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輝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市 100081)
【摘 要】寧夏沿黃城市群作為“呼一包一銀一蘭”黃河經濟帶的重要一極,但是當前沿黃城市群缺乏對于本地區的要素享賦,存在重復投資、盲目引進,造成產業鏈缺損、產業結構趨同以及分工協作弱化等現象,阻礙了地區優勢的發揮。
【關鍵詞】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發展
一、研究背景
寧夏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沿黃城市群的建設正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踐載體。國家引導培育6大新的地區性城市群,包括呼包鄂榆城市群、晉中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蘭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作為其中之一最早在2009年4月9日寧夏政府隆重召開沿黃河城市建設啟動大會中提出,寧夏沿黃城市群主要包括寧夏沿黃河分布的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平羅、青銅峽、靈武、賀蘭、永寧、中寧10個城市以43%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寧夏全區57%的人口、80%的城鎮、90%的城鎮人口,創造了寧夏90%以上的GDP和財政收入,已初具城市群雛形。
二、研究綜述
段慶林在《以組團式同核城市群構建寧夏的三大城市》一文中,提出了“寧夏城鎮體系的“3+2”發展模式”,他認為寧夏城市經濟在短期內很難實現企業的大規模集聚和城市的大規模擴大,尤其是吳忠、青銅峽、石嘴山三市將發展目標定位于中等城市,不如以組合式大城市目標更為合理。范弘雨在《寧夏沿黃城市群的同城化構想》一文中提出,“同城化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新趨勢,是城市群的一種特殊形式,寧夏沿黃城市群同城化構想將形成強有力的、高效率的版塊經濟,對未來寧夏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王娟、楊麗艷在《寧夏沿黃城市群發展問題探討》一文中指出“寧夏沿黃城市群在發展模式的選擇上,一方面應借鑒政府主導型模式,避免由建設大銀川可能產生的資源壓力和大城市病,另一方面,吸收制度主導型模式的優勢,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以新型工業化為基礎,強化產業集群與生產分工”。此外,王正偉在《實施沿黃城市群戰略》一文中充分肯定了“寧夏發展沿黃城市群的戰略意義”,為沿黃城市群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李敬在《寧夏沿黃城市群空間結構探析》中分析了寧夏發展沿黃城市群的優勢條件及制約因素。
三、寧夏沿黃城市群存在問題分析
沿黃城市群是全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社會經濟發展的先進性使得區內外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及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不斷向這里集中。此外,旅游資源豐富、回族文化優勢凸顯,使得沿黃具備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發展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有利條件。社會經濟的進步不僅僅給城市群的興起帶來物質和文化的基礎,更大意義上的是經濟活動的發生使城市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農業生產力的剩余為工業化提供了原始資本和剩余勞動力,工業化進程的加深又帶來區域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城市文化的傳播,首位城市銀川人口低于100萬還未跨入特大城市門檻,與其西北地區東部區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不相適應,中等城市數量偏少且規模偏小;小城市規模也明顯過小。
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重化輕工比例不協調,資源依賴程度偏高。
近年來,沿黃城市群霍夫曼指數一直維持在0.2左右(2006年末0.22),理論上已經進入資本品工業占優勢的發展階段。但是輕工業長期發展不足,而且重化工業實施項目重點,這意味著輕重失調的狀況在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沿黃城市群產業經濟對資源的依存性較為顯著。大部分工業產品屬于初級原材料,依賴當地煤炭、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等礦產資源。從2010年數據可以看出,沿黃城市群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7.63% , 52.96%和39.41%,基本實現了“啞鈴型”經濟向“橄欖型”經濟的過渡,以全國為背景進行比較可以看出第二產業比重要高于全國46. 8%的同期水平,第三產比重則顯得過低。工業型經濟主導下的沿黃城市群第三產業以傳統的物流和服務業為主,從2001年的36.87%至今僅僅上升了2.54個百分點,在一定時期內無法取代工業制造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沿黃城市群構建現代區域生產網絡仍應以第二產業為主,在保持第二產業發展良好態勢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二)產業地域特色不明顯,城際協同效應欠缺。
各城市產業之間相互獨立,尚未形成明確的產業分工體系,專業協作配套能力差,這導致城市之間產業同構性、低效性、相互制約與無序競爭,進而限制產業一體化的進程,削弱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優化產業布局,促進區域綜合實力快速提升,是做強沿黃城市群的重要前提。
