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十三五”期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也是破解水問題,夯實基礎,補齊短板,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關鍵階段。基于此,本文探討了精準扶貧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的背景,分析了農村飲水安全的現狀,同時提出了精準扶貧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運行管理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飲水安全;管理
美姑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大涼山黃茅埂西麓。東鄰雷波縣,西接越西縣,南連昭覺縣,北毗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北與甘洛縣連界,東北同馬邊彝族自治縣接壤。縣境南北長94.8公里,東西寬46.4公里。縣域實轄面積2731.6平方公里,常耕地面積24.3萬畝,農村人平占有耕地1.69畝。美姑縣全縣總人口為2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5萬人,占總人口的93.5%。2015年,美姑縣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方案,將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緊密結合,徹底解決農村人飲問題,有效改善了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順利完成奠定了基礎。
一、精準扶貧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的背景
為了進一步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作,2015年9月經國務院同意,水利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衛計委、環保部五部委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的通知》,對強化水源保護、嚴格項目管理、建立健全良性運行機制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提出了全面要求。環保部、水利部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水利部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質量管理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護工作的指導意見》,對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水源保護、工程質量、運行管護做出了專門安排。四川省政府組織相關部門,結合全省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和運行管理的實際,就貫徹落實國家有關部委的要求,也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二、農村飲水現狀
1.農村供水工程基本情況
美姑縣全縣總人口為2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5萬人,占總人口的93.5%。通過對全縣36個鄉鎮進行現狀調查與需求分析,至2015年底全縣已累計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數為20.06萬人,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333處解決19.68萬人,分散式供水190處解決0.38萬人。
2.農村供水管理體制和工程運行管理現狀
農村供水管理,首先在工程建設管理上,主要是抓好工程質量管理,基本是按照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實施建設。在運行管理上,我縣現有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大都是由受益村村委會自己在管理,成立用水戶協會,每個供水站推選2-3名有一定管理經驗和文化基礎的人員進行日常維護管理。因我縣是國定貧困縣,財政困難,所以目前暫時還沒有財政補貼,也沒有落實維修養護基金。
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2005年以前建成的飲水工程,由于當時經濟條件差,補助標準低,工程建設質量標準低,工程老化程度大,許多管網已老化、滲漏不能正常通水,均需改造或重建;從2006年至今實施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部分偏遠山村由于管護差及水源發生變化,來水逐年減少,造成工程不能正常發揮效益,加上彝家新寨與移民搬遷工程的實施造成新增出現飲水不安全人口,這些地方的農村飲水還需重新建設解決。
2.我縣的農村飲水工程水源大都是山泉水,水質基本上是好的,只是細菌學指標及大腸菌群超標,需要進行消毒處理才可飲用。但現在對水源地的保護還做得不夠,只是對相對大點的供水站的水源地劃定了保護范圍,其他供水站水源還沒有開展。水質凈化處理開展少。
3.水源保證率、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不達標此類型影響范圍比較大,基本上覆蓋了全縣大部分鄉、鎮,其成因為我縣為山區,地下水為降雨補給型,來水量的多少完全靠降水量的大小。故一遇干旱季節地下水面臨枯竭,難于保證人們的飲用水。在我縣主要是用水方便程度低的問題,我縣缺水地區多數是山高坡陡,地勢險峻,廣大群眾要到幾公里以外去尋找水源,人背馬馱,有的地方早上外出背水,下午才能返回,耗費了大量的勞動力,導致這些地方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我縣農村飲水不安全人數為5.31萬人,其中:細菌學指標超標的有12014人,占飲水不安全人口的22.6%,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不達標的有41081人,占飲水不安全人口的77.4%。
四、精準扶貧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運行管理策略
1.我縣的農村飲水工程水源大都是山泉水,水質基本上是好的,只是細菌學指標及大腸菌群超標,需要進行消毒處理才可飲用。我們對水源地的保護還做得不夠,只是對相對大點的供水站的水源地劃定了保護范圍,其他供水站水源還沒有開展水源地保護工作。水質凈化處理開展少,水質檢測常規檢測可由縣疾控中心負責,其它專項檢測只能委托州檢測中心進行檢測。今年我縣成立農村飲水安全水質檢測中心后,便能正常開展水質檢測工作。
2.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首先要加強《水法》宣傳,提高群眾的水資源保護意識,節水意識,為有效防止水源污染和避免人為破壞飲水工程奠定基礎。劃定保護范圍地下取水水源應劃定保護范圍,其保護半徑不小于50m,并設置保護范圍標志,對泉水水源設置泉室。
3.采取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的措施,到2020年,新建集中供水工程 293處,解決不安全飲水人口20.1452萬人,其中工程供水規模在200-1000m3/d的工程有11處,可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8.8萬人;供水規模在20-200m3/d的工程有78處,可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4.76萬人;規模在20m3/d以下的工程有48處,可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3.6萬人,規模在20人以下的分散工程有156處,可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2.99萬人。
4.按照逐步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工程和運行管護體系的要求,以水量充足、水質優良的可靠水源為基礎,重點發展集中連片規模化供水工程。采取“以大帶小、以城帶鄉,以大并小、小小聯合”的方式,“能延則延、能并則并、能擴則擴”,科學合理確定工程布局與供水規模,研究區域農村飲水發展思路與對策措施。同時,著力加強工程運行管護,建立工程良性運行長效機制,通過明晰工程產權,落實運行管護經費,保障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5.群眾參與機制:充分發揮農戶的主觀能動性,引導用農民全過程參與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切實賦予農戶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增強用農民的責任感。廣泛聽取農戶對工程建設方案、資金籌集、管理體制的意見,吸收農民代表參與工程建設、監督、驗收、管理和評價。
6.管理制度建設:按照“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水利改革思路,全面推進工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建立健全農村供水管理服務機構、農村供水專業化服務體系、工程運行管護經費保障機制和水質檢測監測體系,依法劃定水源保護區或保護范圍,確保工程長效運行。在工程建設管理上,抓好工程質量管理,嚴格按照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來實施建設。一、“陽光操作”,加強資金管理;二、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合理安排施工計劃;三、重視抓好質量保證體系,質量管理真正落到了實處;四、強化工程質量意識,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五、加強工程監理,嚴格把關;六、加強工程建后管理。
五、結語
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是民心所盼和民意所向的崇高事業,充分反映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關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基于飲水工程現有的管理機制、體制等實際情況,研究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供水模式、范圍和規模,出臺一些運行管理辦法,逐步建立一個明確而統一的管理體制和社會服務保障體系,有利于工程管理到位和可持續利用,確保供水工程可以長期發揮效益的良性運行。
參考文獻:
[1] 蘭冰 朱玉貴.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6(06).
[2] 樊毅 盧喜平 周蕓麻 澤龍.四川省農村飲水安全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J]. 中國水利.2012(03).
[3] 王玉婷.山東省青州市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