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甫敏+李俊麗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地方本科院校傳統的筆譯教學模式也面臨著種種問題,難以適應如今翻譯市場化的需求。有些學校已經對翻譯教學進行了改革,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推動了翻譯教學的重大變革,但其中也凸顯出了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實證研究方法,以漢中市陜西理工大學為例對筆譯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了當前地方本科院校筆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筆譯教學;教學模式;對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國現階段需要大量合格的撰于翻譯人才。同時,地方本科院校筆譯教學改革也在不斷推進,英語專業的翻譯課程也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文秋芳指出,“譯”這種表達性語言技能更能符合社會需要[1]。同時英語專業教學新大綱提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應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2]”由此可見,該大綱對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翻譯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見筆譯教學的重要性。那么,當前地方本科院校的筆譯教學現狀究竟如何,筆譯課程的教學人才培養是否與社會市場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仍是翻譯教學應關注的課題。筆譯課與我們所處的“互聯網+”時代密不可分,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與進步,翻譯教學信息時代互聯網終端的輔助。而當前,筆譯教學中是否有效地利用了這一平臺,仍然值得探究。為此,筆者開展了這次問卷調查,了解當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學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案。
一、研究方法
為了解地方院校筆譯教學的現狀,筆者以漢中市普通本科院校筆譯教學現狀為例,通過問卷的形式對本校英語專業大二、大三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調查方法還涉及訪談等。本次調查問卷主要從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課外教學內容與講評形式、教材選用、考核與筆譯能力檢驗、翻譯工具及翻譯的市場化、本土化導向等等方面設置問題,共計29小題旨在了解當前筆譯教學的現狀。另外,附加一主觀題旨在了解學生對筆譯教學及本校在培養市場應用型翻譯人才的意見和期望。此次調查共發問卷200份,收回188份,有效問卷188份作為本次研究的重要數據統計來源。
二、調查結果
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地區普通本科院校筆譯教學的現狀和問題。
(一)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
調查發現,該校依然沿襲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而有47.34%的學生對該模式不滿意。31.38%的學生認為筆譯課老師應采取的教學方法是精講多練,55.85%的學生認為應講練各半,10.11%的學生認為應只講少練,且有2.66%的學生認為應只講不練;在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上,6.38%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69.15%的學生表示基本滿意,18.62%的學生表示不太滿意,也有5.85%的學生表示不滿意;對于老師課堂講解的內容,有41.49%的學生認為老師講了很多翻譯理論與技巧,有31.91%的學生認為老師多在進行譯例分析,有8.51%的同學認為老師做了很多英漢語言對比,但只有18.09%的學生認為老師分組讓學生探討譯文后進行小組展示。結果見表1。
(二)教材選用
在教材選用調查中,只有22.34%的學生對張春柏主編的《英漢漢英翻譯教程》滿意。有44.15%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與學生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如經貿、科技、醫學、法律等行業文稿脫節,并非常見應用文體內容,23.94%的學生認為該教材內容陳舊,覆蓋面太廣,29.26%的學生認為其缺乏針對性,有31.91%的學生認為教材中習題、譯例難度大;但又發現有62.77%的學生對教師自編講義的教材滿意度很高。
(三)課外作業內容與講評方式
調查發現,在作業習題的來源調查中,78.19%的學生認為平時習題都來自教材和各類書刊,只有21.81%的學生認為習題內容結合了社會實踐活動;關于筆譯作業的講評形式,38.83%的學生認為老師應選取典型錯誤進行分析,23.40%的學生認為老師應采用具有代表性學生的作業為范文進行講解,有32.45%的學生認為老師應全部講解,并發譯文,還有5.32%學生認為老師應只發譯文不做講解。
(四)課程考核與能力檢測
關于筆譯課的考核方式調查發現,50%的學生認可隨機考試,34.04%的學生選擇期末考試,只有15.96%的學生認可期中加期末考試;對于該門課程的期末考試的題目比例,63.83%的學生基本滿意,只有9.04%的學生很滿意,20.21%的學生不太滿意和6.92%的學生不滿意;在參加筆譯社會實踐活動調查中,只有20.21%的學生很少參加過,50.53%的學生沒參加過,39.89%的學生想參加,但筆譯能力有限;關于自己翻譯水平調查發現,有55.3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翻譯水平一般,只有6.91%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翻譯水平還可以,而36.7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翻譯水平薄弱,只有1.0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翻譯水平很好。結果見表2。
