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曉紅+李方黎
摘 要:不起訴制度的運用,一方面可以有效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中非犯罪化、非刑罰化、非監禁化的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體現《刑事訴訟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并且,適用不起訴有利于在公訴環節進行程序分流,在緩解刑事案件量大與司法資源少的現實矛盾上有所成效。本調研報告以促進恩施市檢察院對不起訴制度規范化、均衡化的運用為目標,以2016年辦理的148起不起訴案件為樣本,歸納梳理影響作出不起訴決定的變量因素,通過比較不同變量在不起訴案件中所占權重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刑事訴訟 寬嚴相濟 不起訴 附條件不起訴
一、2016年不起訴案件實證分析
本次調研報告所獲取的數據材料中,不起訴案件總計148起,被告人數167人,其中附條件不起訴案件38起,被告人數38人。
(一)案件種類分析
2016年,恩施市人民檢察院不起訴案件有29種不同類型。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盜竊罪,被告人數56人,占不起訴案件總數的33.5%。故意傷害罪被告人數28人,所占比例16.8%;交通肇事罪被告人數12人,所占比例7.2%。
在不起訴案件中,排名前三的案件類型在性質上有其共性:一是賠償率低。在案件發生后,受害者均受到物質或身體上的傷害,最迫切需要的是賠償,而在實際辦案中,犯罪嫌疑人主動賠償率較低。此時如果可以對犯罪嫌疑人采取不起訴,并以此要求其積極賠償受害方,有利于受害者在物質、身體上的損害得到彌補。二是和解率高。三類案件中交通肇事罪屬過失類犯罪,在對受害者給予物質上的補償后較容易得到受害方諒解。盜竊罪主要造成受害人物質上的損失,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只要犯罪嫌疑人歸還所盜物品,大多可與受害人達成和解。故意傷害罪大多數為熟人作案,施害方與受害方多是朋友、親戚、同學、同事等關系,在賠償損失后雙方和解率較高。
本次調查樣本中未成年人為22人,犯罪類型集中在盜竊罪、故意傷害罪或尋釁滋事罪、搶劫罪,被告人數分布為13人、8人、1人。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發現,2016年恩施市檢察院接收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盜竊罪最多,因此表二的數據還需與2016年未成年人總受案量數據綜合比較才可得出進一步結論。
(二)被告人職業分析
148個不起訴案例中,被告人的職業也是較為突出的一個顯著特征。按照被告人數量由多到少排列,依次是農民、務工、無業、企業員工、學生、經商、個體戶、企業負責人、退休、機關單位工作人員。
農民職業的被告人80人,占總被告人數的47.9%;務工被告人19人,占比為11.4%;無業被告人數為16,占比為9.6%。農民在所有不起訴被告人中所占比重最大,說明在適用不起訴時,農民群體是考慮的最主要對象。務工、企業員工、經商、企業負責人、個體戶五類職業被告人數為50人,所占比例為29.9%,這五類職業均屬非公經濟范疇,表明2016年恩施市檢察院在有效貫徹落實鄂檢十條、保護非公經濟發展上有所成效。
(三)被告人年齡分析
在此次調查中,將不起訴案件被告人的年齡劃分為4個層次,如下表:
從年齡特征來看,18-40歲即青年范疇,在不起訴案件被告人中所占比例最大,為65.9%,比例最小的是66歲及以上。18歲以下未成年人占有一定比重,通過樣本分析,38起附條件不起訴案件中,未成年被告人占14起,所占比例為36.8%。22名未成年被告人中有21人采取了附條件不起訴,說明在不起訴案件中,對未成年被告人主要適用附條件不起訴。
(四)被告人學歷分析
在不起訴案件中,初中學歷被告人數為76人,排名第一,占45.5%;中專、小學、高中差距不大,分別排在二、三、四的位置。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四類被告人為136人,占總被告人數的81.5%。人數最少的是研究生及在讀研究生。這說明:第一,中等學歷被告人是不起訴制度適用的主要人群;第二,不起訴案件被告人的學歷呈正態分布,兩端是低學歷和高學歷,被告人數最多的正態曲線頂端是中等學歷。
(五)不起訴類型分析
在四種不起訴類型中,酌定不起訴比例偏高,排在第一,比例高達74.3%。法定不起訴和存疑不起訴處在“低位徘徊”狀態,兩類不起訴所占比例之合為3%,附條件不起訴占有一定比例,為22.8%。據此可知,酌定不起訴在不起訴案件中占主導位置,在公訴程序分流和節約司法資源上發揮著一定作用。
在實際操作中,“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標準很難把握,使用不當便有濫用職權之嫌,引發受害者不滿。此外,檢察官也反映,相對不起訴的審批程序過于繁瑣,不利于適用。因此,盡管目前酌定不起訴比例最高,但在發揮程序分流和節約司法資源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與表一中不起訴案件類型的數據相一致,酌定不起訴被告人數排名前三的犯罪種類依次是盜竊罪、故意傷害罪、交通肇事罪,酌定不起訴占不起訴案件的比例最大為74.3%。在不起訴案件中,酌定不起訴在公訴案件程序分流和節約司法資源上占主導地位。酌定不起訴中要求的犯罪情節輕微是檢察官在判定不起訴標準時所考慮的最主要因素,而在對犯罪情節輕微的把握上,盜竊罪、故意傷害罪、交通肇事罪這三種犯罪種類是最容易判定的。
二、不起訴案件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有效落實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
