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方園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6-000-01
摘 要 黨的十八大對人口計生工作提出了“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重大戰略決策,這是黨中央立足我國人口國情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為新時期人口計生工作的創新發展、科學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計生工作者必須自覺以決策要求為指導,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理念,做到經常性服務管理落實到位,基礎性工作扎實開展,進一步增強“群眾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強化“計生隊伍建設、宣傳創新體系建設、計生利益導向建設”。
關鍵詞 三種意識 三項建設 創新發展
當前,人口計生工作已進入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人口計生狀況依然不容樂觀,仍然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要主動適應和做好新形勢下的計生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把人口計生工作放在與經濟社會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計生工作者應以科學態度審視新形勢下的人口計生工作,積極應對計生工作新任務、新要求,不斷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創新,通過增強“三種意識”,強化“三項建設”,推動計生工作創新發展。
一、增強“三種意識”,加強人文關懷與疏導
人口計生工作的每一項服務都與群眾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直接相關,計生工作者必須增強“群眾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圍繞職工群眾需求,開展主動服務、跟蹤服務、創新服務、溫馨服務,通過創新工作手段,吸引群眾參與服務,通過服務,強化管理,融計生管理于服務之中。
(一)增強群眾意識
樹立以人為本理念。計生工作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工作,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必須進一步增強人本意識,切實把群眾的需求、利益放在首位,切實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的人性化服務。
(二)增強服務意識
計生工作以人為本,重在服務,計生服務更要體現人性關懷。應深刻理解服務管理的內涵,增強服務意識,以優質服務促進人口計生工作,大力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服務提質提效。要創新服務項目,做到服務優質、管理優秀;創新服務措施,推進服務鏈條延伸,簡化服務流程,優化服務程序,縮短服務時限;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增進家庭幸福為目標,開展好幸福家庭創建活動,切實提高群眾健康水平,促進家庭幸福。
(三)增強創新意識
計生工作必須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進一步轉變工作思路,改進方式方法,以理念創新深化改革,以服務創新強化管理,以實踐創新破解難題,以制度創新推動發展。
二、強化“三項建設”
強化“三項建設”,即強化“計生隊伍建設、宣傳創新體系建設、計生利益導向建設”,是新時期抓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強有力的工具。以工作創新為抓手,樹立正確的理念,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內功,加快計生工作的服務轉型和創新發展。
(一)強化計生隊伍建設
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網絡,加強對基層計生工作者的教育培訓,開展崗位練兵活動,提高計生隊伍綜合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通過開展基層單位網員計生知識培訓活動、舉辦計劃生育法律法規培訓班等,將計生法律法規、計生獎勵政策、獨生子女及家庭的優惠政策、日常計生工作業務知識等進行全面詳細的培訓,要熟練掌握計生方面業務知識,進一步提高法律水平和政策水平,增強業務技能,積極推動人口與計生工作再上新臺階。在加強知識業務培訓的同時,完善考核辦法,科學設定考核指標,有效的責任獎懲機制是計生工作的催化劑,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
(二)強化宣傳創新體系建設
創新宣傳教育形式。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讓人口計生宣傳教育在貼近實際、貼近職工群眾的基礎上,由以往“說教式”的宣傳人口計生基礎知識轉變為“群眾參與式”的宣傳教育,由以往“課堂式”宣傳教育轉變為“戶外式”多形式、多形象化的宣傳教育,不斷根據群眾的需求轉變宣傳中心,突出做強一個“活”字。樹立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將幸福家庭創建與任務形勢相結合,極大地調動廣大群眾參與計生工作的積極性,使廣大育齡群眾切實享受到優質高效的計生服務,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娘家人”。
(三)強化計生利益導向建設
持續做好計生服務和計生困難戶的幫扶工作。在加大計生工作力度的同時,為計生困難家庭、失獨家庭傾注更多的關懷,關心他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加大對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意外傷殘、死亡家庭的幫扶力度。
人口與計劃生育基礎工作逐步加強,利益導向機制不斷完善,基層隊伍素質明顯轉變,群眾滿意率逐步上升,為新形勢下的人口計生工作作了一個好的鋪墊。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在人口計生工作上形成齊抓共管、同想同管同做的“大合唱”,才能徹底改變目前基層人口計生工作不盡如人意的狀況,并使人口計生工作的種種壓力變成大家的共同責任。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完善相關部門責任考評辦法,推動部門履行齊抓共管、協調配合職責,共同做好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工作,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