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新
摘 要:漢字的形體結構之美有以下幾點:漢字的對稱美;漢字的平衡美;漢字的完整美;漢字的對立美;漢字的差異美;漢字的流動美。
關鍵詞:漢字;形體;結構美
漢字在產生時就與繪畫有密切的聯系,兩者都采用了相同的表現形式,所以漢字和圖畫一樣都具有形象性和美感性。從形體結構看,漢字有獨體、合體;有左右、上下結構;或左中右、上中下結構。這些漢字大小勻稱,棱角分明,筆畫多不見密,筆畫少不見空,豎直不嫌高瘦,橫擺不覺雜亂,排列成文,美觀整齊。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美,就其表現形式來看,可分為靜態形式美和動態形式美。漢字的靜態形式美主要表現為漢字整體的對稱、平衡和完整;漢字的動態形式美主要表現為漢字組合的對立、差異和流動。從漢字的形體結構來看,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的安排、組合明顯地體現了形式上的美學要求,即其形體結構從整體上看,具有對稱、平衡和完整的特點;而從局部看,又是對立、差異和流動的。
具體來講,漢字的形體結構之美有以下幾點。
一、漢字的對稱美
對稱是自然界極具普遍性的一種存在方式,象比翼高飛的燕子,翩翩飛舞的蝴蝶,捉隊戲水的鴛鴦,相親相愛的夫妻。從心理學上來說,對稱就是給一個形狀注入和諧勻稱的內在因素。對稱的漢字,結構中有一個明顯的中心軸,不同的筆畫從兩側向外延伸,力量均等,此類字穩定性極強,整體上給人一種和諧勻稱的美,而在局部又透出延展式的動態美。如:本、木、中、審等。其實從中國古典的房屋建筑中也可以看出這種對稱的美,而中國的古典詩文,也都有對仗格律的要求。魏晉南北朝時盛行的驕儷文,就是講求對偶、排比的美文。由此可以看出對稱觀念在中國人審美意識中的重要地位。
二、漢字的平衡美
在藝術理論中,平衡是一種心理感覺和體會,平衡的構圖并不一定是對稱的構圖。嚴格的對稱在漢字形體中雖具有較早傳統,但在漢字形體演變中,還努力把不對稱的形體趨向平衡。如“虎”、“象”,先是橫臥的象形字,后來在演變中漸漸豎寫。漢字基本筆畫的組合,偏旁部首的搭配要求均勻、平衡,力求漢字的組成部分錯落有致、疏密相間,使整個字看起來勻稱、合理。任何一個漢字都照顧了結構上的均衡要求。例如:“豹”字,左邊部分的筆畫顯然多于右邊的“勺”部,但“勺”部的一點恰到好處地填補了右邊部分的空缺,使整個字看起來均勻、平衡、不失重心。
三、漢字的完整美
美在整一,只有形象完整才能給人以美感。漢字的方正形體為漢字的藝術化提供了表現的畫面。由于漢字的方塊形體同拼音文字的線型結構存在明顯的差別,導致它在結構安排上有區別于后者的特殊要求。拼音文字由于其結構上呈線形,使得任何一個詞多一個或少一個字母都不會給人缺臂少腿的感覺,漢字則不同,不管字的哪一個部位上少一筆或一個部首都會給人造成殘缺不全的印象,而且會使整個字失去重心,甚至產生搖搖欲墜的視覺感受。漢字只有在結構上顯得完整,才具備產生視覺美感的條件。
四、漢字的對立美
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都存在對立因素。相互之間在外觀形式上是矛盾的。如漢字的基本筆畫“、”“一”就充分顯示了它們之間的對立關系。偏旁部首在漢字結構中的對立關系也屢見不鮮。如“素”的上半部分給人的感覺是整齊、莊重,下半部分給人的印象是多變、輕快,這說明“素”在上下兩部分的視覺形象上是對立的。再如“美”字,從整體上看字體左右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勻稱的靜態美,而“美”字下部的兩撇,則向兩邊延伸,給人一種動態的延展之美,這也是對立關系的一種體現。
五、漢字的流動美
首先,漢字在形體結構上的對立、差異特性為漢字的流動創造了條件,只有存在對立、差異因素的事物才可能富有變化,產生動感。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都具有流動的美,而漢字的形體在筆畫與偏旁部首的組合中更是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面貌,產生生機勃勃,流轉飛揚的美。
總之,漢字形體結構表現出來的美學性特征,顯示了漢字構形上先民的一種平衡與參差的和諧統一意識。如果只強調對稱、平衡的中和之美,勢必抹殺漢字結構的鮮明特色;如果單純堅持個性,擴大差異,結構不受美學原則的制約,那么就談不上漢字的形體美了。漢字的形體結構正是在這種靜態美與動態美的對立統一中顯示出其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