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香
“基于文本細讀的教學智慧”課題研究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師,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能將文本細讀所得明智、果敢、正確地運用于教學中,最終達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有效提升。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需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成為熱詞。2014年6月,深圳市出臺《關于進一步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指導意見》,成為深圳最新的教育表達。語文教學開始走向語文教育,“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成為熱議之詞。在《指導意見》下,深圳市的“陽光評價”對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進行測評。測評結果中有令人欣喜之處: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不斷進步;“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逐步落實等等。結果中也有不少令人反思的地方:教師習慣“考什么就教什么”,學生全天候的閱讀訓練背離了“語文素養(yǎng)”的初衷。
在這樣時空背景下,語文的教材文本成為實踐與探索的基礎,探索“基于文本細讀的教學智慧”必將成就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二)“智慧教學”發(fā)展的需要
上芬小學多年堅持“智慧教學”,并創(chuàng)建了“智慧教學12345范式”(見附件)。反觀語文教學實際,發(fā)現還有不少與“智慧教學”不符行為:如教師過度依賴教參,學生的感悟體驗缺乏原動力;教師過于深度解讀,替代了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過于關注教法,忽視學生閱讀學習的目的;教師盲目拓展延伸,學生的討論探究缺乏效益……教師在“用教材教”時很難落實“真、善、美”的三個原則。
二、研究結論與思考
(一)從閱讀視角切入的文本細讀智慧
1. 讀者視角下的陌生閱讀,捕捉文本魅力
當教師能夠放空大腦,回歸一種陌生、新鮮、純粹的文本閱讀,往往能獨處自己的獨特理解,敏銳捕捉文本的整體魅力,準確把握文本中的閱讀期待。 當我們習慣了依賴教材,先入為主的時候,加強“純讀者”視角的文本細讀是一種直覺的回歸。課題組常用的就是采用一些“陌生”的文本加以操練,如引入初中的《夏感》、《安塞腰鼓》,讀者會自然地被其中熱烈的情感所吸引;借入臺灣的兒童詩《花兒與蝴蝶》,在短短的三行詩中,在吟誦中,喜歡上了這首詩,因無須說理由,這樣的喜歡是沒有負擔的,自由的。最后,將這種帶著新鮮、新奇感的陌生閱讀遷移到我們熟悉的課文文本來。
2. 作者視角下的審問閱讀,把握文本價值
每一個文本背后都站著一位作者。“作者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這是語文教師拿到教材文本,在進行解讀時,首先要發(fā)出的究問。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我們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腦來解讀教材文本來自作者的規(guī)定性。
3. 教者視角下的立體閱讀,凸顯學科的本體特征
教師在進入教學之前,必須充分、細致地閱讀教材文本,每個教師的個性都成為解讀文本的一種別樣體悟。教師對教材文本其實在進行著再創(chuàng)造。在這個意義上,“超越教材”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教師的解讀規(guī)定,一定只能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蘊生成,而不是胡思亂想、胡言亂語,持之有據,這個“據”,就是文本意蘊的本來、本源、本質。
(二)從價值取向切入的教學設計智慧
王榮生教授在《語文課程論基礎》中提到:教材中的選文可分為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四種類型,不同類型的功效和選文特征不同,文本細讀的方式和路徑也不同。在研究實踐中,我們嘗試教師習慣的文體分類模式,按“古詩文”、“說明文”、“散文”先分類,而課題組核心成員則將“定篇”中的“名篇名著”單列一類加以實踐研究。
在《橋》一課中,我們在文本細讀基礎上,將“小小說”作為教學抓手,在閱讀體驗中領悟小小說的“微”而“威”的魅力。但是,如果直奔此目標,文本原有的情感張力會消失,文本原生價值的還原就不能到位,勢必影響語文教學價值增長。
類似這種“情動”后方有“思動”的文本,我們在設計時首先要考慮文本的基調,特別是情感基調,并首先考慮將這種基調還原。曾經聽一名師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師設計了許多閱讀尋找和討論環(huán)節(jié),但學生始終笑嘻嘻地交流——不管這樣的課堂設計如何精妙,但沒有“同情”這一課堂基調,始終覺得不對勁。
2. 基于教學表達的“解構智慧”
許多名師都倡導語文教師應該有“工匠精神”,不僅能看見作品的外表和整理,更能敏銳地解析作品的內在架構。細讀文本的“意”、“言”、“形”已成為共識,但不少教師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美好的教學設計變成教師的“獨角戲”或者少數優(yōu)生的“專場”表演。這需要我們教師具備解構的智慧。
從“意會”到“言傳”,關鍵在于把中間的路拉長并具體化,采用“知識情境化,情境問題化,問題層級化,層級階梯化”的步驟實施,教學智慧就不再是“霧里看花”,而是看見、可操作的。如一位教師在上林煥章先生的《花兒與蝴蝶》時,設計了仿寫環(huán)節(jié),老師巧妙地設置“臺階”幫助孩子。
3. 基于言語實踐的“思辨智慧”
受教參等因素影響,我們在文本細讀時思維會僵化、固化,學生在這樣的教學影響下,與文本的閱讀、體悟也會符號化、表層化。如在學習《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師生在預習文本時概括出印第安人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流”、“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當我補充大量白人虐殺印第安人及印第安人和白人抗爭的資料時,我問:“其實,印第安人最希望白人善待什么?”,學生說了很多答案,但沒有觸及“善待土著人們”這一領域,因為,學生“環(huán)保”這一主題束縛了,形成固有的認識,那一跳出符號化的框架。長此以往,作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思維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必然就收到影響。
(三)從教學生成切入的點撥智慧
1. 導入性點撥,喚醒閱讀期待
導入性點撥是開始引入新課并引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一種點撥,它是上好一堂課的前奏曲。“導入”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回顧導入、情境導入、故事導入、提示問題導入、提煉觀點導入、介紹背景導入……但 “導入”的點撥原理卻是應當統(tǒng)一的——目的上,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內容上,須與文本不離不棄;范圍上,須讓學生夠感知體驗。設計的原則,絕不可以為了使學生產生興趣而離題萬里,也不可耗費相當多的 “筆墨”而沖淡教學。
2. 整體性點撥,催生閱讀審美
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思想美、情感美、語言美。就像一朵花,整體來看十分美麗,可是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拆開,這朵花就不再美了。同樣,一篇文章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慢慢發(fā)掘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才能品味出文章的魅力。《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