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健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飛速增長,隨之帶來的停車難問題也日益凸顯,特別是在老舊小區更加嚴重。石景山區作為傳統重工業區,老舊小區多、產業工人多、老齡人口多,研究、解決這一問題,對于北京市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對于石景山區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和民生家園建設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一)石景山區基本情況
石景山區現有常住人口65萬,人口密度7700人/平方公里,機動車保有量15.17萬輛,停車設施供給總量為9.06萬個,車位缺口比例為40%,略好于全市水平(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561萬輛,停車設施供給總量290萬個,車位缺口比例為49%)。收費停車場216個,停車位54268個。全區有老舊小區66個,人口256904人,停車位18955個,機動車33476輛,車位缺口比例為43.38%,略高于全區平均水平,私裝地鎖2244個。停車難問題是全區性問題,既存在于老舊小區,也存在于新建小區。特別是老舊小區,由于車位配建比例較低、可利用資源相對不足、資金投入相對較少等因素,停車難問題在老舊小區暴露得更加明顯。研究、解決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不僅具有現實意義,而且有助于老舊小區或新建小區解決靜態交通問題積累更多經驗。
(二)調研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采取座談會、現場考察、發放問卷等形式展開。召開相關職能部門、部分收費停車企業、街道辦事處座談會11場。現場考察老舊小區40個。累計發放調查問卷506份,其中,向居民發放問卷470份,回收466份,回收率99.14%,有效率100%;向區屬機關事業單位發放問卷36份,回收21份,回收率58.33%,有效率100%。
(三)存在的問題
老舊小區停車難本質上是靜態交通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是小區居民,對居住的環境有要求,比如安全感、舒適度、綠化率等等。而有車族和無車族就是一對矛盾體,對于有車一族來說,有停車的需求,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問題。對于無車一族來說,他們對小區的秩序、安全感等要求比較高。這些不同的需求匯集在較為狹小的空間內,交叉、碰撞,會相應帶來一些次生問題。
1.嚴重影響小區環境。對于小區整體秩序而言,橫七豎八亂停的車輛是對秩序的破壞,局部性的有序停放不能改變全局性的無序停放。一些車輛停放在單元門出口處,影響居民出行;一些車輛停放在綠化帶,破壞植被;一些車輛停放在居民公共活動空間,侵占了公共活動空間,影響了居民的活動。由此引發矛盾積累,嚴重影響到社區的安全穩定和諧。
2.造成巨大安全隱患。由于亂停車,不但會降低道路通行能力,而且很容易導致消防通道被占,致使消防車、急救車等特種車輛無法通過,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這樣的案例我們在調查中多次發現,比如2015年除夕,蘋果園街道海三社區1號樓發生火情,由于唯一的主干道兩側停滿了機動車,導致3輛消防車無法通過,只能采取順接水管和手持滅火器的方式滅火,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增加了滅火難度、延誤了火情撲救時間。由于亂停車,機非混行、人車混行的情況在老舊小區大量存在,很容易導致老年人和兒童受到傷害。
3.極易引發鄰里矛盾。一方面,由于亂停車,機動車之間的剮蹭現象相對頻繁。另一方面,因為爭搶車位而產生的劃車等破壞行為時有發生。為了長期、固定使用一個停車位而產生的私裝地鎖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小區車位總供給、增大了停車難度、帶來更復雜的矛盾。這些矛盾看似很小,實質上會對社會風氣和公共道德產生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
二、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產生的原因
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供需處于長期失衡狀態、前端末端管理均不到位、規劃銜接和匹配度較差、管理機制尚未完全理順。這些原因也是當前存在的困難,這些原因或困難在新建小區也同樣存在,在老舊小區則體現得更加明顯、具有更多的特殊性。
(一)供需處于長期失衡狀態
一方面,政府對老舊小區的停車位等配套設施的需求估計不足,配建不到位,導致供給不夠;另一方面,北京市的機動車在上個世紀和本世紀前十年出現了幾次爆炸性的增長,導致需求瘋漲,致使供給和需求之間產生了嚴重的不平衡,處于長期失衡狀態,如果不妥善解決這一問題,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將會愈演愈烈。
在問及造成小區停車難現象的原因時(圖1),“小區內車輛太多”,選擇排名第一,該選項反映的是需求層面的問題;排名第二、第五的問題反映的均為供給層面的問題。將以上三個選項累加后可以看出,供需不平衡問題在受訪者心目中占到了近五成的比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前端末端管理不到位
在前端管理上,日常管理非常重要,但由于物業、居委會等基層管理組織難作為,致使問題更加突出。針對“造成居住的小區停車難現象的原因”這一問題,“小區內有私裝地鎖等占據停車位的現象”占13.3%;“部分司機亂停車”占14.57%;“小區停車管理不到位”占11.46%。在末端管理上,執法是管理的一個環節,毋庸諱言,在執法層面,由于諸多現實因素的影響,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銜接并不順暢、決策鏈條較長、執法成本較高,致使問題有所堆積并壓向基層,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三)規劃銜接和匹配度較差
