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摘 要: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合唱節在保留以往合唱團評測展演、合唱大師班(工作坊)傳統項目外,更有主題性、聚焦性地舉辦了一系列20余場高水平合唱音樂會。同時,本次合唱節首次與國際合唱聯盟合作,增設合唱教育論壇,來自國際藝術教育權威與京、津、冀、滬等全國省、市、自治區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到會,就合唱教育、美育等話題與國際權威專家展開討論,為中國美育之路尋求符合自身國情的科學道路。
關鍵詞:合唱藝術 合唱展演 音樂教育
創辦于1992年的中國國際合唱節,是中國境內唯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家級國際性合唱藝術節,迄今已不間斷連續成功舉辦12屆。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由文化部外聯局、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國際合唱聯盟和中國合唱協會共同主辦,自2016年7月26日至8月1日在北京召開。這次合唱節由20個大項,204場豐富多彩的合唱活動。有來全球44個國家和地區的238支合唱團共11000余名合唱愛好者齊聚北京,以歌會友。作為被國際合唱聯盟確定為世界A級合唱盛事的中國國際合唱節,已經成為了國內外合唱藝術團體和人士展示音樂才華、加深了解友誼、促進合唱事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成為培養合唱指揮,普及合唱教育,強化美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成為展示中國合唱,傳播推廣中國文化的重要依托。
本次合唱節在保留以往合唱團評測展演、合唱大師班(工作坊)傳統項目外,更有主題性、聚焦性的舉辦“中國合唱新作品”、“聽世界”、“天籟童聲”、 “阿卡貝拉”、“極致人聲” 、“上合之夜”等六個系列20余場高水平合唱音樂會。值得一提,“分組評測展演”環節,首次邀請全球25名頂級對于參節合唱團進行現場點評和輔導, 這更有助于合唱團與大師面對面交流,有針對性指正團隊問題,可以讓團隊有方向性去努力,既有利于糾正比賽第一的導向,更引導中國合唱事業的良性促進,這也符合當下國際合唱賽事國際慣例。
此次合唱節,另一大亮點就是國際合唱聯盟合唱教育大會的召開;這次的教育大會有京、津、冀、滬等全國省、市、自治區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到會,共同就合唱教育、美育等話題與國際權威專家展開討論,為中國美育之路尋求符合自身國情的科學道路。
一、音樂教學法分享——合唱大師班(工作坊)
合唱指揮大師班(工作坊)算是合唱節的傳統項目,這次邀請的十九位主講嘉賓身份背景各不相同,有名師巨匠、有知名歌手、有合唱啟蒙教育者等。講座大致可分為:指揮法及訓練技巧、示范團公開排練、vocal group訓練案例,以及與北京匈牙利柯達伊中心首次合作的體現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的初級教學示范等,可以說具有針對性、有的放矢的,做到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合唱在中國還是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群文活動,很多的“指揮”們并非科班出身,但已經開始從事指揮這個工作。可以學習規范的指揮手勢,采取科學有效的訓練方式,符合音樂作品邏輯的處理,對于個體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高,同時,團隊的指揮提高了,整個團隊的藝術水準相信也會逐步提高,更有利于營造更好的合唱環境與氛圍。
指揮法技能學習對每一個學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的積累,那么示范團的公開排練,實實在在讓學員得以在實踐中鍛煉指揮技能,在實際排練中,找到合適自己團隊的解決問題方法,同時,也是驗證自己指揮法正確與否,是否可以學以致用的最佳途徑。
本次的公開示范團按團隊的年齡段、團隊的層次以及合唱類幾乎覆蓋了現有的各種團隊。從團員年齡來說,從低幼年齡段合唱團到成人團隊;從專業度上來說,覆蓋了一般社會社區合唱團到專業音樂院校合唱團; 從合唱類別來說,童聲、混聲以及這兩年比較流行的帶VP的阿卡貝拉合唱。Vocal group是這兩年年輕人喜聞樂見的一種合唱形式,雖說演唱方式也是無伴奏,但是人聲vp的介入,絕對是一個全新領域,需要用針對性強的方式訓練。多元化的示范團讓學員們開闊了眼界,同時,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即使同為合唱指揮,但是面對不同的團隊、不同的團員運用的方法也是各具不同。
這次匈牙利柯達伊中心參與工作坊應該也是第一次合作,眾所周知,匈牙利舉國使用的柯達伊教學體系確實對于音樂尤其合唱教學確實有很大的幫助。教育是需要時間積累,慢慢顯現它的功效,所以,公開的柯達伊教學法展示很難通過兩三次體現其精髓,但是,就這短暫的兩三次示范,從熱身、音樂片段練習,還是可以窺測到這個教學體系運用的教具、樂譜符合個人身體成長規律、認知能力規律是科學有效的。
二、合唱音樂展示——評測展演、系列音樂會
