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玉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摘 要】從認知的視角恰當的理解和運用英語句子是英語學習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提升英語能力勢在必行的選擇。圖形背景理論作為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分析句型句法方面具有很好的解釋力度。本文通過概述圖形背景的定義及特征,進一步探討了其在復合句中的具體應用,以期待深化人們對該理論知識的了解,有效的解讀英語的句法句型,對外語學習及教學實踐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圖形;背景;英語復合句;認知分析
引言:
圖形—背景理論是由丹麥心理學家Edgar Rubin最早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學家借鑒來研究知覺。他們認為知覺場始終是由圖形和背景兩部分組成,人們觀看某一客體時,總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圖形。研究認知語言學的諸多國內外學者以圖形背景理論為基礎進行廣泛的語言學研究,如Talmy,Lakoff,王寅等。本文主要基于Talmy(2000)的著作及相關文獻從圖形背景理論的視角出發對英語復合句進行認知分析,以期待讀者深入了解圖形背景理論及其在英語句子中的認知分析,并且能夠更好的運用到外語學習及實踐中去。某種程度上,促進認知語言學和外語教學的發展。
一、圖形背景理論的定義及特征
根據完形心理學家的觀點,圖形是看上去有高度結構的、被知覺者所注意的那部分知覺場,而背景則是與圖形相對的、細節模糊的、未分化的那部分知覺場。Talmy又進一步完善其定義,提出“圖形是一個移動的或者概念上可移動的實體,其路徑、位置或方向被認為是可變性的,我們所關注的就是這一可變性的特定值。背景是一個參照的實體,其具有一個相對于參照框架的靜止的位置而就是通過這個位置來描述圖形的路徑、位置和方向。”(Talmy, 2000:312) 如例1所示:
a. The pen lay on the table.
b.The pen fell off the table
很明顯,在例1中,“the pen”作為可以移動的實體,起著圖形的功能,而“the table”作為參照的實體起著背景的功能。
Talmy基于定義進一步列舉了圖形和背景的定義特征和聯想特征,我國學者匡芳濤、文旭(2003)也在此基礎上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補充。由此,我們可以更好的確定和區分英語句子中圖形和背景的分布,即圖形是結構簡單、體積較小、可以移動、突顯度高、關聯性強、依賴性大而又不易立即感知和預料的事物;而背景恰恰相反,是結構較復雜、體積較大、位置較固定、突顯度較低、關聯性較低、獨立性大而易被感知和預料的事物。
二、圖形背景理論在復合句中的認知分析
復合句,顧名思義,是由主句和從句兩部分組成的句子。復合句主要包括定語從句,名詞性從句(主語從句、賓語從句、表語從句、同位語從句)和狀語從句。接下來筆者就這三大復合句進行基于圖形背景理論的分析。
(一)定語從句
在定語從句中,通常從句是位于主句或者先行詞之后的句子,并且能夠為先行詞提供一個參照框架和背景信息,同時它具有著劃分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功能,主句的信息是句子主要關注的焦點信息,而從句信息是為主句信息進行的補充說明。可見,主句及先行詞是認知層面的圖形,而從句是認知層面的背景,如例2所示:
例2:a. I came back for the key that I had forgotten.
b.This is the factory where my father worked.
在例2的a 句中“I came back for the key”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不缺少主謂賓基本結構,符合語法規則,因此它作為主句,也是圖形。在b句中,“This is the factory”和“my father worked”都是完整獨立的句子,但是中間由表示地點的關系副詞“where”連接,且where 不可省略,因此,b句的后半部分是缺少地點狀語的背景,前半部分是圖形。
另外,還有先行詞單獨做主語后跟定語從句的句子,如例3所示:
例3:a.My sister who lives in London is a doctor,
b.The reason why he ran is to keep healthy.
以上的例子中,主語與后面的謂語(系表結構)相分離,中間夾雜著一個從句。因為a、b句中主要突顯的或者說想要表達的是“my sister is a doctor”, “the reason is to keep healthy”, 因此,這兩句分別是a、b句的圖形,而中間部分的從句為補充說明的背景信息。
(二)名詞性從句
名詞性從句又可以細分為主語從句、賓語從句、表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下面筆者通過舉例的方式一一分析這四個名詞性從句的圖形背景。
例4:That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is known to all.
