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先勝
(大竹縣蠶桑技術推廣站,四川 達州 635100)
【摘 要】蠶桑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二、三產業的迅猛發展,農村勞力大量向務工經商轉移,勞力緊缺嚴重制約大竹縣蠶桑產業的發展,大蠶省力化固定蠶臺育技術推廣與應用勢在必行。
【關鍵詞】大蠶;固定蠶臺育;推廣應用
一、前言
規范完善飼育技術,是提高大蠶省力化固定蠶臺育質量的關鍵。該技術的運用,達到“節約用工、提高效率,減少投資、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的目的,促進大竹縣現代蠶桑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大蠶省力化蠶臺育技術的應用價值
(一)降低成本,減少投資費用。傳統蠶箔育,張種需蠶箔40個,成本約1200元(蠶箔30元/個)。采用大蠶省力化蠶臺育需建蠶臺32-35㎡,成本約350元左右,其中需竹子350市斤、50余元,另繩子、搭建蠶臺用工、塑料編織布等約需300余元。相比傳統飼育技術,張種能夠節省成本約850元。
(二)用工省、效率高。大蠶省力化蠶臺育技術的工序較為簡單,給桑、消毒、除蠶沙等各環節的操作都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單個人即可以完成。傳統的蠶箔飼養方式,在各環節的操作中都需要耗費大量的勞動力,且5齡蠶一人只能飼養一張蠶,而大蠶省力化蠶臺育,一人能養蠶5-7張,功效提高約7倍。
(三)好飼養、效益高。蠶臺育層間高,空氣流通,不悶熱,大小蠶分開飼養,消毒徹底,蠶病感染的機會少,能有效控制蠶病的發生。蠶體建壯、創傷小、抗逆性強、發病少,張種提高單產5公斤,好繭率達到85%以上,解舒率提高8%,蠶農效益凸顯。
三、大蠶省力化蠶臺育操作技術
(一)蠶臺的制作
室內搭建蠶架,用2根木料長2.6-2.8m制作1.5m寬左右的木架,每隔1.5m樹一個木架,木架兩邊捆1根長竹竿,竹子上面放竹簾,竹簾長3m左右,寬1.5m左右,竹簾上四周捆壓1根竹子和鋪墊透氣的塑料編織布即成蠶臺,可搭建蠶臺4—5層。蠶臺長度應蠶室而定,蠶臺離墻40cm以上,人行操作道1m左右便于飼養操作,層間內空高50cm,底層離地40cm。飼養1張蠶須蠶臺面積32—35㎡,蠶室要求有對流窗,夏秋季可在竹林或樹林等陰涼處搭建棚架蠶臺。
(二)大蠶省力固定蠶臺飼育技術
1.適時移蠶上臺。4齡蠶餉食喂葉兩次后,連葉帶蠶移上蠶臺。嚴防過密,稀密以蠶不挨蠶為度,過密蠶會出現相互抓傷,易爆發蠶病,導致嚴重損失。大小蠶分開飼養,早批放下層,遲批放上層,早、晚批蠶同一層蠶臺混合飼養,不利于上蔟等技術處理。
2.給桑。5齡期用桑量占全齡85%,張種5齡期用桑量900市斤左右,每天給桑3-4次,把握好各次給桑時間及給桑量,夜間給桑量適當添加。桑葉的貯藏、運輸要防止變質、發熱,保持桑葉新鮮。不喂過嫩葉、發燒葉、病蟲葉、水葉等,做到良桑飽食。
3.防悶熱。大蠶期對高溫多濕抵抗力弱,由于食桑量大,蠶沙厚,濕度大,容易產生不良氣體,易誘發蠶病。因此,蠶房內要保持空氣流通,排出不良氣體,注意開門、窗飼養,若遇高溫悶熱,可開電扇進行通風換氣,防止悶熱。
4.消毒排濕。大蠶上臺前用藥物對蠶房、蠶臺進行徹底的消毒。4齡蠶上臺后不除沙,5齡蠶起蠶除沙一次(起除),蠶臺內蠶沙厚,切忌翻動蠶沙,防蒸熱發酵,每天早、晚在蠶臺各撒一次干燥材料鮮石灰粉或石灰焦糠(3:7)進行消毒排濕,以保持蠶座清潔干燥。若發生僵病,在早晚給 桑前用硫黃和柏椏熏煙一次,每立方米蠶室用硫黃3-5克,密閉熏煙15-20分鐘后開門窗換氣。
5.上蔟。見熟蠶5%給蠶添食蛻皮激素,2毫升蛻皮激素兌冷開水2千克,均勻噴灑在20千克桑葉上,給一層桑葉讓蠶吃盡,然后再給桑。觀察蠶生長情況,有大部分熟蠶時,給一層花桑,再在桑葉上鋪一層蠶網,然后將塑料折蔟放在蠶網上自動上蔟營繭。加強蔟中管理,在適當的時間進行翻蔟,保持空氣流通,防風直吹,防震動提高蠶繭質量。
6.蠶后消毒。養蠶結束后,集中處理蠶沙做堆肥,再用1%漂白粉液將蠶臺、蠶房及養蠶用具進行徹底消毒。塑料折蔟用1%漂白粉液侵泡,然后晾干,收好,以備下次使用。
四、結語
大蠶省力化蠶臺育技術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因此值得進行推廣和應用。在對該技術進行運用的同時,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創新,不斷完善飼育技術,使蠶農的飼育技術得到提高,實現蠶農增收、企業增效,推動蠶桑產業有序、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