(五)翻譯工具的運用
調查發現在翻譯練習中,59.57%的學生經常借助網絡資源,35.64%的學生偶爾借助網絡平臺,但仍有4.79%的學生從不借助網絡;而對于“翻譯作坊”、CAT、譯者語料庫等翻譯技術,63.83%的學生幾乎不了解,了解一些的也只占18.09%,還有17.55%的學生完全不了解。
(六)翻譯的市場化、本土化導向
教師根據漢中旅游業的發展,結合了當地的區域環境自編講義,涉及到石門棧道風景區的譯法時,有62.77%的學生認為這很有必要,28.19%的學生認為這沒有多大必要,也有9.04%的學生認為沒必要;當涉及到CET四六級改革后段落漢譯英翻譯加重了比例,內容中國歷史、經濟和文化等領域有關,有81.38%的學生認為這樣做合理,因為促進了對本土化的融入,15.43%的學生認為翻譯內容應以西方為主,還有3.19%的學生認為這樣做沒必要。
三、筆譯教學中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基于以上數據的統計,該地區的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筆譯教學的現狀可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教學模式和內容單一,應創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內容
經調查,有接近一半的學生對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滿意,課堂講解的內容還是以翻譯理論和技巧為主。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有悖于翻譯活動的本質特點,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難以適應社會對各類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實際需求。因此,在翻譯教學中,應將“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在這種新模式下,老師應充分把課堂交給學生,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必要講解后,組織引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翻譯,老師也可以參與小組討論中,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助于最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最后大家分享探究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角色發生了轉變。除了扮演“調解者、組織者、創造者、促進者、監督者、引導者、指揮、教練”等角色之外[3],教師也可以是學習者、研究者和參與者。
同時,教師應適當應用情景教學模式,張春柏建議通過第二課堂的形式將翻譯課堂延伸到真實的翻譯情景中。[4]通過模擬現實翻譯情境,可以縮小翻譯課堂活動和就業翻譯實踐之間的距離,能更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動機,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地方本科院校為了培養出適應當前社會需要的翻譯人才,在教學方法上要偏重翻譯實踐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應采取少講多練的模式,教師除過講一部分必要的翻譯理論和技巧外,應把重點放在實踐訓練上,因為只有通過不斷練習和翻譯實踐中學生才會對理論更加靈活掌握,從而切實提高自身的翻譯速度和質量。
(二)教材內容與學生翻譯的實際文稿脫節,應積極開發新型實用教材
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張春柏主編的《英漢漢英翻譯教程》滿意度低,究其原因,該教材內容與學生翻譯實踐中遇到的相關文稿在一定出現了脫節現象,教材中習題、譯例難度大并缺乏針對性。因此,老師在選擇教材時應充分考慮到適用對象,因此應先和學生討論,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教材。其次,應根據教學和社會發展的實際盡可能地把多種教材結合起來進行起來,綜合考量。在教材的題材和體裁上追求多樣化、實用化,教材內容應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目標定位于滿足社會對實用型翻譯人才的需求。調查還發現,大量的學生對教師自編講義的教材滿意度很高,因此筆者建議教師可以結合本地區地域特點,選取一些實用性的語料作為翻譯材料。如漢中地區旅游業有一定發展,老師選取的翻譯實例中包括石門棧道風景區的譯法Stone Gate Plank Roads Scenic Area,這樣學生既可以領略到到翻譯的實用性,還可以增加對本區域文化的了解和認知進而對翻譯的本土化也有了認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對翻譯的興趣,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學生翻譯訓練和實踐活動不夠,應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和內容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學生平時作業習題來源多是教材和各類書刊,翻譯內容很少結合了社會實踐活動。因此,教師應該從不同應用文及不同體裁的翻譯內容入手,力爭使習題內容和范圍更貼近于社會實際。而在筆譯課的考核方式調查中,有一半學生認可隨機考試,而只有最少數學生認可當前的期中加期末考試的考核方式。