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雨水++李江源++王艷超
摘要:民營銀行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民營銀行作為銀行業的新興業態,對從業者以及監管者在管理風險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文章通過對我國民營銀行的特有風險進行分析,從提升風險管理技術水平,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銀行業審慎監管,健全社會信用制度等四個方面給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民營銀行;金融體制改革;經營風險;風險管理
一、 前言
2015年末,我國首批5家試點民營銀行全部開業,為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開啟了新格局。在民營銀行迅猛發展的背后,其經營中的問題和風險也逐漸凸顯,如何對民營銀行的發展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合理估計,探究適合其發展水平的風險管理策略,對于促進我國銀行業健康發展、優化金融機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 我國民營銀行特有經營風險分析
民營銀行作為銀行業發展的全新產物,自身具有產權清晰、治理結構完善、激勵機制靈活等優點,但由于員工素質、技術水平、風險控制存在后發劣勢,再加上競爭激烈的外部環境,民營銀行面臨著包括信用風險、破產風險、道德風險、經營風險在內的各種風險。
1. 產權結構引致的信用風險。由于我國民營銀行發展起步較晚,在資金實力、業務結構、國家信譽支持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與現有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相比,民間資本自身的固有印象,使得民營銀行難以在短時間內充分建立起在公眾心目中的信任度。民營銀行在社會公信力方面的先天不足制約著其市場競爭力的發揮,同時也暴露出在抵御各類風險能力上的欠缺。此外,作為民營銀行戰略上的服務主體,小微民營企業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較弱,一旦受到社會信用收縮的影響,極易導致融資鏈條斷裂、小微企業主卷款而逃或清算破產等現象。基于此類原因而產生的不良貸款,也制約著民營銀行的健康發展。
與這些信用風險相對應的是,目前無論是從國家宏觀監管層面,或是民營銀行自身方面,關于民營銀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宏觀層面,除了銀監會網站上發布過幾家民營銀行籌建的批復以及《關于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性文件之外,未曾以官方口徑透露過5家試點銀行的任何經營信息與公開的統計數據。即便是在幾家民營銀行共同聚焦的小微企業領域,截止到2016年2月最新的銀行業監管統計指標中也未曾披露過5家試點銀行的相關業務信息。微觀層面,2014年5月末,5家試點的民營銀行已全部開業,但多數民營銀行未曾公布年報和相關財務數據,使得公眾對于民營銀行實際經營狀況的好壞仍然抱有一種神秘感。以浙江網商銀行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為例,兩家銀行主打互聯網金融模式,既沒有辦理實體卡業務,也不設物理網點。種種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降低了客戶對民營銀行的認可信任度,“用腳投票”效應發酵,產生了民營銀行定位服務客戶與實際效果之間的背離。
2. 同業競爭引致的破產風險。由于現有銀行市場已呈現高度成熟狀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已就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競爭。根據目前市場情況分析,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依靠長期以來積累的資金與人力優勢,輔以國家信用的隱性背書,已占據顯著的優勢地位。民營銀行由于后發劣勢,必將面臨較大的同業競爭壓力,在競爭中難以正面占據優勢,不易在大型政府類項目業務上“分一杯羹”。即使民營銀行將經營策略主要定位于服務中小微企業,但受限于規模較小,信用風險較大等先天不足,能否獲得足夠的市場份額尚需考驗。
目前我國5家試點民營銀行意在與傳統銀行進行錯位競爭,其客戶定位均向小微企業和個人傾斜,但這一領域實際上也是高成本、高風險的領域。因此從行業競爭的角度來看,其后發優勢并不明顯。同時,各類傳統銀行也越來越重視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的拓展,不斷進行業務創新,且依托覆蓋廣泛的社區銀行、鄉村銀行網點與民營銀行爭奪長尾客戶。以城商行的經營為例,其市場定位和經營策略均與民營銀行形成正面競爭的態勢,成立了專門服務于小微金融的部門,并將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作為銀行立身之本。其次,伴隨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許多大型外資銀行取得了與中資銀行同樣的“國民待遇”,對我國銀行的業務的開展形成了直面沖擊。相比之下,目前我國民營銀行的規模劣勢和信用安全劣勢,不利于其風險抵御能力的提升,影響了其市場競爭力的發揮。
