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摘要:媒體變革新趨勢下地方電視媒體運用恰當的方法,提高輿情引導能力是其職責所在。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統一的原則,構建輿情處置機制,強化地方主流媒體的地位,加快與各方的聯合是地方電視媒體引導輿情,善于發聲、發好聲的關鍵。
關鍵詞:新聞宣傳工作 引導輿情 方法
在全媒體時代,每個公眾都可以擁有個人的傳播工具,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變得模糊,公眾可以從“旁觀者”轉變成為“當事人”。這種信息傳播和交流方式的轉變,讓輿情的形成與發酵變得比較容易,特別是那些和公眾利益結合緊密、涉及面廣的突發事件,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工具的傳播,輿情的發酵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在輿情引導方面,地方電視臺應該起到“排頭兵”的作用。在關鍵時刻地方電視臺如果能“先聲奪人”,占領輿論主導權,對疏導公眾情緒、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都大有裨益。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地方臺在面對輿情時往往會遇到不少問題。一是有些單位和部門的工作人員對社會輿論的特點和傳播規律掌握不夠,特別是一些基層單位的工作人員不知道如何與媒體打交道。如遇到突發事件或不可抗拒的事情發生,在輿論方面仍然采用舊習慣、老方式來處理。第一不是站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立場上積極解決問題,而是消極地去“捂蓋子”和推責任,認為只要不被發現、媒體不報道,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第二不愿意客觀面對輿論,而是沿用慣性思維,托關系找媒體刪稿子,試圖堵住信息傳播渠道,結果往往是問題沒解決,事件持續發酵。第三面對媒體時避重就輕,甚至避而不見,打消耗戰,企圖“瞞天過海”。這些做法給地方臺的記者帶來了巨大壓力,增加了采訪報道的難度。記者因為區域優勢也許能很快找到相關的責任單位或責任人,但難以進行有效的采訪,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與對方的“斗智斗勇”之中。隨著時間的耽誤,記者也往往因找不到權威信息,不知該由誰發布以及怎樣發布信息,地方主流媒體的優勢得不到體現。
二是地方臺的從業人員多為當地人,在地方的關系錯綜復雜,這導致在輿情面前媒體人接受的指令太多,也就是人治色彩太濃。面對來勢洶涌的輿情和轉型期的矛盾,掌握宣傳機器的同志有時會比較茫然,一來怕掌控不了局面而有損黨和政府的形象,二來怕處理不好復雜的人際關系而得罪人。這種思想往往使地方臺在不知如何應對的情況下選擇沉默,希望不發聲就能躲過去。但這樣消極的做法可能會進一步引發輿論的對立,因為公眾的知情權沒有得到體現,公眾的疑慮得不到緩解。人民網曾發表評論《打通“兩個輿論場”》,該文指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諸多社會熱點問題上,網絡輿論“愈戰愈勇”,攪動社會人心,而官方媒體屢屢“失語”,容易陷入新的一輪思想僵滯。
引導輿情是新常態下地方主流媒體的重要職責,這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所以我們不能消極應對,更不能回避,而要強化政治意識,克服困難找尋方法,做到面對輿情“善于發聲”。
一、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統一的原則。有時候地方臺在輿情面前瞻前顧后、舉棋不定,往往是怕事件報道出去會影響黨的形象,給大局添亂,這是沒有正確認識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所造成的。要學會“善于發聲”,首先要統一思想,充分認識黨和人民不是對立關系,而是血肉相連的關系,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了黨的新聞事業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是高度一致的。黨性原則和群眾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兩大基石,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統一起來。因此,輿情引導工作關鍵在于,越是重大事件和重要節點,越要敢于發聲,越要作好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
二、構建輿情處置機制。根據輿情的特點和發展演變規律,應對的重要抓手在于澄清源頭、疏通渠道、回應訴求。這就需要地方臺建立注重監測、反應快速的主動應對機制。遇到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應堅持新聞應急、輿情引導與事件處理同步推進,把握好三個“關口”:一是把好預案關。針對可能出現的輿情事件,制定比較詳盡的預判標準和應對方案,特別是在可能涉及的部門或單位之間,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機制。二是把好時效關。按照快報事實、慎報原因的原則,第一時間發布已被證實的信息。三是把好方法關。當外界有疑慮時,邀請第三方如專家學者、輿論領袖發表意見,增強說服力。在每次輿情引導的工作結束之后,應配套工作考核機制,加強經驗總結。
三、強化地方主流媒體的地位。地方臺要做好輿情引導必先修煉“內功”,樹立公信力和權威形象,需要做出一些改革。一是淡“宣傳”重“新聞”。長期以來,地方臺習慣了居高臨下的正面宣傳和空洞說教,忽視了受眾的感受。在新常態下,地方臺應該充分發揮作為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的優勢,把當地黨委政府的“指令”變成自己的優質新聞資源,從平民的角度來報道新聞事件,盡量讓其新聞題材軟一些,切入點再小一些,形式更多一些。變枯燥單調的“宣傳”為實實在在的“新聞”,從而更好地吸引受眾,以此提升引導輿情的公信力。二是彎下腰,服好務。在各種媒體激烈競爭的態勢下,地方臺需要對節目的編排進行重新調整,增強自身的市場服務意識。這種調整主要依據受眾的市場表現、節目市場環境的變化等因素進行,讓新聞更加貼近觀眾,更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和習慣。三是調體制,轉作風。長期以來,由于體制的影響,地方臺缺乏競爭機制,人才流失嚴重。必須打破舊有模式,積極進行體制變革,多一些“市場制度”,少一些“事業制度”,適度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競爭機制,創新激勵機制,以制片人制度代替主任制度,強化責任落實,提高節目的質量,進而提升輿情引導效力。
四、加快與各方的聯合。在媒體技術發達的時代,無論哪家媒體都無法僅憑一己之力涵蓋所有信息,這就使得地方臺需要和相關單位進行合作。首先是與新媒體的聯合。地方臺應將原有和目前正在生產的新聞數字化、數據庫化,并分類整合利用,建立數字版權管理體系,然后利用先進的數據管理技術建立“網絡化”的內容管理系統,以實現統一的內容產品架構。這樣,地方臺就能利用網絡不斷拓展傳播渠道,還可以直接與公眾互動,以此打造全媒體時代的輿情高地。其次是與輿論監督之外的監督力量聯合,比如主動去尋求與黨委紀檢部門的紀律監督進行聯合,與人大的法律監督進行聯合,與政府部門的行政監督進行聯合,與政協的民主監督進行聯合等。所聯合的各種力量都可以分擔、分解一些壓力,而且可以使地方臺在引導輿情過程中更具權威性。實際上,上述部門為了做好各自的工作,也期望得到新聞輿論的支持。
(作者單位:萍鄉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