今天的投資大國。
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推進,中國企業日益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對外直接投資一直保持迅猛發展。根據《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在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方面,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1 456.7億美元,相比于2014年的1 231.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8.3%,排名位居世界第二。
在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方面,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10 978.6億美元,相比于2014年的8 826.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4.4%,排名位居世界第八。
從對外直接投資在全球所占份額的角度來看,2015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1.47萬億美元,年末存量25.04萬億美元。以此為基數計算,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分別占全球當年流量及存量的9.9%和4.4%。
從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由2006年906.3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10 978.6億美元,十年間增長逾10倍,平均每年增速達31.94%。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放緩,新興經濟體增速降低,世界經濟整體疲弱,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卻勢不可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長。
近年來我國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速顯著超過吸引外資的水平。2015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 356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 456.7億美元,較同年吸引外資高出100.7億美元,首次實現直接投資項下資本凈輸出,我國在國際投資格局中的地位已經從單向引資大國演變為雙向投資大國。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穩步提升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將會繼續增長,資本凈輸出將成為新常態。
三、 對外直接投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機理
1. 促進中國經濟實力進一步上升。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持續發展加速了中國經濟的國際化進程并提高了自身國際影響力,為人民幣走出國門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最為重要和根本的歷史機遇。對外直接投資通過促進經濟發展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動力。
現代貨幣是信用貨幣。信用貨幣在一國國內以及國際范圍內的流通、使用完全取決于人們對該貨幣的信心,也就是對該種貨幣償付能力的信心。而貨幣發行國的經濟實力就成為信用貨幣持有者最強大的信心保證。迄今為止,人民幣還沒有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實現自由流通,但2015 年中國實際GDP在全球經濟中所占比重已經達到14.84%,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實力構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生產要素配置效應、產業結構優化效應以及資本積累效應等方面。就中國而言,生產要素配置效應表現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內自然資源的不足,優化了資源配置,促進了經濟的增長。通過開發利用海外資源,減少資源供應及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影響,以建立穩定的資源供應渠道,從而保障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效應則體現在,一方面,我國企業通過“走出去”可以轉移具有比較優勢的產能,優勢產能的對外轉移有利于國內“三去一降”工作的開展,為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讓出資源和空間。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在國外開展并購投資,獲取國外先進技術,并通過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將國外高新技術轉移到國內,促進我國技術進步。在以上兩方面的綜合作用下,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產生影響,推動經濟進一步增長。
資本積累效應主要體現在對外投資拓寬了利用國內外資本的渠道,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及舉借國際銀行貸款等方式從東道國籌措資金,進而實現資本積累。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可以機器設備等實物資產或專利、商標等無形資產以及人民幣出資,突破企業發展的資本瓶頸,從而擴大經營規模、優化資本結構,實現快速發展,增強我國經濟實力。
2. 直接投資帶動貿易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在全球化的世界經濟格局下,貿易規模是衡量一個經濟體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同時也反映出該國在國際經濟貿易體系中的地位。對外開放程度越小的經濟體,越傾向于自給自足,該國貨幣完成國際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越低。相反,對外貿易規模越大,說明一國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程度越高,用該國貨幣進行結算,則能更大程度地節約交易成本,繁榮國際貿易。本質上,貨幣國際化就是本幣的對外供給,是與國際貿易相對應的貨幣轉移過程。因此,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必然會促進本國貨幣的國際化。