2010年,住建部、公安部、國家發改委等三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城市停車設施規劃建設及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100萬城市人口及以上城市應在2010年底前編制完成城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2014年,北京市也出臺了《中心城社會公共停車場規劃》和《北京市駐車和停車場規劃》。由于規劃與落實有一個時間差,使得相關規劃一時半會看不到成效。對于石景山區來說,動靜態交通問題相對不太突出,為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制定專項規劃也就顯得不是特別緊迫。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石景山區停車專項規劃,相信石景山區靜態交通問題將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四)管理機制尚未理順
《北京市機動車停車管理辦法》規定:擅自在居住區公共區域內設置地樁、地鎖等障礙物的,由住房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據《物業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罰,但在實際執行時遇到了問題,一是適用范圍有限。部分小區并未簽訂物業服務合同,也未實施物業管理,也就無法進行處罰。二是個人的違法成本太低,復裝地鎖現象頻發。在日常工作層面,土地供應、規劃編制、政府定價、路面執法、停車管理、綜合治理等環節涉及不同部門,部門合力尚未充分顯現,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
三、加快解決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牢記黨的根本宗旨,走好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我們黨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愛戴的根本原因,對于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至關重要。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向居民調查小區停車情況時,有57.5%的居民受訪者認為所居住的小區停車非常困難,認為比較困難的占37.12%,認為非常困難與比較困難的合計占94.62%;認為不困難的占4.08%,選擇不清楚的占1.28%。100%的機關事業單位受訪者認為石景山區老舊小區存在停車難問題,100%的機關事業單位受訪者愿意為緩解石景山區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做出一定的努力。可以看出,無論是群眾還是機關事業單位,呼聲都非常強烈。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涉及多方(業主、物業、產權單位、管理部門等)利益,群眾利益無小事,處理不好有可能會引起矛盾。因此,處理好這些利益關系、避免引發矛盾,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現實需要,也是新形勢下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
(二) 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加強民生家園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重要講話中明確了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提出了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無論和諧還是宜居,首當其沖要解決好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否則容易導致“破壞小區環境、造成安全隱患、引發鄰里矛盾”。石景山區委提出要加強民生家園建設,全面聚焦人民群眾身邊的、房前屋后的民生問題。我們在走訪、座談中有一個突出的感受: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是身邊的問題、群眾最在乎的利益是直接相關的利益。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就是群眾身邊的、房前屋后的民生問題,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利益。
(三)解決問題的資源越來越少、成本越來越高
一方面,小區的可利用資源總量是有限的,各個部門、各項工作都會使用小區的可利用資源,而有些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如土地資源,建設立體停車庫需要土地資源,建設便民菜站、物業用房、保安用房、文化站等同樣需要土地資源,在這場無關對錯的博弈中,哪項工作取得先機就會獲得實質性進展。因此必須統籌考慮、抓緊解決。
另一方面,解決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需要土地成本、建設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執法成本等,越早解決成本越低。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樣,對于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也不能走先擁堵后治理的老路。全國各地都曾出現因成本考慮未實施拆遷而后成本高漲的案例,這些案例提醒我們解決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宜早不宜遲,從而降低治理成本。
