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上映,票房大賣。該影片講述了一個退役摔跤冠軍不顧女兒們的反抗,把她們培養成世界冠軍的故事,其中飽含的父愛和大愛令人動容。但這種成天盯著孩子,不停地推著孩子往前走的“推媽”式教育引起熱議。無獨有偶,中國教育學會發布的《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家長對中小學課外輔導重要性認可度達到97.2%,而家長在中小學生課外輔導中的支出規模超8000億元。奔波于帶孩子上培訓班的“推媽”們表示:“學校減負,孩子連作業都沒有,不補課,以后怎么和別人競爭?”

與“推媽”相對應的是“羊媽”。“羊媽”們認為教育就像放羊,“只提出一個教育大綱,讓孩子決定學什么,到該會的年齡就什么都會了”。“羊媽”們因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著重培養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受到不少思想開放型父母的擁護。
兩類媽媽們各執一詞。對此,有人表示理解,相比爸爸,承擔主要育兒任務的媽媽們明顯更加焦慮,她們鉚足了勁在家庭教育的競技場“奮戰”。那么,為了孩子,你會選擇做“推媽”還是“羊媽”呢?
順勢而推,孩子才能快樂成長沒有當媽媽之前,我總勸別人:“讓孩子好好玩吧,快樂就行。”可自從做了媽媽后,我開始不由自主地推著孩子前行,希望孩子以后能出類拔萃,早些成名成才。
女兒可樂一歲半的時候,我給她買了動畫書,有意識地培養她的看圖能力。每天晚上,無論上班多累,我都要陪著可樂一起看圖畫書。可是,可樂根本看不懂,總是胡亂翻書,不但注意力不集中,有時候還把書撕了往嘴里塞。看著一片狼藉的地面,再想想鄰居家的小孩,我內心十分失落。
可樂到了三歲的時候,我教她學數數,我念:“1、2、3……”她念:“1、2、3、7……”我教了不少于30遍,可樂還是頻頻出錯。更糟糕的是,過五分鐘她基本忘光了,等于什么也沒學會。親戚家的小孩別說數數,古詩都能背幾首,我越教越煩躁。
回想起可樂出生到現在,我教得很累,孩子不開心,也沒學到多少東西。我開始反思,并和同齡孩子的媽媽交流。我發現,三歲半的孩子,有的能數到20,有的孩子不用教就會寫數字“2”,有的孩子還不能清晰地說話……我突然認識到,孩子學習能力不盡相同。可樂進步得慢,可能是我自己太著急,推的方法、方向不對。
一天晚上10點多,四歲的可樂睡醒了,喊著要去廣場跳舞。我告訴她廣場沒人了,她還是哭鬧著要去,我只好帶她下樓。廣場上空無一人,只有一排路燈在亮著。可樂緊緊地抱著我:“媽媽沒騙我,明兒我們早些,還要去廣場跳舞。”
自那以后,可樂每天晚上都要去廣場跳舞,堅持了一個多月。可樂跳起來很有節奏感,而且不管有沒有別的小孩跳,她都要跟著跳。看著一聽到音樂就興奮不已的可樂,我決定給她報舞蹈培訓班,放棄以前那些早教班。星期天,別人家的小孩在睡懶覺,可樂一聽要上舞蹈課,立刻起來了,嘴里還著急地問:“媽媽,會不會太晚了,我們明天要早點起來。”
舞蹈課上,可樂因為排練節目,雙腿得跪在地上。大人跪一會兒,膝蓋都會疼。我有點不忍心,畢竟孩子才四歲,這樣訓練會不會太猛了。于是,我試探性地問:“可樂,上舞蹈班很辛苦,要不咱不上了?”可樂不但堅持,回到家還跪在瓷磚地板上,表演給我看:“媽媽,這個動作可好玩了,你看我打滾。”
半年后,可樂參加了培訓學校舉辦的舞蹈比賽,得了二等獎。很多媽媽都跑來向我取經,問我怎么把孩子培養得這么優秀。想起之前走的彎路,我笑笑,告訴她們:“可樂喜歡舞蹈,所以,我只是順著她的天賦推了她一把。”
好媽媽,請隨著孩子而改變
有人說婚姻如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我想當媽也一樣,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所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兒子6歲前,我一直秉承著“羊媽”心態,只要孩子身體健康,開心快樂就好。兒子的童年沒有英語、樂器,也沒有學前班,只有每天的講故事,周末的各種玩耍。兒子就這樣無憂無慮,整天樂呵呵地進入了小學。
上小學的第一天,同班的家長羨慕地對我說:“你家孩子笑起來怎么那么陽光?”可接下來的緊張的學習和嚴格的紀律讓兒子很不適應。剛開始,我還是慣性的“羊媽”心態,指望兒子自己調整。可情況越來越糟,老師的告狀短信一天不落,兒子臉上陽光般的笑臉越來越少。
