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灑灑
(河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摘 要】當今社會,我們主張把科教興國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針。教育對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起著重要作用。而道德教育不僅可以提高一個人的個人品質,更能夠規(guī)范和約束自身行為,對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的穩(wěn)定有著重大影響。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文明禮儀之邦,歷朝歷代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文章以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為著力點,重點論述道德教育目的,方法、對人的影響及對當代社會的研究意義。
【關鍵詞】董仲舒;教育;道德教化;影響
董仲舒不僅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更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他生活在漢武帝統治下的封建社會時期,自漢代建立以來,統治者僅重視恢復和發(fā)展經濟,而忽視了對百姓的教育。這嚴重影響到當時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面對嚴峻的形勢,董仲舒一針見血地提出文教政策。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產生的理論依據
第一,天人感應思想。董仲舒把天看作世間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包括人類的產生也來自于天,這就要求人們要受命于天,并受命于神權的代表,即皇帝的意志。這是為了使百姓因敬畏上天而接受君王的統治。通過不斷灌輸民眾君權神授的思想,來達到統治階級維護和鞏固自身政權的目的。
第二,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張王權論。他認為,帝王以擁有的絕對權力,足以征服天下,而四海臣民都要受帝王支配,進而使得天下統一,思想保持一致,實現社會太平。因此,他認為教育權應該由最高統治地位的君王來掌握,以完成對百姓的思想控制,維護社會秩序。
(二)教育目的
生活在封建專制統治時期的董仲舒把教育看做是一種政治統治工具。不難看出其教育目的是通過對民眾實行“德教”,來穩(wěn)定和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董仲舒所提出的教育,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意志,適應了漢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意圖,因而得到漢武帝的重用,并采納了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教育觀點。
(三)教育政策
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這本書中,曾提出關于文教的三大政策:第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作為漢代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自他提出這一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在中華歷史中長達兩千年之久,對我國的文化教育和各民族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二,開創(chuàng)太學,改革選士制度。施行教化,離不開一定的教育機構,即學校。民眾不犯法作亂,那么社會風氣習俗自然就會良好,這是董仲舒設立學校的根本住張。而改革選舉制度,其目的是在為國家招攬人才。第三,興教化,正萬民。這部分主要是董仲舒教育思想關于道德教化的內容。它貫穿于董氏教育的始終,是重中之重。“三綱五常”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他認為,通過深刻而廣泛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堅定人民的封建倫理道德,并使這種道德來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四)教育方法
董仲舒認為“性三品”,應施以教化,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第一,身教示范法。這種方法要求施教者以身作則,通過身教來實現自身對教育的要求;第二,價值激勵法。在他看來,人只有領悟到人貴于物的道理,才能懂得仁義禮節(jié),修身為君子。所以要求受教育者要不斷進行自我暗示和激勵,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第三,他講究循序漸進。針對不同教育對象,進行適度適量的教育。第四,重視環(huán)境和學校教育。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作為專門的教學地點,為受教者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第五,禮樂教化法。禮樂教化是實現國家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并且禮樂可以陶冶民眾的道德情操。
二、道德教化是其教育思想的重中之重
(一)道德教化的目的
道德教化能夠“化民成性”,“化民成俗”,是養(yǎng)成良好社會風氣和培養(yǎng)人們優(yōu)良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董仲舒主張先秦儒家奉行的德化政治,希望通過統治者的君權,把封建社會遵循的道德原則灌輸給百姓,這樣就會有諸多“順民”會接受封建統治者的壓制,以此鞏固和發(fā)展?jié)h王朝的政權。
(二)道德教化的內容
首先,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董仲舒把道德教化的內容定為“三綱五常”。三綱即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無常即為“仁、義、禮、智、信”。他認為三綱要求人們效忠君主,對父應孝,對夫要順,而五常是處理人際交往的道德準則,同時也是一個人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和優(yōu)良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因素。
其次,為了取得良好的道德教化成果,他把道德教化的教材定為“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這說明董仲舒不僅注重書本對人的道德教化作用,并且認識到了道德品質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以及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系。
(三)道德教化的作用
第一,董仲舒認為,道德教化可以培養(yǎng)自身的仁性,壓制內心存在的貪性。道德教化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人的道德品質,形成被統治階級和整個社會贊同的道德風尚,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對立階級的道德意識對社會成員造成的影響,防止不符合統治階級道德準則行為的出現。第二,董仲舒認為,道德教化還可以抵御奸邪思想的侵入。統治階級只要重視人心的道德教化,就可以把一切異端思想和違法亂紀扼殺在搖籃里,從而有利于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整改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董仲舒主張道德教化,把德治思想作為上層建筑的主流思想,認為通過德化教育百姓,就會使多數人成為順民,維護和穩(wěn)定國家的發(fā)展,這夸大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又是不可取的。
三、董氏教育思想對當代社會的研究意義
(一)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影響
首先,董仲舒提出的“德教”政治主張,是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大進步,一方面迎合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反應了民眾的強烈呼聲與要求。當今社會,我們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人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學習董仲舒的道德教化的思想,對于提高自身修養(yǎng),約束自身行為具有重大作用。其次,對維護當今社會的長治久安具有借鑒意義。通過對秦王朝滅亡歷史的總結和反思,向統治者說明自己的觀點:民眾是可以通過道德教化來感染的,而且會順應統治者的統治。我國已然進入法治社會,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人人不僅要知法,還要護法,在法治社會的背后,不能忽視道德的作用,要注重法治與德治雙管齊下的作用,實現人人期望的長治久安的穩(wěn)定社會。
(二)董氏教育思想對當今社會的教育產生的影響
第一,董仲舒注重的人才教育觀和我們現在提唱的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人的文化知識,更要注重人的德智體美的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可造之材。
第二,董仲舒提倡的義利觀教育思想,對于當下我們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矛盾沖突時,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以大局為重,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第三,當今社會越來越注重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本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對于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和“六藝”我們也要客觀地去看待并加以學習,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提高全民族的整體道德修養(yǎng)。尤其是董仲舒禮樂教化思想更是值得我們學習。互聯網的高度發(fā)展,利用新媒體和多種多樣的娛樂節(jié)目來對人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變得切實可行。
董仲舒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現實進行分析,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其教育思想不僅鞏固了漢王朝的統治,而且使儒家思想在秦的“焚書坑儒”之后又得以發(fā)揚光大,并逐漸形成正統思想,這對當下社會研究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除此之外,他所推崇的一些優(yōu)秀道德準則和教育方法,在今天仍然有著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
[2]朱貽庭.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3]周桂鈿.春秋繁露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4]高文金,韓冰.2014年第6期 遼寧師專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