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明方
醫療產業20萬億成長空間,為何中國“快資本”趕不上“慢醫療”?
文|呂明方

2016年整個醫療產業的投資可以用“冷熱不均、機會重現”八個字來形容。
過去一年,醫療健康產業領域,從藥品研發、制造、流通、零售到醫療服務等相關的細分產業都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
一方面,藥品領域受到政策和監管層不確定、不明朗的影響,總體并不活躍,同時互聯網醫療投資領域呈現快速降溫的現象,估值大幅度下滑。
另一方面,以海歸科學家為主體的新藥早期研發公司,以及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細分領域醫療器件和精準醫療領域的相關新技術、新業務,成為VC的投資的主要熱點。
除此之外醫療服務和零售連鎖藥房,作為兩大主力終端,日益受到投資者的重視。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由于估值提升過快,出現了一定的泡沫跡象。
從產業的角度去看行業投資,由于投資行業新進入者大幅度的增加,醫療健康產業投資的競爭出現了日益激烈現象。當一個好的、有優勢的標的發生的時候,相當多投資者進入,就造成估值被推高,而在此過程中也會產生一定泡沫。因此,行業整體的冷、熱,估值的高與低,成為過去一年整個產業投資中必須面對的一種關系。
從未來的角度去看,現在有兩種不同的專家預測:一種是到十三五期間,整個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整體規模將達8萬億到10萬億。另外一個預測是,按照國家2030年的規劃,預計可達到20萬億。如果這個數字可以實現,對我們不管從產業和投資角度而言,將是一個巨大的成長空間。在這個情況下,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在“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引導下,作為國家戰略發展的首要任務,被第一次提到如此高的地位上,因此在這個產業里面會出現產業與投資互動更為波瀾壯闊的場面。
影響2017年醫療健康行業發展的四大因素:
對于產業本身而言,2017年是一個多變且不確定的一年。其中四個因素將會對行業繼續發揮影響:
第一、隨著中國在全球角色和地位的變化,政治與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影響。
第二、行業政策的不確定性影響。
第三、市場監管的不確定性影響。
第四、行業自身、產業自身競爭因素的不確定性影響。
盡管有四個因素在影響這個產業的走向,但2017年仍是一個充滿機會與期待的一年,是一個行業加快整合和資本市場更加互動的一年,也是考驗我們投資團隊眼光和能力的一年。因此基于這樣一個角度我今天要說三個關鍵詞:“整合、技術、資本”。
在供給側的基本面下,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正進入前所未有的整合新階段,藥品、醫療器件的制造、流通和使用環節,以及醫療服務的相關環節,我個人認為我們仍處于一個不大不全、低效競爭的基本格局。在未來3-5年內,這個基本格局一定會加快變局,變局的力量實際上是通過整合解決數量問題。
因為,從整個醫療健康產業出發,藥品是行業當中最大的一個領域,是醫療健康產業的主戰場。根據數據分享,我們整體的醫療、醫藥工業的增長是高于全國工業增長的4.8%,但是到去年底為止,整個中國的藥品生產企業仍然高達5065家;雖然去年有162家簽批的證書被收回,但其實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制藥企業。原因是:
一方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和出口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制劑生產國(從制劑的數量來講)。但是,我們的藥品當中,97%是仿制藥,藥品的同質化非常嚴重,低水平重復,問題突出。
最近發布的《過度重復藥品公告》顯示,有129個藥品有高達100家的藥廠在生產。中國到今天為止,沒有一家進入全球競爭的前30強的藥品制藥企業,這個跟中國今天在全球其他的核心制造領域的情況完全不同。原因主要是受制于我們的藥品質量,知識產權和我們本身的藥企的規模。
其次從器件來看,這個數量比藥品更多,中國到去年底,醫療器件企業有14000家,對應的終端市場只有4000億不到。也就是說,一家醫療企業平均的單產非常之低,達幾千萬的規模。
大量技術含量低的企業在低端市場競爭,你想全球的體外診斷行業領域里面,全球四大家占了全球市場的70%,中國今天體外診斷試劑的企業有超過300家,但是在10億左右規模銷售的也就在20家以內。這就是中國整個產業的現狀。
第三從中國的流通領域看,雖然2008年以后發生了很多行業整合的現象,中國已經有三家醫藥流通企業在分銷領域里面超過了1000億的規模。其中,國藥是2464億,上藥是1086億,華潤醫藥是1322億。這三家在流通領域里面超過了千億,三家的行業集中度接近了30%,但跟全球發達國家來比,我們仍然處于比較低的水平。
第四從目前的零售藥店分布來講,我們45萬家的零售藥店,作為中國最主要的一個藥品的終端,只占整體藥品銷售的20%,而這45萬家零售藥店當中,連鎖化率非常低,總體是一個低水平的粗放經營;
業界估計在5年內,會形成10家左右收入超過100億規模的。
就今天而言,只有一家是分布在國藥控股企業,它的零售藥品、藥店的銷售是超過了102億,3500家門店。上藥是51億,1800家門店。華潤是39億的零售藥店終端收入,739家藥店。而三家醫藥類的零售藥房的上市公司也就規模在60億左右,1000多家門店。從全美的角度來講,80%的藥品是在零售終端發生,歐洲差不多接近。我講這組數據的想法是想跟大家分享說,未來的3-5年,從產業角度去看,整合是一個必然的主題。
從醫藥服務來講,藥品是主要的使用環節。中國有別于其他國家的是,非營利的公立醫院是我們醫療服務的主體,國家是主要的醫保支出。這兩個特征決定了我們今天整個從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看,中國的醫療衛生機構從數量上看,很驚人,99萬個醫療衛生機構。但是這其中,醫院2850家,社區衛生中心、鄉鎮衛生院等基層衛生機構占了99萬家醫療機構當中的93萬家。
