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彤++朱成實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物質生活獲得了極大滿足以外,對美的渴望不斷增大,美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主觀看法,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在環藝設計中,要想抓住受眾眼球,就必須體現設計的美感,但需建立在對美學與環藝設計的深刻理解上。本文將對環藝設計中美學特征體現具體分析,以為環藝設計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環藝設計;美學特征;美感
近年來,出現一種新型的藝術設計形式,即,環藝設計。環藝設計在很多領域應用頗廣,涵蓋了人文、地理、社科等各個領域,且與人們的生活保持密切聯系,其在推進社會進步、引導藝術設計走向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環藝設計實際上包含了兩種形態,綜合了外界環境與人的審美,將美學體征應用在環藝設計中,不僅可以提升設計藝術魅力,同時可以滿足人們對美的渴求,有著雙重意義。
一、環境藝術概述
藝術設計與環境設計是環藝設計包含的兩個部分,主體部分是環境設計,突出環境的價值,設計對象本身與周圍的事物均是包含的內容,分為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是與人們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環藝設計中的環境設計主要指人工創造的環境,同時也是核心職能。
而藝術設計則是一種襯托與輔助手段,就是指利用大眾的審美需求,依據設計人員的能力與文化內涵調整設計對象,進而統一環藝設計的個性與共性。
二、環境設計中美學特征體現
(一)環藝設計整體美的體現
整體環境意識是環藝設計的核心與靈魂,是指對整體環境關系的表達與感悟,在當今社會,城市不斷發展使一個城市的美感不斷減少,且城市美感并非某個區域所能決定的,而是透過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由內而外體現出的一種整體性的美學想象,由此,在對城市環境設計過程中,需要把握好城市不同區域的特點,比如公園的特點、廣場特點、建筑特點等,要整體上把握,單從某個要素入手容易出現偏執的設計之感。比如,環藝設計時,需考慮建筑與周圍環境協調關系,由眾多的單獨建筑可以組合成建筑群,這時候,建筑就是一個整體,美感也就自然產生。環藝設計的靈活是自然體關系的綜合表現,《釋名》中稱:“美者,和異類共成也”。單一的局部形態共同形成了城市環境,亞里士多德說過:“整體大于它的各部分總和”,對于一個單獨的藝術品也需要從整體上評價,體現一種整體環境的協調之感。
(二)人為性與自然美
對自然的改造是環藝設計的一個根本手段,可以表現出環藝設計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且環藝設計體現的美學特征中,對自然的尊重表現的最多,由此可以體現出一種自然親近的感覺,烘托出自然色彩,很多環藝設計中都充分運用了自然因素,且體現出了自然規律,與美學體征互為影響。相對于自然而言的是人為行,在設計環境中,不僅需要與自然規律契合,同時需要善于改造自然,這也是人為美學設計的一個必要手段,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將設計者的審美水平與人文素養體現出來,在環藝設計中有人為因素,就有人的思想與審美,顯示出人文特征。
(三)審美性與實用性
美學在環藝設計中不僅是供人們欣賞,滿足人視覺上對美的需求,不是一種觀看藝術,更多的是體現一種欣賞價值與設計實用性的結合,同時也是美學價值的直接體現。環藝設計審美目的不僅是滿足人類物質需求,更需要滿足的是精神需求,物質與精神需求的統一,才能更好的體現環藝設計人與自然統一的初衷。
(四)綠色生態美
生態美學視野下環境藝術設計能夠綜合體現出科學的生態觀與普遍性的倫理觀,是一種更加傾向于綠色的設計。與過去的僅在乎形式設計與風格設計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綠色生態設計更多的是體現在對自然的尊重與順應上,對如何更有效的保護自然環境、節約利用自然環境有重點的考慮。城市建設中,在環境理念下,生態美學觀念得到了認同,設計者需要對人工生態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協調把控,協調好兩者間關系,借助自然之景營造生態景觀;在廣場、博物館等人文景點可以將綠色景觀保留;也可以在城市周邊保留大面積的生態景觀,努力達到生態平衡。
三、結語
總之,環藝設計中審美體征體現在整體美、人文與自然美結合、綠色美等方面,把握好這些審美體征可更好的推進環藝設計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冉臨春.探討環藝設計中的美學特征的體現[J].科技風,2016(12):171.
[2]耿美云,劉丹.探究環藝設計中所蘊含的美學[J].芒種,2015(5):195-196.
[3]顧小玲.試論城市景觀植物設計的科學與藝術[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7(5):63-66.
[4]徐明.解讀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特征[J].城市建筑,2016(35):351,356.
作者簡介:
季曉彤(1995—),女,漢族,遼寧省大連市人,沈陽化工大學工業與藝術設計系2013級環境與藝術設計專業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為環境與藝術設計。
朱成實(1962—),男,漢族,遼寧省撫順市人,職務:沈陽化工大學工業與藝術設計系系主任;職稱:教授;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業與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