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奕文
如果把小組合作學習看作一部“戲”,學生是“戲”中的主體,是“演員”,教師是“戲”中的組織者,這出“戲”的“導演”。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了保持所謂的權威,既“導”且“演”,結果“演”不精,“導”不明,費力不討好,苦不堪言。學生的合作交流是否有效,和教師的“導演”功力是分不開的,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主體作用地位就越突出,學生才會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一、教師的合理組織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
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做好和“戲”有關的組織工作。開始,教師要組建各個學習小組,讓小組成員明白自己在小組中主要做什么。教師對全班學生的分組要進行合理的研究設計,將班上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幾個學習小組,人數4—6人。教師要激發優等生與后進生間相互促進的學習動機,鼓勵優等生幫助后進生學習,在幫助的過程中,體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享受到幫助他人學會后的成就感。學習小組建后,接著要對組內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小組長一名,負責組織討論與合作,也是教師的好幫手,是小組的“靈魂人物”,每個小組中必須有一名善于表達、樂于助人、組織能力強的學生當組長,小組合作交流是否成功,組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記錄員一名,要求有一定的書寫能力,負責整理本小組合作和討論的成果;匯報員一名,要求有一定的表達能力,負責向全班匯報小組合作的情況。其余組員,根據需要,合理安排任務,做到“個個頭上有指標”,讓組員感覺到每次合作學習都是充實而有效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用擔心組內有學生無事可做或唯我獨行、唯我獨尊了,也就能輕松自如地組織小組合作。有了老師這個“導演”的前期組織,合作學習就更有實效性。
二、教師的主動參與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
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不應該放任不管,要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學習,主動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交流活動中。在教學中教師要隨時注意各小組的學習情況,不斷巡視,在小組相互合作學習中發現問題,在關鍵處及時進行提示和引導,給與點撥和評價。這樣教師在指導小組展開合作學習時,不但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而且能使學生的思維碰撞出火花。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的“軸對稱圖形”時,讓小組合作學習后問:折完圖形你發現了什么?
一個小組:我們折的是長方形,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我們還折了正方形,我們發現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學生展示)。
師:你們折完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再與其他同學一起研究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吧。
又一小組:我們組發現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只有一條對稱軸;等邊三角形也是軸對稱圖形,有三條對稱軸.其他三角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師:你們組太厲害了。
學生也展示。
接著老師又來到一個小組指導: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你們多找幾個平行四邊形折折看。
小組:我們組認為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可是這個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它有兩條對稱軸,我發現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師:觀察得真仔細,祝賀你們的發現。
師:還有其它的圖形嗎,你們又有什么發現?老師又到一個小組指導:我們組發現圓是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任何一條直徑都是圓的對稱軸。
教師深入到每個小組,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不斷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指導學生操作,讓學生掌握了軸對稱圖形有關知識。
三、 教師的引領調控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
教師在不斷巡視中發現問題要積極地進行組間調控,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教師要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
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安排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我們學過的這幾種形狀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由于這個問題與生活接近,學生討論得異常激烈。我也來到他們中間傾聽。發現有幾個小組在說到講臺桌上那個墨水盒時,都發生了爭論,有的認為那是正方體的,有的則認為那是長方體的。我特意觀察了一下那個墨水盒,原來,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側面則是一個長方形,嚴格來講它應是長方體。這個爭論的出現,說明還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確區別正方體和長方體。于是我立即決定將原定的下一個有趣的游戲環節取消,改為再一次深入講解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別,其間運用讓學生觀察、觸摸、比較等形式.最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這墨水瓶是一個長方體!”教師及時從學生的討論中去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環節,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這才是教學的目的。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