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勞動人事職業學院
摘要:含蓄是中國詩學的重要范疇,也是藝術創作普遍追求的審美目標,表現在具體的藝術創作方式上就是“留白”手法的運用。在當前國產影視劇市場問題層出的情境下,從這一方面尋求突破,將會對影視劇的發展大有裨益。在此,主要從畫面、聲音和結局三個維度,對影視劇中“留白”的運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影視劇;“留白”;藝術;分析
近年來,伴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的影視劇市場發展迅猛,其破竹之勢讓世界影壇為之瞻目。但是,數量上的大幅度增長,并沒有相應帶來質量上的明顯提高,反而使得模仿、抄襲、雷人、色情和血腥暴力等問題層出不窮。
影視劇,作為文學藝術的一種表達方式,它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品格并不在于感官的刺激和肉欲的迷戀,而在于喚起對象主體內心深處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國產影視劇要想走出量大、質次、效益差等的尷尬境地,必須在承載商業價值的同時,重新回歸其“文化屬性”。國產影視劇若想找尋條屬于自己的真正之路,也必然要根植于其所存在的土壤——傳統文化之上。換言之,國產影視劇要發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融入本土的傳統元素。
一、影視劇介入“留白”的必要性
含蓄作為中國詩學的重要范疇,是藝術美的一種理想形態,是藝術創作普遍追求的審美目標,具有豐富的審美意蘊。[1]而表現在具體的藝術創作方式上,實際上就是“留白”手法的運用。“留白”一詞最初源于中國書畫藝術“計白當黑”的創作技法,“白”的字面意思指空白,筆墨不及處,亦即“紙素之白”[2]。就是在作畫時,以寥寥幾筆或不著一筆,就能表達無盡的韻味的技藝手法。它首先在詩文美學領域得到了拓展,之后在其他藝術領域也廣為適用。
影視藝術之所以要吸納“留白”這種藝術,本質上看,這和中國藝術精神中貴“含蓄”的審美理想是一脈相通的。“含蓄”與“留白”,都講求的是胸中懷有真情實感,只言片語就能表達蘊藉豐富的涵義,辭短意長,隱而不露,意在言外,回味無窮。
從影視藝術本身的特點來看,它是一種直觀的視覺呈現,具有高度的“幻覺逼真性”。為觀眾提供的大都是直觀的視覺活動形象,它所要表現的一切思想、情感、觀點和心理活動,都以可見的具體形象而存在。正是由于影視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直觀性和逼真感,使其留給觀眾的想象余地和審美空間大大減小。直白淺露的表達方式、缺乏創造性的聲畫處理會令這種視聽藝術美感蕩然無存;人物臺詞、解說、事件鋪敘過滿過實,會使影視作品失去原本的意境和感染力,顯得貧乏無味。因此,從這一方面來講,影視藝術要想發展的更好,理應適當吸收傳統美學中的含蓄思想,即“留白”手法,把握好“隱”與“露”的時機和程度,給觀眾留一片澄凈的想象空間,給作品留一點或濃或淡的余味。
事實上,中國也有很多的影視劇正在通過各種方式把“留白”融入其中。
二、影視藝術中的“留白”體現
(一)畫面中的“留白”
影視藝術作為一種視聽藝術,畫面的構圖對其而言至關重要。留白作為畫面布局的重要技法,適度的空白,能夠給作品帶來更好的藝術效果。
表現在攝影手段上,就是濾色鏡技術的使用,通過它的調節,“不僅可以增強或抑制畫面反差,也可以改變被攝體的明暗程度,使不同的景物在畫面上變暗變亮,形成不同的畫面影調,從而表現出物體的質感,使被攝主體在畫面中更加突出,成為畫面中的視覺中心和趣味中心”,從而增強畫面的縱深感[3]。影視劇中濾色鏡的使用,不僅能夠使畫面的主要對象鮮明突出,產生強烈的視覺吸引力,還會讓構圖更簡潔明快,起到調節影像節奏的作用。
光影造型是創造畫面表現力——“意境”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留白”是意境展現的主要渠道。因此,影視藝術在光影構圖中也格外重視留白的處理,具體體現在對影視畫面中的空白進行虛化處理或者光線色調的勾勒[4]。例如在《瑯琊榜》的畫面構圖中,大多以灰黑色的暗色調為主,這就與作品中林殊的悲慘命運和隱忍性格是相契合的,也更能體現其中暗藏的各種玄機以及陰暗的皇權內斗。人物性格及命運、故事結局等往往是可以在光影造型的勾勒中被強化和暗示的。