3. 信息不對稱引致的道德風險。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是指代理契約中的代理人利用其掌握的私人信息,采取委托人不能觀察到的隱藏性行動,從而導致代理人獲益、同時委托人損失的行為風險。道德風險在一般銀行金融業中可具體表現為借款公司(各人)在獲得銀行貸款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進行高風險經濟活動,從而提高無法償還貸款的可能,損害銀行的利益。對于民營銀行,存在另外一種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銀行在獲得經營牌照后,因逐利性而通過規避監管漏洞地方式獲取利益,增加銀行的整體風險并使委托人(儲戶)利益受損在民營銀行設立與發展初級階段,民營銀行發起者與監管部門間的存在信息不對稱,監管部門不能充分地了解民營銀行發起者成立的多元動機,在一開始審核層面就可能存在偏差,使民營銀行在市場準入階段就埋下道德風險的隱患。
法律制度不完善加重了這種道德風險。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中,規范民營銀行經營行為的法律仍非常有限,存在著民營銀行為了個別的股東的利益通過當前法律規定的灰色地帶進行高風險經營,甚至出現違背道德的行為。因此,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民營銀行股東的道德風險問題進一步加劇。由于股東在產生道德風險的問題后,仍能較為輕易地逃避法律的制裁,這種成本與收益間的畸形利益驅動,造成了民營銀行中道德風險問題的加劇。
4. 治理結構引致的經營風險。我國民營銀行由于人員素質、管理水平等治理結構方面的制約,存在著內控制度不健全、風險管理能力較弱、經營效率低下等問題。在民營銀行發展的初期,出于多種因素考慮,民營銀行傾向于拉攏國有銀行的高管或政府機構官員進入管理層,使得其經營的獨立性受到一定影響,導致了一系列的關聯貸款問題。關聯貸款是指股東通過自身的地位和關聯關系,對銀行發放貸款的決策施加影響的行為。目前,關聯貸款對于銀行發展存在正面或負面影響在學術界也尚無定論。民營銀行的發起股東存在逐利性,不僅看重我國銀行業本身較高的投資回報率,也希望通過組建民營銀行來豐富自身的融資渠道,進一步利用更多金融資源,因此關聯貸款可能帶來的風險問題值得關注。《商業銀行與內部人和股東關聯交易管理辦法》明確提出關聯交易應符合誠實信用及公允原則,并專門就我國商業銀行關聯交易的內部控制、交易規模、交易條件、信息披露、法律責任等方面做出了較為細致的規定。其中,更是明確規定關聯貸款的放貸應當“以不優于對非關聯方同類交易的條件進行”。
就我國現行規范民營銀行股東關聯貸款的法律制定情況來看,仍然存在著諸多不足:第一,為規范關聯貸款行為,對我國銀行在經營管理方面的規定較為籠統和簡單,實際可操作性有待提升。第二,源于美國公司治理經驗而產生的獨立董事認可制度,其有效性的前提保證是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從而確保公正的決策。然而受制于我國信用環境和法制體系的發展水平,獨董制度并未能很好地施行,很多企業中獨董形同虛設,完全無法體現決策制定時獨董的獨立性和公正性,遑論其在遏制關聯貸款方面的作用。第三,關聯貸款的數額控制上存在缺陷。《商業銀行和內部人和股東關聯交易管理辦法》中對關聯貸款的風險控制僅停留在將關聯貸款的數額限定為銀行資本凈額的一定比例這一層面。但隨著民營銀行的發展壯大,面對一些大型甚至巨型民營銀行,其關聯交易如果適用此條則并不足以遏制大額的股東關聯貸款。因此,相為于減少民營銀行經營中產生的各類道德風險,加強對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將是未來的必由之路。
三、 民營銀行風險管理與政策建議
1. 銀行日常管理層面:多方面提升風險管理技術水平。面對快速發展過程中蘊含的特定風險,民營銀行應積極借鑒外部經驗與技術,提高自身風險管理水平。一是制定數據政策和積累大數據。大數據是民營銀行立足于小微金融的技術保障。銀行業作為金融中介的核心,需要對于貸款人與借款人的信息進行準確匹配,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銀行的盈利能力也來自于準確定位借款人的風險,提高自身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的競爭力。因此,合理運用大數據,提高數據質量是提升風險管理技術水平的基礎,也是民營銀行發展的最新要求。另外,成熟的IT系統與用戶信息系統可以大大降低運營成本和人為操作風險。民營銀行由于在資金以及技術經驗存在競爭劣勢,在IT系統建設上可考慮外包,借助專業團隊完成系統構建,獲得優質信息服務。二是建立有效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民營銀行可學習和借鑒國內外銀行先進的信用風險量化模型,引進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結合自身客戶信息庫,逐步建立起符合新監管標準的內部評級和風控系統。其中,壓力測試在是一種評估與預警銀行日常運營中出現極端尾部風險事件的模擬測試方法,用以考察銀行所能承受風險的極限和隱患。目前此類測試方法在大型銀行中已較為成熟,但對于民營銀行來說,往往會由于最初數據不夠充分的原因導致模型的估計與預測可靠性低,由此會導致基于模型得出的大數據判斷與銀行傳統授信專員的經驗結論相矛盾,從而影響決策效率。因此,民營銀行在發展中敢于嘗試動態風險模型,引入符合銀行自身特征的壓力測試,并給予新的信息機制足夠的時間進行檢驗與完善,逐步將科學化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延伸至銀行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
