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剛淮
發展言語思維 提升核心素養
羅剛淮
發展思維能力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使命。習作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策略,一是設計問題支架,促進學生思維從模糊到清晰;二是范例引路,讓學生從思維的簡單走向豐富;三是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以形象思維走向抽象思維。重視思維發展,重視通過習作來培養和促進學生言語思維能力,是提升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
習作;言語思維;核心素養
思維是一個人智力的核心要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各門學科的共同任務。當教育將目光從“三維目標”轉向人的“核心素養”培養的深遠處時,思維能力應該成為不可或缺的選項。當然,培養和發展兒童的言語思維,更應成為當下習作教學的重要使命。
由于認知的局限,兒童的言語思維常常處于散亂、零碎的狀態,而寫作需要的卻是嚴謹的邏輯推進,這就是習作教學之難的源頭。要幫助兒童走出言語思維的瓶頸,設置一些思維“支架”,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些“支架”就像橋梁,可以將學生的言語思維碎片聯接貫通。
《監考老師》是一篇典型的考場習作,多數小學生覺得這題目“太難”,因為寫的不是本班熟悉的老師。有個學生說,他把監考老師咳嗽的聲音都寫上了,都沒有超過300字。在習作講評課上,一位教師給出了以下這樣一個言語支架:
1.你考試緊張不緊張?不論緊張不緊張,都要說明原因。
2.坐進考場,在等監考老師來的時候,想了些什么?
3.監考老師走上講臺說了些什么?此時這位老師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4.監考過程中,監考老師有什么舉動?從你身邊走過,或停留過嗎?將當時的一瞬間回憶出來。
5.收卷時,他說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6.監考結束后,你想贊揚他,還是批評他,寫出你看著他離去的心情。
經過這樣的支架引領,學生豁然開朗,發現有許多內容可以寫,教師順勢布置重寫《監考老師》一文,大多數的學生都寫出了具體傳神的習作。問題支架引導學生搜集觀察到的信息,重新整理素材,構思布排內容,文章因此具體生動多了。支架策略基于學生的思維基礎,又展望到學生潛在的發展區域,于其中找到著力點,用巧妙的方式給學生牽線、墊腳或是啟發、引導,使他們的思維從此岸走向彼岸,實現思維的跨越。
范文引路一直是傳統習作教學中的寶貴經驗。其實,范文不只是給學生一個可供模仿的言語樣式,這些言辭篇章的背后,都是思維在運行、組合,發揮作用。因此從某種角度說,范文在提供思維模型。不論是整篇文章的結構思路,還是一段文章的邏輯順序,都是言語思維訓練和發展的重要路徑和載體。
蘇教版六下《習作5》,要求“請圍繞‘成長的煩惱’這個話題寫一篇習作。要大膽寫出自己的心里話,寫好后與別人交流交流,說不定有的煩惱就會煙消云散了呢”。應該說六年級的學生會有很多煩惱,比如升學的壓力、生理變化帶來的不適應、同學相處的小矛盾、與父母相處出現的小摩擦等等。但是,煩惱對于生命個體來說,都屬于“隱私”,很多學生擔心自己的煩惱一旦訴諸筆端,就會成為老師、同學的笑柄。于是一位教師以自己的 “下水文”來引路,寫出自己真切的煩惱——初為人母:
“看到這個小不點,我已經難以招架了。做媽媽的最初那點喜悅,被這沒日沒夜的啼哭,粉碎得一干二凈。”
教師現身說法,以真誠換來真誠,讓學生覺得老師的“煩惱”都可以說出來,都可以寫成文字,我的為什么不可以?心鎖一旦打開,表達沖動便會油然而生。
可是,寫“煩惱”最關鍵的是“煩”和“惱”怎樣用文字呈現。這位老師繼續出示例文:
“除去睡眠時間不夠,我發現自己神經高度緊張,甚至出現了幻聽。有時走在路上,或在辦公室批改作業,我忽然就聽到了嬰兒的啼哭聲,于是停下腳步,或抬起頭來,四處張望。”
當學生融進教師的煩惱,與教師一起感同身受時,教師提問:“孩子們,當你遇到煩惱時,會有怎樣的反應呢?”教學在不斷打開,學生的“煩惱”被不斷喚醒,“煩惱”的體驗不斷在累積和強化,他們的言語思路在不斷鋪設和延伸。
緊接著教師出示例文的最后一部分:
“再看看這個小家伙,長長的睫毛、玲瓏的鼻子、粉嘟嘟的小嘴,還時不時地夢笑。我的心給萌化了。我發現,我的煩惱不見了。”
教師順勢追問:“孩子們,老師終于走出了‘煩惱’,你們是怎么讓自己走出‘煩惱’的呢?”這堂習作課通過范例引路,教學指向清晰,示范得力,學生不僅有了習作膽量,更獲得了習作力量。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選好例文,用好例文,用足例文,讓范例成為兒童寫作核心素養發展的助力器。
有了充足的習作素材,并不意味著言語表達通達順暢。其間,思維經歷著復雜的轉化過程。同樣觀察事物,同樣參加春秋游,同樣經歷一個游戲過程,為何有的學生下筆滔滔成文,而有的學生抓耳撓腮?其實,最大差異在于思維整理。思維導圖,就是引領兒童整理言語思維的最佳工具。
筆者班級有一位四川南充的學生,在介紹自己家鄉特產“保寧醋”時,面對著眾多的素材,無所適從。于是筆者引導他畫了一張思維導圖(見圖1),該學生腦洞大開,散亂的素材,一下子變得條理分明。

(圖 1)
思維導圖的制作,要堅持先“放”——利用兒童跳躍式思維的特點,讓他們圍繞一個物象天馬行空,浮想聯翩;隨后再“統”——選擇“樹形”“鏈形”或“螃蟹形”結構,讓學生在游戲中迅速整理素材,完成構思。一旦繪圖成功,他們的言語思維便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提示,寫起來定會得心應手。
總之,習作是兒童語文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而言語思維素養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反過來說,兒童通過習作訓練,他們的言語判斷、推理、演繹、概括、想象等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地鍛煉和發展,駕馭和調控語言的水平日益提高。
G623.24
A
1005-6009(2017)41-0014-02
羅剛淮,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南京,211102)小學部副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