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穎萍
摘要:城市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致力于城市帶規劃建設符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位于黃河上游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毗鄰陜西省、內蒙古和甘肅省,面積多達6.6萬平方千米。屬于干旱缺水錢發達的內陸地區,隨著城鄉統籌管理的深化,寧夏沿黃城市帶小城鎮規劃建設也在不斷發展。本文將舉例論述基于城鄉統籌的寧夏沿黃城市帶小城鎮規劃,并提出個人建議。
關鍵詞:城鄉統籌;寧夏;沿黃城市帶;小城鎮規劃
引言
地處河套西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大致處在三大自然區域的過渡地帶,南部以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風蝕、風積地貌為主,屬于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河流有清水河、苦水河、涇河和葫蘆河等,均屬黃河水系。近年來,寧夏沿黃城市帶規劃建設以黃河為主干,以小城鎮為枝葉,逐步形成了沿黃城市帶小城鎮“樹形動態”規劃,有效促進了寧夏城市經濟發展。本文將簡介寧夏沿黃城市帶規劃建設的意義,論述沿黃城市帶小城鎮“樹形動態”規劃研究提出及作用,分析寧夏沿黃城市帶小城鎮規劃研究現狀,并淺談基于城鄉統籌的寧夏沿黃城市帶小城鎮規劃研究框架。
1寧夏沿黃城市帶規劃建設的意義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源于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陜甘寧、內蒙古、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最終注入渤海。寧夏回族自治區是黃河流經的重要區域,銀川、賀蘭、青銅峽、石嘴山、靈武、吳忠、平羅、永寧、中衛和中寧等十個城市均分布于黃河沿岸,形成了獨特的沿黃城市帶。寧夏回族自治區被稱作“塞上江南”,礦產有煤、石油、油頁巖、鐵和銅等,農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為主,森林主要分布于賀蘭山、六盤水、羅山三大林區,淡水漁業發達,工業包括機械、冶金、化工和紡織業。寧夏名勝古跡有西夏王陵、拜寺口雙塔、海寶塔、橫城漢墓群、水洞溝遺址等,為河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而且,寧夏省以包蘭鐵路為骨干,公路四通八達。而合理的城市帶規劃建設對寧夏各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狹義的城市帶規劃是將城市帶的整體布局和建設予以統籌安排,以保證城市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城市帶規劃是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據。目前,寧夏南部山區西吉、海原、固原、彭陽、隆德等地區已經全面開展了封山育林工作,將偏遠地區的居民進行生態移民至川區,有效推動了生態保護建設工作,加強了寧夏人民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和小城鎮規劃工作的認知,促進了寧夏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推進寧夏沿黃城市帶規劃建設是發揮銀川市核心影響力,帶動周邊城市發展,合理配置與開發寧夏自然資源,改善寧夏生態環境,緩解水土流失問題和土地荒漠化問題以及發展寧夏旅游觀光業的基石。在開發寧夏旅游資源時,應注意充分利用南部山區生態旅游觀光創造特色小城鎮;結合六盤山紅色旅游風貌創新文化縣城,傳承革命事業;汲取河套文明歷史,突現山西和陜西地區的特色風貌,讓所有寧夏居民和外來游客廣泛了解黃河中下游的風土人情。另外,全面開展寧夏沿黃城市帶規劃建設,應促進寧夏大、中、小城市的分工合作,營造文明、和諧、先進的寧夏沿黃城市帶。
2沿黃城市帶小城鎮“樹形動態”規劃研究提出及作用
