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輝
關鍵詞:公共服務 清單 體系 基層
根據中央和全省關于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的部署安排,濰坊市濰城區作為全省首批試點區級單位,圓滿完成了區、街、村(社區)三級公共服務清單和服務指南編制,打造起了居民可感知的基層公共服務體系。
一、試點情況
清單編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區內試點,2016年4月至6月,分別選取1個區直部門、1個街道和1個社區作為區級試點,共梳理保留公共服務事項135項,依申請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需提交證明蓋章類材料)56項,本單位提供的證明、蓋章類材料27項。第二階段全面鋪開,2016年10月至12月,結合省模板,梳理區級46個部門清單582項,編制服務指南231項;9個街道(開發區、管理區)清單921項,編制服務指南604項。第三個階段村級延伸,2017年1月全面鋪開村(社區)級公共服務清單和服務指南編制,共梳理39個城市社區清單3510項;86個農村社區(村)清單6880項。
二、主要做法
(一)厘清工作思路,明確目標原則。確立了“夯基礎、強培訓、嚴過程、重結果”思路,審核中把握“三個如何”:即概念如何界定清,事項如何不遺漏,審核如何把準確。先組織編制小組成員學習政策規定和法律法規,同步組織對部門編制人員的培訓,編制過程中嚴格把關,精研細磨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將重點放在清單的實用性上,避免文字化和抽象化,確保清單事項與實際情況相符合、接地氣。
(二)注重基礎研究,制定詳細方案。為準確界定公共服務事項的概念和梳理標準,先后查閱學習法律法規50余部,吃透《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山東省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3-2015)》;結合濰城區承擔的“云上編辦”試點,將試點單位的“三定”規定及歷史沿革材料整理成電子文檔,全面掌握職責演變過程;在此基礎上制定了《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工作方案》,并配套制作了工作指南和編制細則,對概念釋義、填寫要求、分類標準、梳理原則等作了細化,極大方便了試點單位編制。
(三)找準突破方向,點面結合推進。公共服務清單作為新生事物,沒有可參考經驗,對基層部門來說“兩眼一抹黑”,濰城區采取“一對一幫、手把手教”的方式破題,派出3名業務骨干定點包靠,分別選取區衛計局基層指導科和西關街辦計生站作為試點推進的“突破點”,帶著全套材料到科室站所現場辦公。兩個基層一線模板完成后,直接提供給其他科室和站所參考編制,實現了“有效避錯”,提升了工作效率。在編制過程中,先后召開培訓會、推進會6次,并多次組織試點基層單位參加市級清單編制研討會,對挖掘切入點、梳理歸納事項起到了顯著效果。
(四)嚴格編制標準,規范編制程序。立足全面準確的標準要求,確定了“三結合、三比對”梳理方法。結合“三定”方案、權力清單、責任清單3大類材料,先從部門主要職責歸納出宏觀服務類任務,再結合權力清單剔除涉及的權力事項,最后從責任清單中提煉出涉及服務責任的類目,最終確定整個部門的梳理框架。比對部門工作過程中形成的通知和匯報總結、比對部門在各類媒體刊物發表的工作成果和經驗介紹、比對部門系統內出臺的法律法規和規范化業務匯編,經精煉匯總后對梳理框架進行填充。以衛計部門為例,根據“三定”方案職責情況,確定了“計劃生育服務、醫療衛生保障、疾病預防控制”大框架,對比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將屬于服務性的事項梳理出來,合并同類項,最后對比《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文件匯編》等部門系統內資料稿件100余篇,最終審核確認29項公共服務事項。
(五)創新工作機制,強化協作配合。建立“三上三下”多輪聯審、蹲點包靠、定期通報等制度,按照“部門提報、集中審核、反饋修改、合法審查”程序,審核小組分工蹲點包靠,逐項記錄審核過程中的問題和意見,采取“頭腦風暴”方式集體研究,當場確定解決辦法,通過電話反饋、現場對接等方式第一時間反饋到部門。注重縱橫溝通協調,橫向上協調法制辦、督查室、監察局等部門力量,建立強力推進機制;縱向上采取電話微信溝通、上門討教、邀請指導等方式與省市實時對接,及時掌握最新要求,確保編制方向。編制過程中,先后與試點單位對接60余次,每個試點單位均經過三次以上大規模修改,有的達七次。開通了清單編制QQ群和微信群,實行“5+2、白加黑”專人解答,保證問題不過夜。
三、幾點啟示
(一)注意把握清單編制的幾個關鍵環節。首先要認識到,公共服務沒有統一的概念,在梳理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基礎性工作。濰城區結合市轄區的基本特點,將區級公共服務界定為“以滿足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生存、生活與發展等具體需求為目的,使用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提供的服務項目”;其次要把握公共服務“普惠性、直接性、政府提供、非營利性”四個基本特征,與其他服務事項區別開來;最后厘清層次,許多公共服務事項整鏈條存在于市縣鎮三級,各級分別承擔不同環節,例如衛計部門的“12種遺傳病檢測”服務事項,市級負責血樣檢測,區級負責血樣采集,鎮級負責組織實施,此類事項編制過程中重點要厘清層次、劃分責任邊界,為群眾提供“明明白白”服務。
(二)找準定位建立整體推進機制。機構編制部門要明確在清單編制中的“牽頭”而不是“包辦”地位。要強化業務部門在公共服務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等方式,充分調動業務部門在編制清單中的能動性,特別是發揮基層村(社區)黨組織、派駐政務服務大廳窗口、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在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務方面的獨特優勢和作用,掌握基層群眾對公共服務的訴求,使編制工作更具針對性。要注重溝通和統籌協調,尤其要協調法制、政府督查、監察等部門配合推進。
(三)尊重事實回應民眾需求動態充實清單。公共服務事項類目龐雜,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公共服務外,基層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的惠民性政策,只要滿足公共服務的四個基本特征,也應納入本地公共服務事項清單。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居民的訴求,對居民急需急盼的服務事項,要及時收集整理到相關部門的公共服務清單中,實現動態調整,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公平及時的服務。
(四)擴大公開范圍完善要素細節。公共服務的服務對象是轄區居民,目的是方便老百姓辦事,因此公共服務清單和服務指南一定要利用網站、報紙等媒體向社會公示,特別是社區(村)級清單,不但要在各社區(村)公示公告欄“上墻”張貼,而且在實施主體、事項名稱、收費依據及標準等13個要素的基礎上,增加“咨詢電話”“投訴電話”,將辦事的流程書面化,詳細列明各類申請要件,使基層群眾“看菜點單”,增加感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