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家民++靳宏旭
摘 要:思政教育這一觀念自古有之,其中包含了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與歷史,發展到當今社會,傳統文化也在時刻影響著人們的觀念與行為。而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主要力量,在對其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我國的傳統文化背景,在現代思政教育工作中,有很多地方與傳統文化都不謀而合,因此,在其中科學合理的融入傳統文化是具有很大可行性的,也符合當代大學生教育理念。
關鍵詞: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
一、教育目標
現代思政教育主要是以共產主義為基礎的,教育重點也是人們的思想品德,著力培養人們的思政素質。從根本上看,思政教育的整體目標仍然是培養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以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而我國傳統文化從根本上講屬于倫理型文化,其中的很多觀念都是以倫理為基礎衍生出來的,因此,在傳統文化中,道德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修身”。
我國傳統文化在教育目標方面主要有三個,分別為“明明德”、“親民”以及“止于至善”,前者主要是教育人們保持一顆向善之心;中者指的是將向善之心發展到民眾當中去,運用這種情懷來關愛民眾;后者指的便是儒家所崇尚的一種最高的道德境界,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傳統文化著重對人道德上的教育。
二、教育方法
我國傳統文化在教育方法方面呈現出多樣化表現,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示范教育,這種教育方法是傳統儒家最主要的教育方法之一,《論語》中便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便是孔子提出的“以身作則”教育方式,教育者也需要在教育過程中對自身的言行有所規范,只有這樣,才能為被教育者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第二,因材施教,這種教育方法同樣是孔子提出的,《三字經》中有“性相近,習相遠”的描述,主要指的便是人類雖然存在很多普遍性與共同性特點,但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環境因素、教育因素等不同,人的個性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人的不同特點,運用有針對性的方法進行教育。
第三,注重修身,這種方式重點強調自我約束與自我修行,《禮記·大學》中便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傳統文化中倡導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先“修身”,“修身”的具體內容包括自省、克己、慎獨以及學思結合。
第四,陶冶教育,這種教育方法主要強調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太子少傅箴》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在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中,環境對人道德與素質的培養是非常關鍵的。
在現代大學思政教育中,主要運用的方法也與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方法異曲同工,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理論灌輸,這種教育方法相對傳統,主要是通過教育工作者的傳授,將馬克思理論有計劃的向被教育者的思想觀念中灌輸,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的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
第二,實踐鍛煉,這種教育方法是教育工作者運用社會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科學合理的組織與引導下,改善自己原本的主觀世界,使自身的思想與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形成健康積極的思想與意識。
第三,自我教育,這種教育方法指的是學生依照思政教育中所制定的要求與目的,運用自主學習、自我反思等自我教育方式,實現實際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得到知識的自我內化,從而達到提升自身思想與道德的目的。
第四,榜樣示范,這種教學方法與傳統文化中的示范教育類似,主要是運用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示范與指導,也能夠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意識,其中,也包含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思想與行為方面的正確引導。
三、教育內容
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目的是教會人們如何做人,在教育過程中,并不局限于單純的知識,而是更加重視對人德行與智慧的教育,培養人們對民族與國家的歷史使命感和道德責任感,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傳統教育是將社會責任與個人素質融合起來的,在教育內容方面,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進取精神,樹立人們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與自強不息的生活態度。
第二,愛國情懷,民族的昌盛是一個國家得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每一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傳統文化的教育觀念始終在引導人們以富強國家為己任,將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放在前面。
第三,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服從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進而引發出人與人之間也需要和諧相處。
第四,堅守氣節,傳統文化中認為,道德品質遠比物質利益更加重要,這也是對人們高尚人格進行培養的主要基礎。
由此可以見,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法等三個方面來看,兩者之間都有很多共通之處,具有很大積極意義。
四、傳統文化融入的消極方面
雖然,根據上述分析,在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可行性較大,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吸納也應該具有選擇性,在融入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消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傳統觀念形態常常表現在一些特定社會心理上,無論是行為方式,還是思維觀念,在傳統文化長期的影響下,都容易形成一種定式,一些腐朽的思想觀念也會為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比如說,傳統文化中“重德治,輕法治”的觀念,就會對樹立大學生法制觀念產生消極影響。另外,上文提到過,我國傳統文化屬于“倫理型”文化,道德倫理高于人權,在傳統文化中,沒有所謂的權利觀念,只重“人倫”而不重“人權”;只強調“義務”而不強調“權利”,這種觀念也不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權利意識。
五、結論
綜上所述,在現代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是具有很大積極意義的,雖然其中不乏一些消極影響,但從總體上看還是利大于弊的,因此,我國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針對性的挑選傳統文化中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內容,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并以此為基礎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文化自豪感。
參考文獻:
[1]林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基于韓劇熱潮的啟示[J].景德鎮學院學報,2015,04:107-112.
[2]李立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與平臺搭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02:54-56.
[3]胡培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認識——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思考[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