對外直接投資是拉動雙邊國際貿易的重要力量,對外投資的增加會直接擴大貿易規模。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物質載體,跨國公司已經成為推動國際貿易的引擎。據《2016年世界投資報告》等資料統計,目前世界上約有550多家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達15 000余家,其子公司的出口額從2010年的6.32萬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7.8萬億美元,出口額占全球貨物貿易出口額比例從2010年的41.3%增長至2015年的47.33%。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對外直接投資帶動了國際貿易的快速增長。
此外,對外直接投資母國在貿易計價及結算貨幣的選擇中更具有優勢,更傾向于選擇投資母國本幣。這一點也可以從貿易強國英國、美國及日本的歷史中發現,貿易強國的貨幣一般也是國際貨幣。從2013年開始,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貿易第一大國,正逐步由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強國。顯然,我國貿易地位的上升將推動人民幣在計價及結算中得到更多的使用,提升其份額。對外直接投資將通過繼續鞏固我國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地位,為人民幣國際化打下堅實基礎。
3. 為金融機構的國際化及人民幣離岸市場拓展提供契機。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僅依賴于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貿易地位,更離不開國內外市場上廣大金融機構的參與。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及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兩翼,共同支持著人民幣的海外使用。對外直接投資通過創造金融服務需求促進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和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
對外直接投資導致各個跨國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組織生產、研發及銷售,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必然隨之遍布全球。伴隨實體企業的出海,各類金融機構為滿足其客戶需求,也不得不把業務及分支機構進行跨國布局。顯然,實體企業的對外投資與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相伴而行,兩者具有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合作共贏關系。一方面,對外投資及其拉動的國際貿易必然帶來跨境人民幣計價結算及信貸融資等需求,為推動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從事海外人民幣業務提供市場和動力;另一方面,中資金融機構對外投資的擴大、海外網點的完善、產品及服務能力的增強既可以為我國實體企業擴展國際市場提供關鍵的支撐和保障,也為人民幣在對外投資及貿易結算中的使用創造條件??梢?,兩者協調發展,互相借力,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加速器和催化劑。
同時,在當前我國資本賬戶尚未開放的前提下,發展和建設離岸市場是推進人民幣海外使用的一個有益補充。離岸市場可以為對外投資企業提供境外融資及結算服務等便利,有效彌補我國金融機構國際化程度不高帶來的短板。境外人民幣使用度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人民幣金融產品匱乏,人民幣投融資渠道不足,嚴重限制了人民幣的持有和使用。對外直接投資不但可以豐富境外人民幣的投資渠道,帶動相關人民幣業務的開展,也可以通過資本輸出為離岸市場提供人民幣資金。對外直接投資通過多種方式帶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四、 對外直接投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及建議
1. 增加對外直接投資中人民幣的使用比例。對外直接投資是我國經濟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是推動經濟全球化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路徑。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是其自身競爭力增強的體現,可以在投資貨幣選擇中更主動使用人民幣,實現資本輸出。我國政府在出臺支持對外直接投資配套政策時,也可以鼓勵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結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上升,對外投資規模也不斷擴大,2015年對外投資流量達1 456.7億美元,相比于2014年的1 231.2億美元,同比增長18.3%,排名位居世界第二,在對外直接投資中增加使用人民幣的比例具有更加堅實的基礎和底氣。
對外直接投資中使用人民幣具有一系列優勢,比如投資企業可以在母國獲得更加充沛的資金供給,增加資本優勢,有利于擴大經營規模;另一方面人民幣幣值長期保持穩定和堅挺,是理想的投資貨幣,這是許多非國際貨幣的投資東道國本幣難以比擬的;尤其是以中國為市場的直接投資項目如礦產、原油類投資,產品銷售收入是償還本金及投資收益的重要途徑,在此類投資中應積極使用人民幣進行資本輸出,減少匯兌環節和降低匯率風險。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給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新的指引,沿線國家也是通過直接投資帶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區域。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較為不足、建設資金存在缺口,嚴重制約了其國內經濟的發展,而我國眾多行業產能充裕、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強大,急需尋求海外市場,雙方經濟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可以實現互利共贏。對外直接投資是實現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抓手,尤其是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迫切需求的基礎設施項目。中方投資不但提供資金,還提供設備技術,甚至提供管理和勞務,此類項目中使用人民幣結算對雙方都是便利的。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融資,如銀團貸款、發行債券甚至提供政府援助等也理應更多使用人民幣,資本輸出將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突破口。
