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小剛 喻春龍
摘要:從《痛并快樂著》開始,《白說》作為白巖松出版的第十本書,書中收錄的大多是近五年來他在各種場合的講演文字記錄,涵蓋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溫暖發聲,理性執言。仔細閱讀《白說》,品味白巖松新聞實踐的經驗之談,讓我們感慨。學會思考,新聞要目中有人,讓盡責成為新聞的自覺,是新聞從業者在新時期需要的堅守和責任。
關鍵詞:《白說》 思考 堅守 責任
這幾年,央視主持人相繼離職,白巖松還依然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用節目發聲。在《白說》中,白巖松透露,常有人問他:“你們臺能干的都走了,你為什么不走?”白巖松回答很簡單,“新聞還在這兒”。他依然向往“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的確,在新媒體、自媒體“瘋長”,傳統媒體魅力下降,新聞界浮躁風氣、悲觀情緒蔓延的今天,走,正常,不走也正常。毋庸諱言,身處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傳媒時代,還執著新聞理想的人正在加速流失。“新聞老兵”白巖松告誡年輕新聞人說:“順時別飄得不知道該干啥,逆時也別覺得是窮途末日,平靜地去面對,做一個有價值內容的供應者。”這個時候,靜下心來讀讀白巖松在不同場合(主要是高校)的演說集《白說》,仔細聽聽白巖松新聞實踐經驗之談,啟示良多。
第一,學會思考很重要。當前,新興媒體中假新聞太多,傳統媒體時常態度失真,面對紛繁復雜的資訊、浮躁不安的世風,如何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學界,一些學者的另類思維頗有市場。知名學者陳平原倡導多讀“無用”之書,審計史名家方寶璋警示“成功使人失敗”,作家鄭淵潔提醒“早起的鳥兒被蟲吃”,作家劉醒龍認為“識時務者為俊杰,不識時務者為圣賢”等,讓人醍醐灌頂。同樣,白巖松擅長用逆向思維進行思考,在《白說》里,白巖松仿佛變成了熬制心靈雞湯的高手。比如,人生,能面對平淡就是不平淡;先哲曰:“哀莫大于心死。”白巖松則非常認可另一句話:“哀莫大于心不死。”人們習慣性認為:“堅持就是勝利。”他卻表示,“相當多的時候,‘堅持就是失敗”。當渴望成功、急于功成名就者不斷為自己加壓時,白巖松給了他們當頭一棒喝:“我采訪過數百名甚至近千名人物,說句實話,絕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是靠減法成功的。”他直斥互聯網“越來越像一個公共廁所”,卻又堅持認為:“哪個時代都有相似的荒謬與困境,一切美好有序的東西,都曾在最混亂的時期生長。”獨立思考,逆向思維,讓他看問題能一分為二,走在時代前沿并貢獻自己的思想。譬如,“脫敏”一詞用于政治領域,可能來自于白巖松的發明。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反腐活動常態化并按照“不敢、不能、不想”的思路發展,這其中也有他的思想貢獻。(《“痛苦并快樂著”是我們的宿命》)學會思考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身處于偉大時代,用自己的獨立思考,為國家文明建設、社會進步提供智力支持,當成為新聞人一大追求。
第二,新聞要目中有人。新世紀以來,各行各業都在講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目中有人,新聞戰線提倡“三貼近”和堅持“走轉改”,都與“人”有關。現在,新聞界力倡“帶著體溫做新聞”,強調“不管是一個新聞從業者,還是一個媒體,處理絕大多數新聞時都應跳動著自己的脈搏,帶著人的體溫37℃,不多不少。親切自然,不卑不亢;尊重生命,慎待苦難;同情傷員,敬畏死者——這應該是記者和媒體基本的職業品格,媒體人應該帶著正常人的溫度和人性關懷出現在新聞現場和幕后。”①近年來,不少媒體開始尋找各個行業的“最美”,對那些溫暖感人、激發人向善力量的新聞——通常所說的好人好事進行集納,在傳統媒體以專欄形式或在新興媒體以專題頁面形式推出,被稱為“暖新聞”,形成了一種媒介現象。具有豐富新聞實踐經歷,并且連續多年主持央視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的白巖松,對此頗多感悟。在《白說》中,白巖松極力主張“學會講好一個故事”,強調“新聞就是講故事”,同時明確“人是最重要的,人在新聞報道中唱主角”。
白巖松關注的“人”,還包括新聞人自己。上世紀90年代傳媒市場化浪潮來襲后,有人開始呼吁:“蓋大眾傳播事業,既非大眾之‘教師,亦非大眾之‘廚師,實為大眾之‘醫師。保護大眾之心理健康,殆為大眾傳播事業之天職。”②不過,新聞媒體當時并未聽懂,也沒明白這話。20多年過后,白巖松接著強調,新聞人應該向曾經給人以溫暖與希望的好醫生學習,善待自己并養成良好的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他自創“生命的4S店”理論為說,這個“4S”指Season(季節)、Service(服務)、Sports(運動)和Sunshine(陽光)。在他看來,新聞人應該努力提升職業素養,尤其需要通過新聞實踐完善人格。
第三,讓盡責成為新聞自覺。在《白說》里,白巖松說:“誤解傳遍天下,理解寂靜無聲。謠言傳遍天下,辟謠寂靜無聲。人到中年,已有權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風險的事吧?自己的聲音為別的人生和我們的社會,起一點小小的作用。”一直贊同白巖松的觀點,媒體人的責任就是把事實完整呈現,不是只給大眾看某一面,要讓事實去說話,不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做好惡、對錯的選擇。媒體人的責任還有及時地發聲,不必清高地不與之爭論,把輿論陣地自覺讓位。他同時強調:“新聞工作需要的是在各個崗位上安心、負責、不打折扣做撞鐘的‘和尚,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撞好你的鐘,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離開,讓位于別人,無可指責,別守著鐘,編著鐘不響的理由,又不讓別人來撞。”
新聞是正在發生的歷史,今天的新聞將成為明天的歷史。如何為后世留下作為信史素材的新聞,理應成為新聞人的文化自覺。白巖松對此有過思考。新聞學者經常會提到一句話:“新聞是歷史的草稿。”周偉先生還曾將1901—2001年間中國舊報頭條新聞匯為一編,總其名曰《歷史草稿》。傳遞的信息也為“新聞是歷史的草稿”這一理念。然而,白巖松表達的觀點是:“由于種種原因,今天的新聞未必能夠為明天提供準確的歷史,或者扭曲,或者留白。”白巖松說,新聞人從事的是“往歷史洞穴里不斷放進資料和佐證,讓后人在考古的時候去發現和研究”的行當,他非常擔心這樣的事情發生:“如果我們這個行當今天放進去的東西并不真實”,那么,以后被人挖掘出來“卻信以為真,歷史將會怎樣?”新聞事業是一項傳承歷史的文化活動,需要新聞人以無需提醒的文化自覺,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雖說《白說》對此點到即止,但足以令人警醒。
在有權保持沉默的年紀卻拒絕沉默,為依然熱血有夢的人們敲鼓撥弦。盡管“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依然向往“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就算“說了白說”,可是“不說,白不說”。白巖松對新聞的堅守和責任,正是新聞從業者值得學習和敬佩的。新聞的未來,還需要更多的新聞從業者像白巖松一樣,獨立思考和堅守責任。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 江西財經大學)欄目責編:陳道生
注釋:
①李松云:《37℃敘事》,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
②禹建強:《傳媒市場化的陷阱》,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