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能++鄭彬
摘 要:“將無同”是西晉時期的一個典故,一般認為發生在阮瞻于王戎之間,時間在元康七年(297)九月至永康元年(300)四月或是在太安元年(302)五月至永興二年(305)六月之間,而“將無同”一語的本意應解作:追溯至老莊意旨的盡頭,是在最初的“無”上,兩者是相同的,是“無”這一本體不同的外現而已。這個典故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正始玄學時期“貴無”思想的主旨與要義。
關鍵詞:“將無同”;三語掾;貴無;正始玄學
一、“將無同”考析
(一)“將無同”出處
“將無同”一語雖短小,但一直以來人們對于其含義頗有疑問?!皩o同”一語對于研究漢唐之間玄學的演變乃至于陳留阮氏、瑯琊王氏兩大家族歷史非常重要。陳寅恪先生的《金明館叢稿初編》和周一良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均提及此語。但此語的出處和含義卻始終存在爭議。
“將無同”的典故,在《世說新語》《通志》《晉書》《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如《九家舊晉書輯本·晉諸公別傳》:“陳留阮千里有令聞。當年太尉王君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阮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而辟之為掾。世號曰‘三語掾。”
《世說新語·文學》第十八條:“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晉書·阮瞻傳》:“(阮瞻)見司徒王戎,戎問曰:圣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時人謂之‘三語掾。太尉王衍亦雅重之?!薄短接[》二百零九《太尉掾門》引《衛玠別傳》:“玠字叔寶,陳留阮千里有令聞。當年太尉王君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阮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而辟之為掾,世號曰‘三語掾”?!顿Y治通鑒·晉紀四》:“阮咸之子瞻嘗見戎,戎問曰:‘圣人貴名教,老、莊明白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戎咨嗟良久,遂辟之。時人謂之‘三語掾?!苯Y合記載可以看出,一種記載認為此事發生在阮瞻與太尉王君之間,一種認為此事發生在阮瞻與司徒王戎之間,一種認為是阮修答太尉王衍時所說。通過《晉書》對比阮瞻與阮修的平生事跡,阮修于永嘉四年到永嘉五年(310—311)去世,而王衍任太尉是在永嘉三年(309),其被殺于永嘉五年(311)四月,鑒于當時混亂的局勢,太尉王衍不太可能在此時興致勃勃的進行學術討論。所以這件事發生在阮修與王衍之間的可能性很小。據《“將無同”考》中的論證,太尉王君其實就是王衍,而此事發生在王衍與阮修身上的可能性又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們可以大體粗略的推斷出“將無同”的典故應該是發生在阮瞻與王戎之間,根據《晉書》中傳記人物生平時間的推斷,此事發生的時間是在元康七年(297)九月至永康元年(300)四月或是在太安元年(302)五月至永興二年(305)六月之間。
(二)“將無同”的含義
關于“將無同”一語作何解,歷史上一直沒有定論。如清初的黃生在《義府》一書中認為“將無”是“然而未遽然之辭”。呂叔湘先生在《語文雜記》認為“將無”是魏、晉時人常用的一個熟語,是表示推測而意思偏于肯定的詞語,“將無同”的意思就是“恐怕沒有什么兩樣吧?!敝髁饔^點基本上認為,阮瞻是在表達老莊與“圣教”同,只是在表達的語氣上比較委婉。但根據魏晉崇尚“簡要”的清談風尚來推斷,阮瞻只需要說“同”就可以了,此為“一言可辟”。但“同”一字過于膚淺和簡單,有濫竽充數之嫌,不像是“默識其要,遇理而辯,辭不足而旨有余”的阮瞻的水平。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中將“將無同”斷句為“將‘無同”,把“無”看成名詞,是指稱天地萬物本體的“無”?!皩o同”的含義自然也就是“追溯至老莊意旨的盡頭,是在最初的‘無上,兩者是相同的,是‘無這一本體不同的外現而已”。結合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想,這一說法才是最切合“將無同”本意的說法。
二、從“將無同”看正始玄學的貴無論
湯用彤先生認為,玄學的兩大特征為“有無”和“體用”。以何晏、王弼、夏侯玄為代表的正始玄學對于玄學中的重要命題如才性之辯、言意之辨、形神之辯、有無之辯均曾有過闡述。有無之辨即當時討論的命題之一,以無為根本,源于老子,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載“天下萬物生育有,有生于無?!秉S克劍《老子道論價值趣向辨略》中指出“有”與“無”是道的兩種性向,道因“有”而成就宇宙萬有,因“無”的性向而穿透宇宙萬有,不落實相。有無相生,為萬物之根本。王弼注老子此語也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于無也。”而返歸于“無”的要旨在于取法“自然”,即“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跡也”,“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彼?,在方而為方之道,在圓而為圓之道,先驗的“道”,并不是脫離經驗世界而單獨存在,道之為道在,在于各種有形、有象、有限、有欠的經驗事物向著無形、無象、無限、無欠的形上之理想自然進行自我超越?!皩o同”以追溯至老莊意旨的盡頭,是在最初的“無”上,兩者是相同的,是“無”這一本體不同的外現而已,“無”之境界的獲得更在于人自身的自覺作為,即順自然而行、依道而行。人因對道的體證而指引自我進向“同乎道”、“冥乎神”的境界,道亦因人的作為而成為“導”人之“道”,正是王弼通達“天人之際”的要義所在?!皩o同”一語擊中了玄學言道、言無、言自然的由宇宙人生之終極根據導人以無所造作、自然樸素的人生品格的要旨,“則天成化,道同自然”亦是正始玄學乃至整個魏晉玄學的最終旨趣所在。所以才會博得王戎的“咨嗟良久”,遂成就阮瞻“三語掾”的千古佳話。
參考文獻:
[1]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黃生.字詁義府合按[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呂叔湘.呂叔湘全集:第六卷[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5]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王弼,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黃克劍.老子道論價值趣向辨略[J].哲學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