2. 提高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份額。貿易計價結算貨幣的選擇由多種因素決定,如出口產品的可替代性、出口企業的定價權、外匯交易成本及幣值穩定性等。長期以來,我國貿易大而不強,出口產品可替代性高、出口企業缺乏貿易定價權及人民幣結算不便利等都是制約人民幣在貿易中使用的重要因素。對外直接投資的擴大有望緩解這一困境,這是因為中國境外企業的增加,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主導權的上升,這一方面有利于帶動貿易擴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業的定價權。尤其是當中國的跨國公司用人民幣進行投資時,選擇人民進行相關貿易的結算就具有必然性。
在以中國為市場的對外投資項目中,企業選擇人民幣進行貿易計價結算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這是因為提高對華貿易中人民幣結算規模,可以極大降低雙方企業的匯率風險,減少匯兌成本。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相對主要國際貨幣匯率的劇烈波動,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為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創造了有利條件。提升人民幣貿易計價結算份額也是當前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中最具有可操作性的一條路徑,應通過各種優惠政策鼓勵人民幣的使用。
此外,具備比較優勢行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在其帶動的貿易中有促進人民幣計價結算的關鍵作用,因為投資企業的技術及產品競爭力強、可替代性低,企業在國際產業鏈中占據有利地位,擁有較強的貿易定價權,可以主動選擇人民幣為計價結算貨幣,維護自身利益。例如,對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進行投資時,因我國具有較強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由此產生的貿易使用人民進行計價和結算是合理的選擇,具有較強的可行性。簡言之,對外直接投資可以通過拉動貿易及提高企業自身的話語權、產業鏈的主導權及產品競爭力等途徑來提高人民幣在貿易計價和結算中的占比,間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3. 壯大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主力軍。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跨國并購及投資不斷增加,相應產生了大量的投融資及結算等金融服務需求。金融機構尤其各大商業銀行為滿足客戶需求,也為促進自身發展,紛紛進行業務及分支機構的海外布局。截至2015年末,我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擁有海外機構644家,中國工商銀行擁有海外機構404家,中國建設銀行擁有海外機構27家,中國農業銀行擁有17家,中國交通銀行擁有15家,總計1 000多個海外機構覆蓋了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5年,我國金融業對外直接投資凈額(流量)是244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6%,存量達到1 650億美元,較上年末增長30%,體現了較快的增長。但與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相比,不論是流量還是存量都顯得相對滯后,對實體企業走出去的服務能力還顯不足。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快速發展給金融機構走出去提供了契機和市場,也為人民幣的海外使用增添了動力。進一步擴大金融機構對外投資布局,同時建設好人民幣離岸市場,為非金融類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保駕護航,兩者相互促進、彼此助力,才能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金融機構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個被動的記錄者、結算業務的供給者,而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主力軍,與實體投資企業一樣不可或缺。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發達的離岸市場和國際化程度高的金融機構。只有金融機構能夠提供優質、高效、便宜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更多的人民幣投融資產品,提供高質量的離岸人民幣保值增值及資產管理服務,才會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企業在對外投資及跨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消除企業使用人民幣的后顧之憂。離開金融機構的積極推動及離岸市場人民幣業務的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將會變得異常艱難。在對外直接投資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還應繼續加大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步伐及完善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設,壯大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主力軍。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 宋瑋.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效率研究——基于母行和海外子行的雙重視角[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位論文,2016.
[3] 張曉濤,杜萌,杜廣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的實證研究[J].投資研究,2016,(10).
[4] 鄭忠良.基于人民幣國際化的中國對外投資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學位論文,2010.
作者簡介:涂永紅(1966-),女,漢族,四川省宜賓市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方向為人民幣國際化、國際金融;張銅鋼(1985-),男,漢族,江西省高安市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對外直接投資。
收稿日期: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