自2005年12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成為我國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基本刑事政策以來,恩施市檢察院堅持有效貫徹落實。在司法實踐中,酌定不起訴所占比例較大,對于初犯、偶犯或犯罪情節輕微的案件,可以不訴的堅決不訴。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落實上,一是對“寬”、“嚴”標準進行了嚴格界定。寬即依法從寬,對輕罪被告人從寬處理,給予其改過自新、重新回歸社會的機會,同時在維護和諧的社會環境以及營造良好的社會關系上發揮一定作用,最重要的是在節約司法資源、實現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上成效顯著。二是對“濟”含義的充分理解。濟即司法機關發揮司法救助、矯治功能,寬則依法、嚴則有度,以寬為本,以嚴為綱,堅持教育與懲戒相結合,救濟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
(二)有效運用刑事和解制度
對于輕微犯罪、鄰里、家庭糾紛類的熟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等,在堅持自愿、平等、公正的原則下,有效運用了刑事和解制度。被告人通過表達歉意,物質補償,得到被害人諒解,一方面安撫了被害人的精神創傷,有利于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另一方面也讓被告人免于刑事處罰,獲得改過自新的機會,體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三)案件證據有瑕疵,無法提起訴訟
通過調研方現,2016年不訴案件中存疑不訴的較少,幾乎都是因為證據有瑕疵。瑕疵證據是指不符合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在司法實踐中,此類情況較少,但客觀情況下也不可避免。
(四)貫徹落實鄂檢十條,保護非公經濟發展
不起訴案件中個體戶、經商人員占一定比例,這體現了恩施市檢察院對鄂檢十條中保護非公經濟發展的貫徹落實。鄂檢十條特別強調要“更加注重把握法律政策界限”、“更加注重改進辦案方式方法”,要有效避免“案子辦了、企業挎了”悲劇的發生,為涉案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構筑有力的保護屏障。
(五)發揮司法機關對未成年人的救助及矯治作用
未成年人犯罪在不起訴案件中占一定比例,未成年人由于其年齡、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其犯罪也具有特殊性。對未成年犯罪行為人要堅持懲罰為輔,教育為主,以幫助其回歸社會為主要目標。因此對能夠不起訴的未成年人犯罪堅決不起訴,能夠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堅決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
三、合理運用不起訴制度的建議
(一)明晰不起訴的適用范圍
要準確把握起訴和不起訴條件。在司法實踐中,堅持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對于犯罪情節嚴重、社會危害大的案件要起訴;對于犯罪情節輕微、社會影響小、犯罪嫌疑人主觀惡性較小的初犯或偶犯,或有自首、悔罪表現的情況,可訴可不訴的堅決不訴;尤其是對鄰里糾紛、家庭糾紛所引發的輕微犯罪,要以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修復和諧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可訴可不訴的堅決不訴。
(二)建立科學的不起訴案件考評機制
立足職能,充分發揮不起訴制度對輕微型犯罪寬大處理的功能。將不起訴率作為引導性的考察標準,摸索出一套符合司法實踐需要的不起訴案件辦案規律,為司法資源的合理利用尋求出路。同時總結實踐中社會效果較好的不起訴經驗,為實施好“寬”的策略提供有效的參考。
(三)加大教育宣傳,從源頭上遏制犯罪
法律的作用主要包括教育功能、懲戒功能、救濟功能等,修正后的刑法更加重視事前預防和教育。加大對潛在犯罪份子的教育,做好預防工作,不僅可以節約司法資源,使檢察官集中力量辦大案、重案,還有利于社會穩定。通過上文對不起訴案件變量的分析,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對無固定職業人群的幫教。農民、農民工以及無業人員是不起訴案件的主要被告人,可組織志愿者服務隊定期下鄉、進工地開展法律知識宣傳教育活動。人社局可組織針對中低等學歷人員的定向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給無業人員,并同時宣傳法律基礎知識,讓這幾類群體知法、懂法,降低犯罪率。從源頭上遏制犯罪,從根本上減少辦案量,從而節約司法資源。
第二,加強在校學生法律法規教育。不起訴案件犯罪主體多為中低學歷,因此建議加強小學、初中在校學生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定期組織法律知識講堂和演講比賽等,加強在校學生的法律意識,有利于減少潛在的犯罪主體。
(四)對未成年人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達到“懲罰為輔,教育為主”目的
本次調研發現,對未成年人犯罪大多從寬處置,22名未成年被告人有21名適用了附條件不起訴,避免了刑事處罰對其未來學習、生活、工作造成的不良影響。按照我國刑法規定,依法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在入伍、就業時,應當如實向有關單位報告曾受過刑事處罰,不得隱瞞。如果有前科,將會成為未成年人一生的污點,會嚴重妨礙其自我改造、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