四、工作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參考各方建議,結合石景山區實際,本著問題導向和抓主要矛盾的原則,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上,擬從增加供給、共享資源、加強管理等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加快停車設施建設、增加小區外車位供給。采用哪些措施可以有效緩解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如(圖2)所示,“引入社會資金,開發地下及地上空間,建設立體車庫等停車場地”和“部分道路允許車輛夜間臨時停放”占所有選項被選擇次數的19.9%。因此,建議按照需求管理、統籌兼顧、節約資源、綜合治理的原則,以配建停車為主體、路外公共停車為輔助、路內停車為補充,新建、改擴建一批停車設施,加快推進停車產業化。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充分利用學校操場等地下空間開辟地下停車場,增強土地的復合利用。選取有開放意愿的停車企業如沃爾瑪山姆會員店進行試點,建設一批立體化停車場。
第二,盤活存量資源、增加小區內車位供給。(圖2)顯示:“對現有停車位進行整合,盤活存量停車資源”和“將小區部分綠化區域及房前屋后改建成停車位”占所有選項被選擇次數的22.92%。因此,建議開展存量資源調查,在不違反法律法規、有關規定的前提下,利用邊角地、綠地、自行車棚、騰退的地下空間等存量資源,建設一批停車設施,特別是針對一些被私自圈占成菜地的邊角地、綠地,即便是無法改造成停車位也應該強力拆除。充分利用互聯網+智慧停車,規范小區內停車秩序、加快車位循環、提高使用效率。
第三,免費錯時共享停車。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鼓勵既有停車資源的開放共享,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管理的通知》鼓勵并引導政府機關、公共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內部停車場對外開放。
大多數居民認為小區周邊的社會單位應該在夜間或節假日向居民開放內部停車場,有81.46%的居民受訪者認為小區周邊社會單位的內部停車場應該在夜間或節假日向居民開放,有80.95%的機關事業單位受訪者認為不適合在夜間或節假日向周邊老舊小區居民開放,不愿意開放的原因多集中在“出于安全考慮”“缺乏停車管理人員”“不愿意承擔車輛保管等法律責任上”。此外,針對“如果小區周邊的社會單位在夜間或節假日開放內部停車場,您愿意支付一定的費用嗎”這一問題,愿意支付費用的居民受訪者占49.89%,與不愿意支付費用的受訪者占比幾乎持平,而在愿意開放的機關事業單位受訪者中,有66.67%的受訪者愿意無償開放內部停車場。綜上,在社會單位內部停車場是否應當向居民開放這個問題上,可以說,居民和機關事業單位這兩個群體之間的態度涇渭分明,甚至相互對立。但是,群眾的需求應當是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出發點和立足點。因此,面對居民的強烈呼聲以及較好的實施條件,建議在愿意開放的機關事業單位中采取試點先行、典型引路的方法,鼓勵并引導石景山區政府機關、公共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內部停車場免費對外開放,盤活存量停車資源。
第四,引導成立停車企業聯合會、實施夜間階梯價格收費。調查顯示:全區收費停車位占全部停車位的59.9%,公建配建停車位占收費停車位的21.87%。參加座談的10家收費停車企業擁有停車位5030個,其中,愿意在夜間或節假日向周邊老舊小區居民開放的企業停車位數為3471個,占69.01%,支持度較高。此外,已經有部分企業在夜間實施階梯價格開放,其他愿意開放的企業均打算采取階梯價格開放,不愿意無償或原價開放。因此,建議成立停車企業聯合會,通過強化政府指導、加大扶持力度、加強行業自律、提高管理水平、整頓停車秩序,逐步引導停車企業實施夜間階梯價格收費。
第五,組織全區性統一行動拆除私裝地鎖。針對“您認為采用哪些措施可以有效緩解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這一問題,調查顯示:56.65%的受訪者認為要“統一拆除私裝地鎖等占據車位的物品”,排名第一。應當說,統一拆除私裝地鎖可以快速回應群眾呼聲、加快車位循環、增加車位供給、增強群眾安全感和舒適度,于法有據、于情有理、于民有益。因此,針對居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私裝地鎖等占據停車位問題,建議充分發揮石景山區城市管理體制和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優勢,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明確牽頭部門,出重拳、用實招,組織全區性統一拆除行動。
第六,倡導居民自治停車管理。居民廣泛參與是解決社區事務的重要依靠。石景山區各街道有1000萬元的民生家園建設資金,每個社區有50萬元的“黨建統領服務群眾經費”,資金不是問題。總之,政府有職責、有資金,群眾有需求、有意愿,如何把兩者很好地結合是當務之急。因此,建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通過居委會、自管會、業委會等各類平臺,在每個街道選取一個社區作為試點,通過搭建機構、情況調查、征求意見、民主協商、建章立制等程序,逐步倡導居民自治停車管理。
第七,提高物業管理水平、加強日常停車管理。針對“您認為采用哪些措施可以有效緩解老舊小區停車難”這一問題,調查顯示:與物業直接或間接相關的選項占所有選項被選擇次數的72.79%,比例相當高,可以說,作為末端的老舊小區停車管理者,物業是否盡職盡責至關重要。因此,建議對沒有物業的小區,應當盡快引入物業、準物業。對有物業的小區,應當通過暢通溝通渠道、提供堅強后盾、加大檢查力度、適度進行獎懲的方式來提高管理水平。
(責任編輯:申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