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代群
(原廣州市番禺區禺山高中老師)
心香一瓣奉名師
——懷念梁占峰老師
梁代群
(原廣州市番禺區禺山高中老師)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與梁占峰老師同在山西省忻縣中學任教,他是北梁(北京順義人),我是南梁(廣西人),他教音樂,我教語文,同有文藝愛好,過從甚密。后來我調回廣西在縣級文工團任團長,后又輾轉到了廣州;他也從杏壇轉入梨園在忻州地級文工團任團長。彈指一揮間,幾十年過去,想不到他去年就駕鶴西去,往事歷歷在目,仿佛他還在唐山長空遨游,他那洪鐘般渾厚的男中音越過千山萬水,穿破九重云霄直到嶺南上空震撼著我的心。他的遺孀馬老師我也熟悉并敬重,在梁老師仙游一周年之際,她約我寫一篇回憶梁占峰老師往事的文章。我打心里愿意寫出我的心聲以表懷念之情,無奈年屆耄耋矣,且又沉疴纏身,難提千鈞之筆,難表萬般之情,只能以此拙文,心香一瓣奉名師。
一九六三年,我從廣州中山大學畢業分配到山西省忻縣中學任語文老師,在一次教工會議上聽到梁占峰老師演唱一首男中音的歌曲《三套車》。他那渾厚、嘹亮的嗓音震撼了我,他那激越的豪情激勵著我,說是余音三日繞梁一點不為過,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后來他和一些老師商議準備排演歌劇《三月三》,叫我找到這個劇本并參加樂隊,扮演角色全部是校內老師。這個歌劇講的是江西革命老區一個地下交通站智送情報的故事,其中一個重要角色是白軍的刁連長(吊眼狼),便是由他扮演。這個角色奸詐又刁鉆,毒辣又愚蠢,梁占峰老師把這個角色演得活靈活現,征服了全場觀眾,好評如潮。從此,我與他合作更密切了。
1966年,學校停課。學生自發組織一支文藝隊,邀請校內幾個老師充實樂隊,我和梁占峰老師也在其中,他拉手風琴兼藝術指導,我玩彈撥。演出最初是以歌舞為主,后來增加語言類節目,需要自己創作。第一個創作的是小歌劇,學生指定改編小說《歐陽海之歌》的部分章節,由我執筆,定名《野菜湯》,內容是憶苦思甜,梁占峰作曲兼導演,演出效果很不錯。自此,創作節目一發不可收拾。腳本創作由我擔負,創作了不少曲藝節目,演出的戲劇效果意想不到那么轟動。不久,把隊伍拉出去上山下鄉去巡演,上過五臺山,到過晉西黃河邊,宣傳了毛澤東思想,把歡樂送到農村、廠礦,從而培養了一批學生,日后都成為省級以上的專業藝術人才。記得有次演出《野菜湯》時,有段插曲:角色歐陽海的父親,原本是由學生扮演的,可是這個學生突然病了不能上場,梁占峰老師便頂上救場,雖然有人在幕后提詞,但大家還是為他捏了一把汗。演出成功了,大家都稱贊梁占峰老師的德藝雙馨。
后來,梁占峰老師認為文藝隊可以寫個節目宣傳毛主席的干部政策,擬好了戲路提綱,叫我執筆,寫一個小品,作為重點節目。細看他的劇本,感覺觀點無懈可擊,但是缺少戲劇性,我全部打爛重新構思,只兩天時間便寫出了新本,學生立即拿去趕排,以最快速度公演。經這二度創作,把平面的本子立了起來,抖響包袱,高潮迭起,滿臺生輝,發揮了戲劇藝術的教化作用。后來,當時的忻州地區文化局把我們創作的幾個優秀節目編印成冊,發到全地區16個縣作為推薦節目。
前幾年, 我為我的故鄉寫了一首《良村之歌》,請退居唐山的梁占峰老師譜曲,他本來很忙,書桌上堆著一摞請他譜曲的歌詞,他對我說,其它的一律推遲,優先給我的村歌以最快速度譜好,現在,我的腦海里還似乎飄蕩著這支村歌的鏗鏘旋律:
石嶺是我們的筋骨,
長河是我們的命根,
天吊石刻印著我們的正氣,
望君山鑄造我們的靈魂。
寶塔光照亮小康路,
英烈碑是我們心中的昆侖。
自強、發奮,
勤勞、創新。
任憑風云多變幻,
子孫萬代永上進。
上進,創建新農村,
上進,永遠揚征塵,
我們是良村人,
永遠愛良村。

梁占峰在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