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政策是保障。2015年以來,陜西全面落實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結合本省實際,出臺了一批促進產業扶貧的政策。這些政策的突出特點是精準、給力,相當一部分是帶有突破性和超常規性的。
這些政策包括多個方面,其中最具突破性和創新性的是以下“三個推進”。
一、推進貧困地區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在秦巴山片區:一是支持發展茶產業,即支持發展茶業特色產業帶,主要是建設陜茶繁育推廣示范區、無性系茶苗繁育基地及標準化茶園。二是支持發展果業,即支持發展漢江、丹江獼猴桃基地。三是支持發展畜牧業,即支持10個生豬基地縣發展生豬規模養殖,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家庭牧場。四是支持發展蔬菜產業,即支持發展設施蔬菜和高山蔬菜,在秦嶺高海拔地區建設至少30個高山優質蔬菜基地,每個基地規模不低于4000畝。
在呂梁山片區:一是支持發展山地蘋果。二是支持發展白絨山羊和肉羊規模養殖。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努力打造陜北800萬只肉羊產業帶。三是支持貧困縣建設陜北小雜糧、馬鈴薯等產業基地,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打造有機農業生產基地。
在自于山區:重點支持發展山地蘋果。
在六盤山片區:一是支持建設矮化蘋果栽培示范基地,建設矮化栽培典型,推進區域布局調整,加快果業轉型升級。二是支持發展奶牛、奶山羊、布爾山羊、肉牛規模養殖,建設一批標準化養殖場、家庭牧場和種畜禽場,加快品種改良。
在偏遠封閉的小區域:定向安排小雜糧、魔芋、特種養殖等項目,盡可能實現產業全覆蓋。
同時,支持貧困地區立足資源優勢,加快以農家樂為主的休閑觀光農業建設,將特色種養業與農產品加工業、農村電子商務二三產業鏈接配套,推進多功能農業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展休閑農業品牌化示范創建活動,在貧困地區及革命老區扶持發展以農家樂、紅色旅游、休閑鄉村游等為主的休閑觀光農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休閑農業知名品牌。同時,在貧困地區深入開展一二三產融合試點示范,從標準化種養、精深化加工、品牌化營銷等全產業鏈維度推進產業扶貧,使貧困戶分享到更多的產業鏈增值收益。
二、推進項目和資金大幅度向貧困縣傾斜
一是資金切塊下達,賦予貧困縣項目安排自主權。從2017年起,在省級農業財政專項中設立產業扶貧引導資金,切塊到縣,重點圍繞56個貧困縣,采取“省定投資方向、市上統籌協調、縣定具體項目、資金切塊下達”的方式,每個貧困縣每年不少于500萬元,專項用于產業精準扶貧。
二是量身打造扶貧項目,推進項目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針對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重點和薄弱環節,建立與貧困地區相適應的差別化項目資金準入門檻,專門量身設計一批產業扶貧項目,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村、有發展產業意愿的貧困戶兩個全覆蓋。同時,從2017年起,將精準帶動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作為各類中省農業項目立項的必要條件和硬約束,對帶動貧困戶數量多的優先傾斜支持。
三是面向重點貧困縣,支持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示范縣建設。從2017年起,選擇確定22個農業產業陜西省產業扶貧主要相關政策文件轉型升級示范縣,重點向其中的連片特困區貧困縣傾斜。每個縣一個產業,補助1500萬-2000萬元,由縣級結合產業實際,缺啥補啥,集中用于主導產業發展,打造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樣板,加快推進產業扶貧、精準脫貧。
三、推進利益聯結分享機制重建
一是加快確權賦權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確權頒證。穩妥推進土地經營權、住房財產權、林權等抵押和擔保試點,鼓勵土地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有序流轉,引導貧困戶以農房、土地、林地經營權入股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增加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支持貧困村鎮整合集體經營性資產,采用入股、租賃、聯營等方式發展企業經營,讓貧困戶實現返利分紅,獲得加工、銷售等環節利潤,分享改革紅利。
二是探索折股精準量化。大力推廣“項目+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扶持資金折股量化形式,允許將各級農業項目資金和財政補助項目資金形成的經營性固定資產,折股精準量化到貧困村貧困戶,投資入股龍頭企業、合作社發展產業,明晰產權及歸屬,探索扶貧資金股權化,確保貧困戶享受上不封頂、下有基本分紅保障的收益,建立貧困戶與龍頭企業、合作社新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扶貧對象長期穩定地精準受益。
三是深化合作互助幫扶。構建“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合作機制,安排財政資金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形式,鼓勵實力優、品牌靚、社會責任感強的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到貧困村“建基地、聯農戶、深加工、拓市場”,依托訂單生產帶動貧困戶發展適度規模種養業,實現各方共同增收。支持貧困地區以貧困戶為主組建互助型合作社或社會化服務組織,減少“單打獨斗”的盲目性,促進貧困戶抱團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