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丹
摘要:社會化媒體和新媒體技術的沖擊,傳統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可以借助新技術,依靠自身創新,在嬗變中求生存。比如將電視強大影響力體現在網絡上;轉變觀念將觀眾當用戶,打好“價值、趣味、感動”牌;強化新聞資訊過濾功能,并讓直播成常態等。
關鍵詞:社會化媒體 民生新聞 影響力 直播
2013年以來,社會化媒體異軍突起,以新聞APP、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所謂“新媒體”,開始改變人們獲取新聞資源的渠道,電視已經不再是市民了解信息的首選。在這種形勢下,電視民生新聞如何進行創新,這樣的老話題值得電視人重新探索。
電視民生新聞的致命短腿
和網絡社會化媒體相比,目前電視新聞欄目到底有哪些致命弊端需要革新的?
一、時效落后。當初電視民生新聞是如何改變報紙業態的,如今網絡社會化媒體就是如何改變電視收視習慣的。舉兩個例子,江西豐城電廠發生工地坍塌事故,雖然江西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都市現場》記者獲知消息后,已經盡快地趕往現場進行采訪報道,可是時效依然大大落后于網絡媒體。事故當天上午,幾乎所有新聞客戶端都進行了推送,并且推出專題。等到《都市現場》在晚上18:00開播的時候,實際上所有內容都基本上已經被網絡媒體報道了一遍。再比如江西泰和縣發生大橋坍塌事故,整個白天,都有各種網絡媒體實時推送,甚至有無人機飛到大橋上方,一遍又一遍地進行直播,現場所有畫面一覽無遺,而等到當晚的《都市現場》播出同類報道時,已成舊聞。
二、缺失互動。對于電視媒體來說,互動似乎一直是個口號,經常是屏幕上播得熱鬧,電視機前卻無人喝彩。因為電視的單向傳播實質從來沒有任何改變,電視從業人員并不知道,自己的觀眾到底在想什么,喜歡看什么。電視欄目也經常舉辦各種活動,因為熒屏播出效果的需要,似乎都要求做到舞臺炫目,觀眾云集。可是參與人數到底有多少,每一個參與者到底有什么樣的訴求,能不能從人性根本的角度去設計活動,恐怕很多人都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三、定位模糊。說起“民生”,似乎已經很明確自己的定位了,可是這個框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裝,健康、教育、交通、財經等,民生新聞這種包羅萬象的背后,真正的定位到底是什么?《都市現場》每天一個半小時的節目里,由于時長的需要,節目體量不得不驅使各種“題材”進入其中,對于觀眾畫像的描述,是極其模糊而不準確的,誰都可能成為民生新聞的觀眾,可誰都有可能轉臺走掉,因為“你永遠無法取悅所有人”。
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求變求生存
一、電視強大影響力可以在網絡上體現。電視新聞領域的領軍媒體是不是能在網絡媒體中得到體現?《都市現場》微信號于2014年展開運營,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從零開始,粉絲量就近60萬,綜合影響力指數在全省所有微信號中排名第一。WCI指數一般在1200以上(省內第二名為1000左右,離都市現場微信號影響力有相當大的差距),WCI指數是依據閱讀數、活躍粉絲量、點贊數等得出綜合指數,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提供學術支持,國內多個高校的知名學者教授擔任學術顧問。目前,《都市現場》微信號平均每月總閱讀量700多萬人次,平均每天的閱讀人數近30萬人次,已經超越正式出版的都市類報紙的閱讀數。這個閱讀數是第二、第三名的閱讀量總和,已經遙遙領先于省內其他微信號。10萬+被微信定義為熱文,每周《都市現場》微信號都會發布2-3篇10萬+熱文,在全省所有微信號熱文榜中,長期處于“刷屏“占位的狀態。排名方面,《都市現場》微信號在全國所有微信號中大概處于240位左右(全國微信號有3000萬個之多),在全國電視類微信號中處于五名左右(前幾位一般為央視新聞、央視財經、新北方等),大大領先于湖南衛視、大本營、零距離等微信號,為全國電視民生新聞微信號的翹楚。
為何《都市現場》微信號能在網民心中占有重要位置,形成目前的影響力?筆者認為,利用媒體影響力運營,為進一步推廣媒體影響力做出不懈努力。只有在運營中堅持“內容為王”,才能真正做到“融合網絡”。