在畫面的構圖中,導演們不僅擅用直接的拍攝技法去表現主題,有時也會借助外物來強化情感,這就需要借助空鏡頭去實現。例如《瑯琊榜》“上元節賞燈”的情節中,采用了 “魚燈”、“月亮”“桃燈”等空鏡頭。在這里的空鏡頭起到的就是渲染緊張氣氛,營造凄涼意境,暗示故事悲慘結局的作用。
(二)聲音中的“留白”
在影視語言中,音樂音響烘托情緒、渲染氣氛的作用是畫面所不可替代的,巧妙運用聲音元素是影視藝術必不可少的組成要件。其中,音樂音響中的留白往往能夠產生奇特的藝術效果,悄無聲息可能比鑼鼓齊鳴更有感染力。正如巴拉茲·貝拉所說:“靜也是一種聲音效果,但這只是在能聽到聲音的情況下才如此。表現靜是有聲片最獨特的戲劇性效果之一。”[5]而將其運用到影視劇中,也就是盡量少用、不用或是交叉使用背景聲音,以“靜”的形式來凸顯其中的本真聲音。
例如同樣是表現寶黛初會這一情節,而劇版《紅樓夢》的新舊兩個版本很不一樣。新版在介紹寶黛初見時,背景音樂一直持續,且中間還夾雜著園子里姐妹們的笑聲、說話聲以及黛玉內心的獨白,給人的感覺很滿;而舊版在描寫同樣的情節時,十分簡單,沒有過多的臺詞,開始時甚至連背景音樂都沒有,而是在關鍵時刻利用鏡頭特寫和背景音樂的方式 ,來突出情節的高潮和情感的強烈。如此,不僅把復雜的劇情簡單和凝練化,而且留給觀眾更多的空間去感受和品味,這就達到了藝術的再加工和創造目的,而且效果也更好。可見,音樂和音響的留白不僅有助于營造意境,也能夠突出人物的動作和情感。
(三)結局的“留白”
結局作為故事結構的最后階段,不僅承擔交代人物命運走向、完結故事情節的作用,同時也是完成創作者和接受者情感訴求的需要。就敘事作品的結局而言,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前者一直占據主流地位,即將故事中的人物命運和結局交代清楚,從藝術的審美效果而言,不給作品留下空白,也就限制了受眾的想象空間,忽略了他們的藝術再創造;后者則是在事件敘述中,將受眾急欲知曉的事實和細節擱置起來,留下一兩個未解答的問題和一些沒滿足的情感,讓他們自己去填充和感受,從審美效果而言,后者更能凸顯藝術的張力。如《步步驚心》的結局,回到現代社會的若曦,當她在博物館里再次見到現代的“四爺”時,四爺顯然完全不認識她,那么現實社會中的二人究竟有沒有在一起呢,或者二人之間有沒有像他們前世一樣發生著愛恨虐戀呢、我們都不得而知。當然一般這樣的結局,觀眾的情感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他們希望看到有情人終成眷屬或好人命長等,但是開放式的處理讓卻結局更深刻、更動人,給了觀眾充分的想象空間,同時也為續集的拍攝埋下了伏筆。
三、對國產影視劇的展望
留白的體現,除了以上的幾個方面以外,還存在如敘事情節、人物臺詞、演員表演等,中國影視劇如果要尋求一條屬于自己的出路,只有在傳統的根基上去深挖細嚼,如此才能走得更遠。在當下這樣一個市場經濟時代,也希望影視劇作為一種敘事形式,在承載商品特性的同時,更能兼具藝術的屬性。
參考文獻:
[1]趙國乾.論中國古典詩學的含蓄美[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6).
[2]殷婕.中國影視劇中的留白藝術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9.
[3]畢根輝,袁佳平,影視攝影藝術[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122.
[4]周博.轉型期華語電影的光影留白藝術[D].吉林大學,2009.
[5]巴拉茲·貝拉,何力譯.電影美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191.
作者簡介:吳迪迪(1987-),女,安徽宿州人,碩士學歷,湖南勞動人事職業學院基礎課部語政教研室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