2. 銀行戰略建設層面: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在有效識別風險的前提下,民營銀行基于長期穩定運營的角度,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一是優化信貸結構。根據目前銀行經營業務分析,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重點投向政府類項目,這部分領域不是民營銀行的競爭優勢所在,民營銀行應該把握細分市場優勢,積極成立服務中小企業的業務部門,精耕細作,配合基于大數據支持的風險評級工具和風控系統,有的放矢地提高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占比。二是適應新的金融監管要求,防范長遠風險。良好的風險管理不僅要著眼于當下,更要重視和處理好當前風險與未來潛在風險的關系。民營銀行重點服務中小企業,在風險準入、風險評級與風險監控上與傳統大型商業銀行存在差異。而監管部門對此業務的監管和審計要求在時效性上存在滯后,可能不能準確及時識別潛在的風險,這或許給民營銀行提供了利用監管漏洞進行高風險經營的空間,但長期來看必將對銀行的風險管理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民營銀行要有預見性和前瞻性地應對金融監管的新要求,從長遠角度切實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適應監管政策的變化。三是重視風險文化建設,樹立全方位風險管理理念。風險文化的認同應該深深扎根于民營銀行的企業文化之中。從業務人員到領導層在創新開拓銀行業績的同時,要培養足夠風險意識,要理清當前業績與長遠風險累積之間的關系。同時,要促進部門間的信息與資源共享,使銀行管理層能充分認識到銀行日常業務中可能出現的新風險,使銀行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逐步提升其產品競爭力。
3. 政府監管層面:適應新變化,完善銀行業監管。2015年1月,銀監會近十年來首次大規模進行組織架構改革,清減下放行政權力,旨在明晰風險監管主體職責,提高監管的有效性。例如,新成立的城市商業銀行監管部即是民營銀行的對口監管部門。另外,為適應銀行新業態的發展需要,在肯定網絡信貸平臺的金融價值及其合法性的基礎上,銀監會專門設立了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為日后頒布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新制度,推進行業經營合規化、權責化鋪平了道路。
隨著民營銀行的逐步發展,為順應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出現,金融監管也需要與時俱進。一是要按照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進一步健全我國銀行監管法律體系,按照二十五條原則,明確法律制度在銀行監管中的重要作用,強化“一行三會”的協同合作,避免金融風險在不同金融業態間傳染。二是要加大依法監督的力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新的監管規范與要求,克服監管活動中的政策隨意性,實現民營銀行監管的制度化、規范化。進一步完善銀行業的準入與退出制度、銀行業經營風險防范制度等基本制度。嚴肅查處民營銀行可能出現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綜合運用包括行政處罰、下調評級、叫停業務在內的多種措施,形成有效約束。三是要建立對民營銀行經營業務的日常實時監督體系。通過完善民營銀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民營銀行經營風險預警制度,高級管理人員離任審計制度和任免談話制度等一系列監管舉措,切實提高銀監會的宏觀監管水平。運用非現場稽核監督與現場稽核監督相結合的辦法,對民營銀行的存貸比、資本充足率、不良資產比例等主要經營指標進行監督,實現對銀行風險的動態監控。通過建立民營銀行從業人員的管理與信息記錄與金融機構從業人員處罰信息系統,嚴格落實員工管理責任制,防范有內部人員金融犯罪活動導致的銀行經營風險。