二、轉變觀念將觀眾當用戶,打好“價值、趣味、感動”牌。在你播我看的時代,觀眾就是觀眾,基本上是被動接受,而在新媒體時代,觀眾有強烈的表達欲望。我們應該轉換思路,別僅僅把他們當“觀眾”,而應該將他們作為“用戶”。
觀念一旦轉化,帶來的革新顯而易見。我們提供的產品就是資訊,用戶的需求就是娛樂放松、了解資訊、參與話題,從選題甄別到新聞采制、節目包裝,一系列的工序都需要重新定義優化。觀眾不喜歡看長篇大論、瑣碎無聊、言之無趣,這點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很多新聞從業人員不清楚的是,為什么自己費盡心思采制而來的節目內容,反應平平,甚至沒有回音,就是因為“價值、趣味、感動”這三大標尺出現了短板。
民生新聞欄目應該做有價值的新聞,而非零碎瑣細的內容,不然就會讓自己的節目內容徹底庸俗。比如,現在很多民生新聞欄目熱衷于去報道個別消費者的維權,這樣的內容有價值嗎?從新聞傳播上來說,如果是沒有新聞價值的簡單維權,完全不用去進行報道,只有當維權內容涉及到較大范圍的市民,才具有一定的報道價值。例如在2016年的南昌全市大停水當中,《都市現場》派出記者前往水廠、市民家中進行報道,并且由記者在前方發回第一手的圖片和采訪內容,事發當天上午就在《都市現場》官方微信中進行推送,短短兩小時就刷爆社交媒體,閱讀量超過10萬+,成為南昌市民了解事件進展的唯一官方媒體渠道,而微信中對節目內容的相關預告,又推高了《都市現場》當晚節目的收視。這樣的融合式報道,成為當天江西媒體所有相關報道中獨一無二的示例。
趣味性也是電視民生欄目需要著力打造的內容,河南都市頻道的《都市報道放大版》、齊魯臺的《拉呱》熱度持續不減,就是在趣味性上做足了文章,很多傳統媒體放不下身段,不能從用戶心態出發。《都市現場》微信號內容,一直在研究粉絲愛看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按照微信用戶年齡在30歲左右的特點,緊扣生活提醒,網友在看微信的時候就能了解到實用知識,粘度會顯著提高。其實這對于節目選材的把握,也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作用,現在的電視觀看人群,到底喜歡看什么,會從什么角度理解節目,線上線下,都是一致的。
感動是網絡社會化媒體病毒式傳播的利器,你所熟知的勵志故事、家鄉自豪感文案,為何得以迅速傳播,無非是在認同感上做足文章。《都市現場》微信號,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節目中報道過一位被深度燒傷的孩子,節目播出轉眼即過,結合記者報道的內容,《都市現場》微信號在網上繼續傳播發酵,將極具感染力的圖片視頻文字,展示到網友面前。短短幾小時,網友捐款超過8萬,現在這名嚴重燒傷的孩子,已經治療成功順利出院。
筆者認為,社會化媒體對于新聞報道的筆法也會起到巨大變革的作用。從寫法上來說,現在的趨勢是變他(旁觀者)為我(親歷者),節目從推送變成分享,從“先驗主義觀點+報道”向“經驗主義觀點+故事”過渡,從面向沉默觀眾到追求共鳴和互動過渡。
三、強化新聞資訊過濾功能,并讓直播成常態。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媒體此前一直讓人誤以為,觀看上面的內容就實現了與世界同步,其實我們無法做到完全直播狀態,我們必須要進行信息甄別和再整合,等到傳播出去必定不是原生態的狀態。筆者認為這就是優勢。相對于自媒體來說,電視欄目有個先天的優勢,那就是權威,凡發布的內容,一定是經過反復核實確認無誤的消息,在網民心中起到了“正視聽,傳導向”的作用。
《都市現場》微博號堅持“新聞+”,全部內容都以資訊為核心,并全力展開微信直播、手機直播的嘗試。在對電動車實行上牌管理、臺風將入境、南昌海昏侯墓考古發掘的報道中,《都市現場》微信號都進行了第一時間推送甚至直播,引發了全國媒體關注,澎湃新聞等多次采用《都市現場》微信號的消息,在全國范圍打響欄目的影響力。利用微信公眾號大數據,我們還在進行電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間的引流與反哺,例如在做“美猴王評選直播”“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直播”中,進行了微信直播的探索,單次直播觀看人數高達近10萬。我們還根據微信對用戶的性別、年齡、地域分布的分析,精準到人,調整節目的內容、定位、人群及播報方式。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
欄目責編:陳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