例5:They want to know what they can do to help us.
例6:The problem is whether we should ask them for help.
例7:The fact that you failed is simply unbelievable.
例4是由that引導的主語從句,主語“The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是整個句子中最突顯的部分,因此它被視為圖形,余下部分則為背景;例5是由what引導的賓語從句,“what they can do to help us” 作為整個句子的賓語,是句子想要突顯的部分,因此,后面的從句充當圖形的作用;例6與例5相似,雖是由whether引導的表語從句,但句子想要突顯的正是“whether”we should ask them for help”,因此后面的表語從句為圖形;例7是由that引導的同位語從句,真正的主句想表達的是“The fact is simply unbelievable”,突顯性較高,,因此其為圖形,中間的從句為背景,補充說明“fact”的信息。
(三)狀語從句
狀語從句在復合句中起狀語的作用,修飾主句中的謂語動詞、形容詞、副詞或整個句子等。根據意義上的不同,狀語從句又可分為時間、地點、原因、條件、方式、讓步狀語從句等,本文主要分析時間和條件狀語從句。
1.時間狀語從句
引導時間狀語從句的引導詞主要有when,while,after,before,as等等, “after”通常用于一個位于主句的事件發生在一個位于從句的事件之后,“before”則正好相反,用于一個位于主句的事件發生在一個位于從句的事件之前。如例8、9、10所示:
例8 After grandfather was dead, grandma was in a deep sorrow.
例9 Before I went to the classroom, the light was already on.
例10 The light was already on before I went to the classroom.
例8中“grandma was in a deep sorrow”是在“grandfather was dead”這個固定的參照點下突顯出來的事件,因此前者是句子的圖形。由于該句中圖形的穩定性,如果把句子變換位置為“Grandma was in a deep sorrow after grandfather was dead”,其想突顯的部分仍然是“grandma was in a deep sorrow”,圖形背景依舊不變。然而在例9、10中,看似主句“The light was already on”是兩個句子想要突顯的部分,其實兩個句子強調的部分在語義上是不同的,因此作為圖形的事件也在改變。因此,圖形背景理論作用在不同的句子結構中是不同的,有些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去解釋。
2.條件狀語從句
一個條件句蘊含著說話者想表達的兩種狀態:一種是描述事實的句子,一種是說話者假設是事實的句子。真實的條件句處于一種自然的語態中,非真實的條件句處于一種虛擬語氣中。因此,在真實的條件句中,主句是最突顯的,而在非真實的條件句中,虛擬的從句是最突顯的部分。如例11、12所示:
例11:If you arrive home late,your mother will worry.
例12:If I were not here, I would be happy.
例11描述了一個事實,即他回家晚他媽媽會擔心他,當然主句他的媽媽將會擔心他是說話者想要強調突顯的部分,即為圖形。例12是一個虛擬語氣的句子,假設說話者現在很開心但事實并非如此,因此這里的虛擬從句是整個句子想要突顯的地方,即為圖形。
三、結語
圖形—背景理論作為凸顯觀的一個重要理論,對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意義重大。本文通過結合認知語言學家Talmy 對圖形背景理論的理解,進一步探討圖形背景理論的定義、特征及其在復合句中具體的應用,希望更多的讀者在了解圖形背景理論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更好的解讀英語句中的圖形與背景原則,這對于分析不同的句法句型有著廣泛的適用性和解釋力度。
【參考文獻】
[1] Talmy, L.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1.[M]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2000.
[2] Ungerer F. &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2011.
[3] 高娟, 李安華. Talmy圖形背景理論概述[J]. 文教資料, 2008(18):48-50.
[4] 匡芳濤,文旭. 圖形—背景的現實化[J].外國語,2003(4).
[5] 劉國輝.圖形-背景空間概念及其在語言中的隱喻性表征[J].外語研究,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