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理論界,關于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的定位具有特殊的意義。作為“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于發展的學說”,唯物辯證法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具有重大意義。在理論上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和思想特質,在現實上涉及馬克思主義體系對當代發展所起的動力作用,更重要的是,從實踐上出發決定了我們觀察中國和世界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唯物論;世界觀;辯證法精神
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當代生活環境和生存觀念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生存論哲學在西方哲學中影響也越來越大。作為時代的產物,也影響著我國理論界,逐漸成為學術熱點,我國也出現了類似的顛覆物質本體論,否定辯證唯物主義的傾向。在黑格爾哲學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物質觀體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一大關鍵。毛澤東曾指出:“直到無產階級運動的偉大的活動家馬克思和恩格斯綜合了人類認識史的積極的成果,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的部分,創造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這個偉大的理論,才在人類認識史上起了一個空前的大革命。”
辯證唯物論的確立,奠立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思想基礎,“社會主義現在已經不再被看作某個天才頭腦的偶然發現,而被看作兩個歷史地產生的階級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斗爭的必然產物。它的任務不再是構想出一個盡可能完善的社會體系,而是研究必然產生這兩個階級及其相互斗爭的那種歷史的經濟的過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經濟狀況中找出解決沖突的手段。”
作為揭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的奠基性理論的剩余價值學說,也是辯證唯物論的實際運用,正如列寧指出的:“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但它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這一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變革,產生了一種嶄新的辯證唯物主義,即列寧所稱的“完備的哲學唯物主義”。它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這一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底,同時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克服了以往哲學無視人的真實生活和歷史的弊端,使哲學實現了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的歷史性飛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作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在組成部分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從人、人的實踐活動及其物質生產條件這一確定前提出發,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為視角,透徹地闡發了貫穿人類始終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矛盾關系及其歷史趨勢,合理地解決了自由和必然、理想和現實、有限和無限、個體和社會、理論和實踐等一系列矛盾,這些矛盾仍然影響著當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人們在今天怎樣不斷重新評價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意義,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始終是這一變革的實質。徹底的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是們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世界觀根據。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物質不是作為一切事物的基礎,不是作為物質性質的支撐者,而是對人們意識所反映的一切現象、事物、過程,對整個物質世界的多樣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學概括。不管物質的形態、屬性、結構多么復雜和多變,他們都永遠保持客觀實在這一共同的根本屬性。正是于此,這為人們樹立了正確認識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世界觀,為人們改造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方法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是客觀世界運動所固有的,也是人的活動內在具有的。它不是樸素的辯證法,是對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否定后的自覺的辯證法,是繼概念辯證法之后的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的學說。它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些人只看到事物的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例如一些商品拜物教只看到了金錢物質帶來的優越感,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金錢更是萬惡之源,導致物質的異化,致使社會風氣的腐敗,阻礙了社會發展,擾亂社會和諧。我們要堅持全面的、發展的、矛盾的觀點看問題,拋棄那些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思維方式,從社會現實出發,實事求是,認識事物發展規律,正視并努力解決現實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為最終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基本精神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作為科學的世界觀,首先意味著它承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是本體論,是關于世界存在不存在、如何存在的根本觀點。在本體論意義上,辯證法的根本特征是:內在生成或自己運動原則;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原則;過程性存在和革命轉化的原則。換言之,在辯證法看來,存在是生成,生成是過程,過程是自我運動,自我運動是矛盾轉化和普遍聯系。這是一個否定一切靜止的、孤立的、絕對的存在的存在宇宙觀,并奠定了其認識論、歷史觀和價值觀的前提。“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于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圣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這個過程在思維著的頭腦中的反映。它的革命性質是絕對的——這就是辯證哲學所承認的唯一絕對的東西。”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徹底的批判精神,是建立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進步意識、憂患意識、求真意識和反省意識等的總和。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這種徹底的批判精神集體現中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從變化發展中把握事物,“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么都不存在。”這就為我們按照世界的本來面貌改造世界奠定了世界觀根據。第二,“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這種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的創新意識,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人們的一大難題,即面向諸多可能性的未來,如何使理論的前瞻性避免主觀性。第三,“這種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結論,臨到觸犯當權者時也不退縮。”這里既包含著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識,又包含著不畏權貴的斗爭精神,體現了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第四,“對當代的斗爭和愿望作出當代的自我闡明。”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固有的責任意識和歸屬意識,是其作為工人階級世界觀的自覺追求。
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所具有的這種徹底的實踐精神、批判精神、人文精神,辯證法在當代社會需要人們重新認識和重新運用,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應該保衛辯證法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辯證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基本精神,避免在思想和行為上的偏頗,將辯證法的基本原則落到實處,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實現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目標。
三、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現實意義
關于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的定位問題,在今天具有特殊的意義。從理論上看,它關涉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實質和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和思想特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等三大主題。從實踐上看,它關系到我們觀察中國和世界的根本立場和方法,例如,當代的世界歷史是否已經“終結”?歷史有沒有方向、有沒有坐標、有沒有規律?如何確定當代中國的歷史方位?等;它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理論指導,例如,如何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什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表現,還是精神自由和文化繁榮的障礙?等;它還關系到當代中國精神生活和文化發展的定向,例如,文化有無先進、落后之分,價值觀念有無對錯、是非之辨?人性、個性、人權和人的自由是歷史之謎的解答還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如何確立人類解放和社會進步的信念以及共產主義信仰?等。一句話,沒有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整座理論大廈將失去根基,我們將陷入全面的思想混亂。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內在的包含著穩定性與發展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包括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發展,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無產階級執政黨應該代表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和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任何停滯、保守和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態度都違背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的和實踐的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成為發展趨勢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堅持辯證法,就是要堅持改革開放,以博大寬廣的胸懷面對一切,并且批判的繼承吸收優秀的一切經濟文化成果。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但并不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針對在當今社會出現的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以及它所面對的自己的時代,與時俱進,解決新的問題,總結新經驗,得出新結論,以新的原理不斷代替過時的舊原理。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303-30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739.
[3]列寧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1990:29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17.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416.
[6]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后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2.
作者簡介:
劉佼文(1993—),女,漢族,河南商丘市人,法學碩士,單位: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專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