沿黃城市帶小城鎮“樹形動態”規劃研究的提出源于黨的十七大,所謂的樹形動態”規劃是以“樹”為數據結構,并進行動態規劃。沿黃城市帶小城鎮“樹形動態”規劃是以黃河為主干,以小城鎮為枝葉,科學研究主干和枝葉的關系,先從最底層的葉節點逐層研究上一次的節點并實施動態規劃,又從最高層的節點研究到根節點,從而實現從下到上和從上到下的雙向動態研究。
目前,寧夏有4個地級市(銀川、吳忠、石嘴山和中衛)、6個縣級市(靈武市、青銅峽、中寧縣、賀蘭縣、永寧縣和平羅縣)和一個化工基地(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沿黃城市帶小城鎮“樹形動態”規劃的初步實施有效優化了這些城鎮的空間結構,促進了城市經濟轉型,生態環境和人文條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寧夏的科學技術也得以迅速發展,銀川、賀蘭、青銅峽、石嘴山、靈武、吳忠、平羅、永寧、中衛和中寧等城市運用黃河的優勢,促進自然經濟轉換為集約型,合理調整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布局,打造了獨特的黃河金岸。
3寧夏沿黃城市帶小城鎮規劃研究現狀
從寧夏沿黃城市帶小城鎮規劃研究現狀來分析,當前城鎮之間的跨越式發展機制尚未成熟。山村、鄉鎮和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差距與隔閡,賀蘭山區林木資源豐富,但是由于交通和經濟方面的限制,林業資源難以輸送到其他市區。銀川與吳忠的聯系較為緊密,主要發展化工、機電和食品產業,與其他鄉鎮和山村的聯系依然有待進一步加強。而促進城鎮的跨越式發展,必須緊密結合城鄉統籌兼顧理念,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發展特色經濟,貫徹落實集約型經濟體制,促進農業、工業和新興服務業的均衡發展,調整工業結構,培育優質的新興服務業和旅游業。
4基于城鄉統籌的寧夏沿黃城市帶小城鎮規劃研究框架
構建基于城鄉統籌的寧夏沿黃城市帶小城鎮規劃研究框架首先要充分汲取樹形動態”規劃的科學因素,將黃河作為主干,發揮大城市銀川在工業、農業、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帶動與擴散作用,將小城鎮作為枝葉,調整石嘴山、靈武、吳忠、平羅、永寧等地區的傳統產業結構,營造生態農業,發展文明工業和第三產業,加強整個沿黃城市帶的密切聯系,改善城市帶的經濟發展環境,合理利用和開發一切有價值的資源,吸引外商投資,例如通過科學開發中衛沙坡頭旅游資源、內蒙沙漠沖浪城、沿黃水系文化資源、回族特色文化及飲食、寧夏歷史建筑、永寧縣中華回鄉文化園、穆斯林文化城和銀川市的特色景點以促進寧夏旅游觀光業的發展,并通過有效整合土地資源和解決融資問題來提高寧夏沿黃城市帶經濟項目建設的綜合價值。目前,永寧縣各中心村建設已開始實行農民集上樓中居住以改善居住環境,節約集約建設用地,建設安置戶數已達到了30000余戶,各中心村水暖電氣、道路燈基礎設施建設等均已使用節能原料。
其次,要重視培育城市帶特色經濟,充分開發寧夏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發展群眾力量,完善城市帶產業集群,從而不斷發展經濟潛力。而且,當前寧夏沿黃城市帶已形成了“一核二級多點”的空間結構,銀川與吳忠屬于核心發展地區,南部的中衛和北邊的石嘴山是兩級,賀蘭、青銅峽、靈武、平羅、永寧和中寧等沿黃城市帶則屬于“多點”,并通過合理使用鐵、銅、煤、林業、特色糧食和蔬菜以及西夏王陵、海寶塔和沙湖等名勝古跡形成了寧夏獨特的經濟文化圈。另外,必須將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體制轉變為集約型經濟體制,并予以不斷地優化和改良,不僅要重視經濟發展,而且要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保持經濟與自然的和睦相處,營造文明、綠色的城市帶。
5結束語
綜上所述,推進寧夏沿黃城市帶規劃建設有助于合理配置寧夏的社會、自然和空間資源,改善寧夏的生態系統,充分發揮省會城市銀川的核心影響力,帶動周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基于城鄉統籌的寧夏沿黃城市帶小城鎮規劃研究框架必須借助信息技術,結合樹形動態”規劃,培育城市帶特色經濟,將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體制轉變為集約型經濟體制,發展綠色城市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