本次的合唱音樂展示環節充分體現了“在北京,聽世界的聲音”的主題。六大系列音樂會中,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者齊聚北京,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場精美絕倫,各具特色合唱盛宴。其中,"極致人聲"、“天籟童聲”系列讓我們領略了國內外一流團隊的實力,他們用令人驚奇的美妙人聲出色地詮釋著每一個風格迥異的作品。“聽世界”系列,讓我們領略了不同國家音樂之美和多元文化的交融發展。
“中國合唱新作品”系列音樂會上,我們可以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作曲者投入到了中國作品的創作中,他們的作品藝術性與傳播性兼備,既有“民風古韻”又有“和歌雅樂”。比如:天津大學溫宇川的青海民歌系列,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金承志的《澤雅集》,南開大學的《霸王別姬》等等。他們的作品不僅反映了中國當代合唱創作的新生力量,極大弘揚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民族音樂。
本屆合唱節首次增設“分組展演及點評輔導”環節取代以往的“分組比賽”,以更國家化的方式進行評獎,突破原有對于獎項等級的比例限制,加強文藝評論在合唱節中的分量,可以說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典范。根據25名國際專家評測,根據合唱團整體表現劃分出A、B、C、D四個等級,其中香港林護中學合唱團、天津大學北洋合唱團、剛果民主共和國沃克斯迪波薩合唱團分獲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總冠軍前三甲榮譽稱號。同時,也設立了最佳指揮與最佳鋼琴伴奏兩個個人獎,以鼓勵優秀個人在團隊中的引領作用。
三、音樂教育研討——合唱教育大會
國際合唱聯合合唱教育大會是本次合唱節的創舉,會議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就目前合唱藝術在美育教育中發揮的作用、全球范圍內合唱新領域、新項目、合唱藝術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等等論題做出了分享報告,給藝術教育管理者、一線工作教師很多啟發。比如,Joy Hill女士向我們介紹了英國民俗歌舞協會與皇家音樂學院少年部合作“放飛歌聲”項目。年輕音樂院校學生深入民間開展田野采風,通過探訪記載,復原錄制原有民歌外,繼而進行符合當代審美的合唱作品。耶魯大學的Jeffrey Douma博士給我們分享了合唱音樂在通識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合唱就其跨學科性、復雜性、協作性、流行性和經濟特性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說,國外專家分享的很多成功案例和多年經驗給我們新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普及、提升合唱藝術教育。 北京三十五中學校長的報告,讓我們了解到藝術教育如何提升、滋養人生,朱建民校長關于藝術教育的“八大主張”,給其他學校做出很好的范本。我們大中小學合唱教育一體化建設是勢在必行的,需要將其普及工作扎扎實實地開展,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生命質量,播種愛生活愛藝術的種子,學校藝術教育的主課堂要豐富,同時,兼顧第二課堂的建設,創造國際化藝術教育模式,為藝術教育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升教師自身藝術素養。
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理事長莫韻慧女士就有關于中國合唱現狀做的專題報告讓我們也思考如何讓中國合唱既需要有高峰,在下一個階段更要注重建設廣闊的高原。合唱作為藝術教育的一種,教育工作者需要善于發揮其具有合作性、群體性的特征,潛移默化在提高個體音樂素養和綜合素養,健全學生身心發展。中國合唱協會理事長李培智說,“中國大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孩子大多能得到良好的音樂基礎教育,而許多偏遠貧困地區的條件卻很差,那里缺教材、缺樂器,更缺師資。”合唱,相對來說,是最便捷可發展的音樂基礎教育方式之一,具備人聲條件,既可以推進推動偏遠地區的音樂教育發展。發達地區如果發揮優勢,搭建藝術教育課程網絡平臺,或派教師去貧困地區支教,或帶貧困地區孩子走出來,多看多聽多交流,讓中國每一個孩子可以享受到同等的藝術熏陶,任重而道遠。
四、結語
合唱作為一種人聲的藝術形式,由于其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一直備受群眾喜愛。據中國合唱協會不完全統計,我們目前有數十萬支專業和業余的合唱組織,更不要提越來越多學校建設校園合唱團,開展合唱藝術教育。合唱對于提高人的文化修養,加強集體主義意識、合作精神,凝聚民族使命感、社會責任感等等都有積極的作用。通過合唱藝術教育的普及,讓每個公民個體從孩提時候,都能公平享受到藝術教育,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繼而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中國國際合唱音樂節作為國務院批準的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性合唱藝術節,既迎合了國家藝術教育改革體系要求,滿足全民教化、時代的需求,各個主題活動中無不折射出中華文化之光,合唱節又用歌聲歌唱世界和平與友誼,歌唱出天下大同世界人民的心聲。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