大家看到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情況是,醫療資源分布非常不均,在三甲醫院(2800個)當中,只有10%不到三級醫院,而三甲醫院只在2175家當中占了776家。所以,民營醫院的機構數量快速上升,整個中國一年,70億人次的門診量,公立醫院占到接近90%,從整個醫療健康產業的角度來看,目前不大不強,低效競爭這樣一個基本格局,要解決的主要方式就是加快行業整合。
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必須依賴創新,如果我們過去以規模為主首要競爭力指標,未來3-5年出現一個最重大的變化,就是新一代創新的驅動力來源于新的技術。未來判斷這個產業的主要特征將從數量規模轉向技術能力,技術正在快速的重構著產業的價值鏈和實現方式。
大家從事相關產業的觀察,深刻的體會,一方面是,研發產出率持續的下滑,創新藥的單位成本快速上升,二期臨床的失敗率超過了所有在研新藥的2/3。
另外一方面是,依賴技術進步的中小型生物醫藥技術公司快速崛起;所以,從產業的角度看,當然很多新技術在快速的發生,并且很多我們今天不認識的新技術在發生,但是我個人的觀察,未來有三個技術是會成為改變產業格局的重要力量。一個是數據技術,第二個是機器智能。我們通常講人工智能,其實本質上是機器智能。第三個是新興生物技術。
英特爾有一個觀點,數據是人工智能時代的石油。實際上數據已經是現代社會不可抗爭的一個競爭貨幣,馬云在剛剛結束的深圳IT年會上說,未來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是很有前瞻的。現在數據存儲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存儲成本大幅度下降,已經令數據的積累前所未有的增加。有統計說,最近5年生成的數據占據了人類數據庫的90%,但是在數據快速增加的同時,應用是明顯滯后的。
一周前人類歷史上最早提出人類基金組計劃的歷史性貢獻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沃森博士,一周前就在北大、清華,昨天是在深圳,實際上他就是最早提出,他是發明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并且最早提出了人工基因組的計劃。其實,科學家已經在過去的幾年當中,已經為4300種基因疾病找到了相應的治病基因,這個是非常偉大的技術進步,智能診斷和精準治療、細胞免疫治療、基因測序、基因編輯、基因藥物是等新興生物技術,在腫瘤疾病、遺傳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的藥物開發臨床應用上以及機器智能在臨床醫學、康復醫學和相關機械的開發應用,都會給我們帶來今天難以估計的投資和產業變化。
4月6號,美國的FDA正式批準了由23andMe自主研發的針對10種疾病的個人基因組檢測服務。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有價值的事件,是真正對消費應用上的基因檢測。這十種疾病包括了阿茲海默癥一些免疫性的疾病,所以,這個在中國我們可以看到,剛才講到每年就醫的人次超過70億人次,但是同一個疾病的個體特征、患病的病史細節,實際上是類而不同的,在這個背景下,未來個性化的診療方案將會重大的影響整個產業。
如果說,“整合”解決數量問題,“技術”解決質量問題,而資本是提高整個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的助推器。從幾個維度來看,中國今天有230家醫藥上市公司,正在IPO排隊的超過60家,即使這個加起來也就300家;如果10年前醫藥上市公司就這個數,只占到整體上市公司的3%左右,而如今大概占到整體,深圳跟上海上市公司的7%左右。但是,它的市值規模非常低,仍舊沒有達到這個產值應該有的高度。如果在未來5-10年,中國醫療產業的上市公司可以達到中國資本市場總市值的10%-15%,這個產業開始出現影響。
所以,我們目前醫藥類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重量的占比跟這個產業是不相適宜的,而具體到某一家醫藥上市公司,其收入規模、盈利規模、市值規模,也與產業的容量是不相適宜的。
據了解國內醫藥類上市公司大概在100億到200億市值規模,而美股上市公司中,講得出大名的這些上市公司,它的市值規模在1000億美元到3000億美元,這就是今天中國醫藥類產業同樣是在資本推動下跟發達國家的差距。
首先,在未來,中國能不能產生出一批千億市值的公司,3000億的市值的,跟國外第一階段是一個貨幣的差異,而要使規模上能趨近,這背后其實是依賴于整合和技術創新帶來的。
其次,隨著專注于醫療領域投資的各類投資機構數量快速的增加,綜合類的VC、PE的投資機構也開始更多的關注醫療健康產業;如果我們去跟100家VC、PE談,幾乎沒有一家不說他關注醫療健康產業。
從去年來看,專業投資醫療健康產業的投資機構,已經超過了262家,是5年以前的2倍。所以,這一支力量也就是我們今天H50想聚集的力量。雖然,H50只有未來會不超過50家主要代表性的VC、PE醫療健康產業投資機構,但是整體市場來看,這支力量是資本力量的當中的一個重要力量,不管是投資于早期的VC機構還是成長型的PE機構,都會顯著的推動這個產業。
第三,從并購市場看,資本對于并購活動當中的助推力量是會加快行業整合,加快技術的進步。
第四,從分銷領域的實踐來看,如果沒有資本的力量,不會有今天中國醫藥流通企業里面的三大家,如果沒有并購,今天中國的醫藥健康產業的成長是一個很困難的話題。所以,加快資本對并購的推動,包括中國今天醫療健康產業要走出去、國際化,也要依賴于并購的推動。
最后,“三個主題詞、八個字”總結就是用整合去解決中國醫療健康產業不大不強、低效競爭的格局,依賴于技術的進步提升我們醫療健康產業的整體競爭優勢,最終利用資本的助推器使得這個產業可以健康成長,醫療產業本身需要更健康的成長;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未來是定波瀾壯闊,前景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