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景陽 姚彩蔚
摘 要:公訴人法庭辯論應以立論為主,破論為輔,注意法律語言的規范性、準確性、簡潔性、莊重性,綜合運用敘述、議論、說明等表達方式及比喻、排比、設問、反問、對偶等修辭方法。并且,結合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邏輯思維規律和加強法庭辯論中的心理控制等技巧,以取得良好的法庭辯論效果。
關鍵詞:公訴人 庭審 法庭辯論
法庭辯論作為法庭審理的重要環節,是公訴人講法理、析證據,利用準確的判斷、周密的思維、適宜的節奏、嚴謹的論辯來表現自身的綜合素質,樹立檢察機關形象和威信的過程。公訴人法庭辯論中,應當注意運用以下技巧來取得良好的法庭效果。
一、立論為主,破論為輔
公訴人的法庭辯論,第一項就是發表公訴意見,這就是公訴人的立論,往往會以“公訴意見暫時發表到此,請法庭采納”為結束語。細思之,是請法庭“采納”自己的意見,重點不是對被告人、辯護人相左意見的批判。公訴人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首輪”發言權,將自己的觀點也即論點簡潔、完整地立起來,使法庭和旁聽人員對案件有一個完整的、“先入為主”的了解。這也使被告人、辯護人的攻擊重點為“破”公訴人的論點,這樣有攻無守,難免讓其“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自己的論點和批判公訴人的觀點混為一談,其觀點就不利于被法庭采納。
二、注意法律語言的規范性、準確性、簡潔性、莊重性
法律語言的規范性是指詞匯、概念具有特定性。法律語言的準確性是指概念范圍要明確,指向要具體,不能產生歧義。法律語言的簡潔性是指要用最少的語言表達出最大的信息量。法庭辯論發表公訴意見時,要將被告人的犯罪動機、目的、時間、手段、過程、結果用簡短有力的語言予以表述,在抓住案件要點的同時,又能使人便于記憶和接納。
三、綜合運用敘述、議論、說明等表達方式
公訴人法庭辯論中的敘述多是概述,要求簡明扼要地交待清楚時間、地點、當事人及案件的線索、原因、結果等,敘述清楚需要查明和解決的問題,以供法庭分析判斷。公訴人法庭中常用的敘述方式有順序、倒敘、插敘、補敘、分敘等,這些敘述方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根據案件的需要綜合使用。無論哪種敘述方式都要求敘述事實準確概括;敘述時安排結構要層次清楚,主次分明;要分清罪與非罪的界限;一般使用第三人稱敘述已查證屬實的事實。
議論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思維模式反映客觀事物,闡明其內在聯系,揭示本質和規律的一種表達方式。要求以真實、充分的論據,按照嚴密的邏輯性對論點加以論證。議論由論點、論據、論證組成,法庭辯論中,公訴人要圍繞三要素充分論證指控犯罪的罪名成立,除了有事實和法律依據,還要熟練掌握并運用辯論的認識論、方法論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規律。論證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法庭辯論不僅要遵守形式邏輯的要求,還要合乎辯護邏輯的要求。
說明是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對事物的性質、形狀、用途、成因、結構、功能、特征等加以解說和介紹。法庭辯論中,公訴人常用來介紹被告人及被害人基本情況、說明事物性質、形狀、特征和發展變化過程及其客觀意義。公訴人在法庭辯論中要客觀、真實、淺顯、準確、詳盡地說明事物,并善于抓住事物的特點,以使其和同類事物相區別。
四、善用比喻、排比、設問、反問、對偶等修辭方法
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可以幫助公訴人把深奧抽象的犯罪構成理論具體生動地表達出來,使議論深入淺出、明白可見、易于理解,當用來敘述犯罪后果及其危害時,能夠更真切具體。當庭辯論時,為了能讓人們真切感知犯罪給家庭社會造成的危害后果,可以使用比喻說明道理或事物。
排比能夠使表達句式整齊、節奏分明,增強語言的旋律美,利于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突出論述主題,增強語言的氣勢,既可以全面深刻、嚴密透徹地闡述事實道理,又可以淋漓盡致、強烈深沉地抒發感情。
設問在法庭辯論中主要是提出問題,提醒辯論方注意或引導法官思考;反問主要是加重語氣,用反問的語氣表達出肯定的內容,表明自己的觀點,引起共鳴。設問與反問可以增加表達變化,避免平鋪直敘,使法庭辯論波瀾突起,具有極強的攻勢。
對偶形式工整,結構對稱,語言精練,形象生動,具有音韻和諧,節奏鮮明的特點,能夠使公訴人語言富于文采,增強法庭辯論的文化內涵,又能突出辯論主題,增強語言魅力,同時因其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語言特色,對普法宣傳也具有實際意義。
五、結合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邏輯思維規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個概念判斷都應當保持同一,即每一個概念都應有確定的內涵和外延,不能隨意轉換,同一律的公式是:A=A,即A就是A。公訴人在法庭辯論中,要注意概念或判斷所表達含義的同一性,緊緊圍繞分歧和焦點,始終保持問題的同一。公訴人只能按照法律規定的原意去理解適用法律,其所使用的法律概念應當與法律條文保持同一,據以指證犯罪事實的證據必須忠于卷宗。
不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現象不能在同一方面既肯定又否定,不矛盾律的公式是:A并且是A,即不能是A并且不是A。不矛盾律要求公訴人在法庭辯論中對同一對象不能作出相矛盾的判斷,同時該自相矛盾的兩個判斷不能同真,但可能同假或必有一假。依據不矛盾律,法庭辯論中所使用的論據(證據),必須是已經排除了矛盾,前后一致且能相互印證的論據。
排中律是指在兩個相互否定的判斷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是A,A或者不是A。排中律要求公訴人在法庭辯論中對被告人的行為作出明確的判斷,不能模棱兩可、含糊其辭。
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一個被確定為真的判斷,必須有充足的理由。充足理由律的公式是:A真,是因為B真,并且B能推出A。在法庭辯論中,公訴人的任何論斷必須有充足理由予以證明,作為充足理由的判斷自身必須真實,理由與判斷之間有著必然的邏輯聯系。《刑事訴訟法》第53條的規定正是充足理由律的體現。
六、加強法庭辯論中的心理控制
一是公訴人對自身情緒的控制。公訴人首先要認識到緊張、沖動情緒的出現,在莊重的法庭,尤其是面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強大”的辯護團隊和眾多的旁聽人員時,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公訴人要提醒自己“以國家公訴人的身份出席法庭”,背后有更為強大的力量和信念支持,要充滿信心,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掌握辯論的主動權。二是對被告人、辯護人、旁聽人員等的態度進行控制。被告人、辯護人必然極力進行辯護,希望自己的觀點被法庭采納,公訴人要理解這種心理,堅持“對抗而不對立、交鋒而不交惡”,做到平心靜氣、以理服人;旁聽人員往往會在控辯雙方之中有一個支持的對象,公訴人除了以辯論內容和技巧壓服對手,更要重視與自己形成抵制心理的受眾,使其認同自己的觀點,這也是一個法制宣傳教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