(三)資源環境承載力減弱,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任務艱巨。
區域內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少,水土流失現象依然存在,大氣、水和土壤污染壓力較大,節能減排任務十分繁重。形成低投入、低消耗、地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區域,是做大做強沿黃城市群的重要保障。
四、促進沿黃城市群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寧夏建設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積極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發達地區的創新步伐,協調推進“一體”發展,在新起點上增創改革發展新優勢。
(一)加速出臺城市群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
規劃是發展的龍頭,構建沿黃城市群必須規劃先行,制定寧夏沿黃城市群發展總體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同時,盡快出臺相關支持沿黃城市群建設政策,在土地、財政、投資、信貸、引資引智、重點項目投入等方而給予支持,推動沿黃城市群建設在短期內取得實質性進展。提升銀川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培育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產業,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石嘴山、吳忠、中衛等節點城市的規模,加強產業分工和城市功能互補。推進節水型灌區建設,加強農田設施建設和鹽堿地改造,調整農牧業結構,穩定糧食生產。保護和合理利用沙區資源,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示范區,構建以賀蘭山防風防沙生態屏障、黃河濕地生態帶,以及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等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二)加快構建城市群綜合交通基礎設施體系
構建以銀川―吳忠為核心,以石嘴山和中衛為兩翼,以主要交通通道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加快交通設施的高速化網絡化建設,積極發展以快速客運為主的公共交通體系是發展沿黃城市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逐步實現區域大交通和城市交通、長途公共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鄉村公路與城市道路的有機銜接,實現城際交通聯系的“高速化”和“公交化”。
(三)加速促進城市帶內商貿、金融、科技、人才、信息、旅游市場一體化
要以市場為導向,鏟除城市群內區域合作的各種障礙,打破地區封鎖的格局,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在城市群范圍內統一工業制品、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標準和認證標準,互相認同對方的鑒定結果,促進商品自由流通,使商品、資金、勞動力和人才、技術、產權、信息都實現無障礙流動。加強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建成全國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煤化工產業基地和循環經濟示范區。
(四)重新認識構建寧夏沿黃城市群的價值:打造黃河文化傳承與復興的現代載體
溫家寶總理指出要以重要經濟區為引擎,實行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提高西部大開發的綜合效益,并指出要支持呼和浩特、包頭、銀川等經濟區發展,培育寧夏沿黃,要求其成為對周邊地區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的戰略新高地。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黃河河套生態經濟區將與關中-天水經濟區、蘭州-西寧-格爾木經濟區一起,成為引領未來大黃河流域經濟帶上中游地區的增長極,而在黃河河套生態經濟區建設中,寧夏沿黃城市群應成為其中一個核心增長極。
一方面,要通過廣泛的經濟技術合作,大力引進先進適用技術,強力現代綠色農業和綠色清真食品產業、現代旅游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要在強化基礎教育的基礎上,圍繞戰略支撐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和集聚城市群發展所必須的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其中,要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核心,將寧夏大學建設成為國內高水平大學,為創意資本的積累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歐陽曉,生延超.城市群理論研究新進展[J].經濟學動態.2008,(8):104-108.
[2]宋家泰.城市—區域與城市區域調查研究——城市發展的區域經濟基礎調查研究[J].地理學報,1980,35(4): 277-287.
[3]于洪俊,寧越敏.城市地理概論[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314-324.
[4]許學強,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0:123-124.
[5]劉小鵬.區域經濟分析與規劃研究[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214-217.
[6]陳忠祥,李莉.行政區劃變動與城市群結構變化研究——以寧夏中北部城市群為例[J].人文地理,2005, (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