4. 政府政策層面:健全社會信用制度。市場經濟與金融系統的健康運行離不開法律基礎和信用體系的支撐,企業與個人信用信息的缺失極大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盡快建立起全國范圍內的企業及個人信用體系是我國銀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應依照市場規律,逐步完善相關制度,通過行政管理和法律監管并舉的方法,為民營銀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目前我國的社會信用制度尚不健全,各部門間存在信息壁壘,信用信息碎片化的現象十分常見,導致難以準確獲得企業和個人以往的信用記錄,科學的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評價體系更是無從談起。由于我國市場環境和專業評估機構均不成熟,給民營銀行開展業務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民營銀行的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各市場參與主體的信用意識,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信用體系。一是通過建立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管理機構,對信用評級市場進行規范管理;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健全信用主體的評級制度,鼓勵培育我國市場機制的商業性信用評級機構,培養專業性信用評級人才,盡快建立對評級機構的相應監管法律與制度,以保證信用評級的客觀、公正和準確。二是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和體系,對各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檔案的法律地位高度重視,嚴格遵守相關法律對信用檔案進行管理,在法律上明確界定信用評價機構和被評估單位的權利與義務,加強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使信用不良的企業和個人在市場機制下無所遁形。因此,只有不斷建立健全企業與個人的信用制度,確保信用信息透明準確,從而防范道德風險和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才能從根源上營造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切實助推民營銀行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尚福林.深化銀行業改革,推動銀行業穩健發展[J].中國銀行業,2014,(2).
[2] 銀監會.銀監會關于促進民營銀行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Z],2015.
[3] 王曙光.金融發展理論[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
[4] 吳玲玉,夏斌.商業銀行小微業務創新面臨的風險[J].銀行家,2013,(6).
[5] 王自力.民營銀行準入:目前還宜緩行:兼與部分呼吁開放民營銀行的同志商榷[J].金融研究,2002,(11).
[6] 徐滇慶,史晉川,陸軍,巴曙松,林毅夫.金融改革路在何方:民營銀行200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 徐諾金.關于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問題[J].金融研究,2003,(12).
[8] 楊曉光,盧授永.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結構改造還是產權改造[J].金融研究,2003,(9).
[9] 章建偉,盧亞娟,龔劍玲.市場結構、產權結構與民營銀行[J].現代管理科學,2003,(5).
[10] 劉浩,安室友.民營銀行的風險處置模式[J].中國金融,2015,(17):89-90.
[11] 于忠義.民營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建設[J].銀行家, 2015,(12):68-69.
[12] 孫世重.發展民營銀行需要進一步澄清的幾個關鍵問題[J].金融研究,2003,(2):22-29.
[13] 馬健.完善民營銀行的監督管理體系[J].宏觀經濟管理,2014,(8):55-57.
[14] 盧福財,張榮鑫.中國民營銀行的設立:現實意義、政策選擇與風險防范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4):72-77.
作者簡介:施雨水(1990-),男,漢族,江蘇省南京市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公司金融、行為金融、資產定價;李江源(1989-),男,漢族,四川省宜賓市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地區金融、地方政府融資;王艷超(1989-),女,漢族,山東省膠州市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團委書記、助教,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民營銀行、金融體制改革。
收稿日期:201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