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楊光毅 楊 昱 執行|本刊編輯部
民間博物館 生存與歸處

Survival And Shelter of Civic Museums
◇ 策劃|楊光毅 楊 昱 執行|本刊編輯部
盛世興收藏。
這些年,博物館,這個我們印象中非常專業的機構,逐步走向大眾,走向民間。
博物館從哪里來?
博物一詞,最早在《山海經》出現,意為能辨識多種事物。將“博物”與“館”字連成一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在中國的出現時間僅有一百多年。希臘繆斯神廟成就的博物館雛形,在中國體現在最早的孔廟之中。每年的5月18日,延續至今已有40年歷史的“國際博物館日”,早已不再是國有博物館的獨家盛會,活躍其中的不乏一些民營博物館的身影。
博物館往何處去?
這一期,我們采訪了重慶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博物館。出于對文物收藏的愛好,忠于對歷史文化傳承的情懷。這些民間博物館在自籌資金、艱難維持博物館運轉同時,走著何種不為人知的生存之路?文化市場日益繁盛的今天,民營博物館最終將走向何處?
《漢書·楚元王傳贊》對博物闡述,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重慶的民間博物館,究竟有多大博物洽聞的作用,也許時間能告知這最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