二年級時,兒子報名參加校管樂隊鼓手,熱情的鼓點和兒子開朗的性格很合拍。兒子很興奮,學得很快。但樂器想學得精就得進行大量枯燥的練習,新鮮感過去后,兒子開始打退堂鼓。有一天晚上,兒子故意把練習曲打得亂七八糟。我氣極了,拿起手邊的直尺對著他胖胖的小手打了下去。他委屈地大哭,我立刻就后悔了,不就是打鼓嗎?有那么重要嗎?不學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啊。
第二天,我到學校跟老師說了情況,想退出樂團。老師嘆了一口氣,問我:“以后他每遇到困難,你都希望他退縮嗎?”我這才意識到,如果放任兒子的惰性,不推他一把,他可能今后再也不會拿起鼓槌,演奏他喜歡的鼓,更可怕的是,這給他種下了一顆退縮的種子。
我慚愧地告別老師,回家后跟兒子道歉,并且一起制定了練習計劃,推動他繼續在學習之路上前行。這條路走得很辛苦,但兒子突破了學習的瓶頸,有了很大進步,成為樂團主力鼓手。每次看到兒子在舞臺上灑脫的身姿,我都慶幸自己及時做了“推媽”。
經過激烈的小升初考試,兒子上了心儀的中學,可中學的學業更重,我這個“推媽”更是開足馬力“推”著兒子往前走。不到半年,這種模式就受到兒子來自青春期逆反的回擊。兒子喜歡上了足球,每天放學都要喊上小伙伴踢幾場球才回家。我覺得應該要有所行動,把他推上學習的正軌。
在兒子又一次晚歸后,我鄭重地對他說:“你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每天都去踢球,功課會落下的。”兒子很有信心:“媽,你放心,我能補上去!”我邊找出筆記本邊說:“功課落下可不容易補,咱們得今天列個計劃。”兒子的聲音提高了起來:“媽,這是我的事!”我的耐心徹底耗盡:“這怎么只是你的事呢?以后不要去踢球了!”兒子把球往地上一扔:“媽!你不能限制我的自由!”
在幾次兩敗俱傷的爭吵后,我決定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將生活的重心移到工作上,兒子的事情讓他做主。
令人欣慰的是,在給兒子自由后,他反而主動跑來問我的意見。兒子成長了,我也成長了,我再一次成了“羊媽”,但我知道這不是終點。無論在哪個階段哪種類型,母親都應該是孩子的守護者,也是他們的引領者。
堅持放養,“羊媽”的兒子很爭氣
小時候,父母對我的教育非常嚴苛,至今我回想起來仍心有余悸。所以,兒子浩然出生以后,我決心讓他健康快樂成長,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因此,我果斷拒絕了母親替我“培養神童”的宏偉計劃,哄走她老人家,把鄉下的婆婆接來帶孩子。婆婆如我所愿,只關心孫子的吃喝拉撒,每天逗得小家伙“咯咯”笑個不停。
不料,浩然讀一年級時,卻遭到老師的“嫌棄”。原來,很多小朋友在入學以前學會了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有的會背唐詩,有的會舞蹈,兒子卻什么也不會。課堂上,別的小朋友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展示才藝,相比之下,浩然有點笨拙。幾次三番之后,老師好心提醒我,要給浩然“加點餐”,不要讓孩子落后。
我一邊感謝老師,一邊我行我素。兒子上二年級的時候,我依著兒子送他去學畫畫。母親知道后,直罵我:“別人的孩子都在學英語、學奧數,你倒好,有閑心讓他學畫畫!學這個能進重點中學嗎?”我不置可否,照樣抽空帶浩然去看畫展,讓他接受藝術熏陶。
對浩然的學習,我也處于放養狀態。有時候,他舉著畫滿是紅“×”的作業本說:“媽媽,別的同學都有家長檢查作業。”我笑著問他:“那些算術題,你是不會做,還是馬虎?要是不會做,媽媽可以給你講,但是,馬虎這毛病,只能自己改正。”
后來,兒子做完作業,會自覺檢查一遍,慢慢的,他很少錯題了。四年級期末考試,他的數學破天荒考了一百分,我大加贊揚,還把他的試卷保存起來。他的學習熱情因此空前高漲,還去書店買了一些奧數試卷和書籍,晚上做完作業就自覺“加餐”。
小學畢業時,兒子的成績中游偏上。我反復考量,決定讓兒子放棄寄宿制重點初中,在家門口的實驗中學走讀。我覺得十幾歲的孩子,不僅需要學習文化知識,還需要心理和情感的陪護。果然,兒子初中三年的學習成績始終在年級前十名,用他的話說,就是忙而不亂地過了三年。
初中畢業后,浩然考入了全市重點高中。在高手如林的班級里,兒子的成績一開始不慍不火,中游偏上。但到了高二下學期,功課緊張起來,兒子班上不少同學開始焦慮,有的整夜失眠,甚至有同學因為身體太虛弱住院了。兒子卻因為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體魄,頂住了一波一波的壓力,成績穩步前進。
2016年,浩然以647分的成績考入了心儀的大學。不少人向我取經,我都如實奉告:在看似粗放式的教育背后,其實我一直在注意保護兒子的求知欲,讓他自覺地學習。這可能才是教育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