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并不能體現出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從業方面的鼓勵和引導,建議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各類翻譯大賽等因素按一定比例納入課程考核體系。同時,也應迎合學生的需要,考試形式逐漸過渡到隨機考試,這樣增強了考試的科學性、時效性和靈活性,學生也能通過不定期的測試查漏補缺,切實提升自己的翻譯水平。調查也發現,有一半學生未參加過筆譯實踐活動,更不要說翻譯能力和水平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學生翻譯基礎薄弱,也可能是翻譯實踐平臺不足,平時實踐機會少。但由于“翻譯的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翻譯實踐機會少,沒有經過充分的翻譯實踐鍛煉,走上社會后難以應對翻譯市場的挑戰” [5],所以,教師應組織學生通過開展一些翻譯實訓、翻譯仿真項目實踐活動來有效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和實踐能力。
(四)學生對翻譯技術了解不夠,應加強學生翻譯信息能力的培養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大部分學生借助網絡資源進行翻譯活動,但仍有部分學生很少使用網絡平臺。大部分學生對常見的翻譯技術不甚了解,又何談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呢?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教學材料,而且也成為了翻譯教師的重要課堂輔助手段。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加對翻譯技術部分的詳細講述,如“翻譯工作坊”、眾包翻譯、譯者語料庫等技術,通過講解也可以把課堂設計成一個“工作坊”,讓學生在實踐中真實感知各種先進的翻譯技術。另外,學生的翻譯信息能力也亟待提升,《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也明確提出,信息時代翻譯專業教學應在傳授翻譯知識、培訓翻譯技巧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獲取信息并進行翻譯實踐的能力[6]。因此,培養具備良好信息能力的翻譯人才是適應當前社會全球化和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五)學生翻譯的本土化導向不明顯,應根據翻譯市場的需求實現翻譯人才的本土化要求
經過調查,雖然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教師結合了當地的區域環境自編講義很有必要,但還有部分學生認為這沒有多大必要。這表明了學生對翻譯本土化意識不夠強。學習英語一是借助其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而要學會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精髓,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習俗、名族價值觀等,讓外國人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7]在英語翻譯中融入中國的本土文化,將西方文化與母語文化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最終實現雙向跨文化交際?!爸袊⒄Z”就是英語與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相結合的時代產物,如taiji(太極)、Sofa(沙發)等,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吸收源語文化的精髓,這樣既能防止母語文化在英語翻譯中的缺失,還能增進學生對于本土文化的進一步認識,從而增強其對于漢文化的歸屬感。最后,為了實現翻譯人才的本土化要求,必須根據翻譯人才市場的需求來進行教材選用、講授課程、課外練習和進行考核等一系列翻譯教學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翻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意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合格翻譯人才,也對地方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提出了很大挑戰。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翻譯人才市場的迫切需要,筆譯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構建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先進、教學內容實用充實、評估體系科學有效、以實踐、本土為導向并以網絡為依托的筆譯教學新模式,使得學生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翻譯能力和翻譯素養。
[參考文獻]
[1]文秋芳. 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 外語界, 2013 (6):15.
[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1-3.
[3]李明,仲偉合. 翻譯工作坊教學探微[J]. 中國翻譯, 2010(4):33-34.
[4]張春柏,吳波. 從翻譯課堂到翻譯工作坊—翻譯精品課程建設的啟示[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1(2):70-73.
[5]王愛琴.“實習式”翻譯實踐教學模式與思考[J]. 外語教學與理論, 2011 (1):84-85.
[6]仲偉合. 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J]. 中國翻譯, 2011 (03):20-24.
[7]薛福平,薛艷芳. 英語全球化、本土化對中國英語教學的影響[J]. 教學與管理譯, 2010(33):99.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