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書琴
摘要:舞蹈美學是一門分析舞蹈審美特質的學科,從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到現在仍處于初級階段。每個舞蹈種類的美學思想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本文主要通過“形、神、氣、韻”四個方面來談論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質,深度剖析舞蹈動作本身所包含的美學意蘊。
關鍵詞:古典舞 美學 形 神 氣 韻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0-0055-02
舞蹈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仍處于初創階段,學科建設有待發展,厚積而薄發。舞蹈美學簡單來說就是關于舞蹈“美”這一特征的探究,例如:孔子在《樂記》中提出“盡善盡美”,認為“善”是美的主要標準,柏拉圖也曾在《法律篇》中把“美”和“善”等同起來,認為表達好的身心德行或善意的精神品質的形象或曲調都是“美”的。這些都是通過舞蹈的內容來分析它的美,其實探究舞蹈(動作)本身也可以挖掘出其潛在的“美”。
古典舞講究表達人的內心世界,它能將人細膩的內心情感表達到極致,刻畫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為了更好地讓讀者了解到古典舞動作的審美特征,筆者將從形、神、氣、韻四點來進行深度剖析。
一、形之美
“形”,簡單來說就是“形象”,指的是一切外在的、直觀的動作、姿態、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姿態與姿態之間的過渡路線,凡是一切看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稱之為“形”。它是古典舞舞魂之依附,是古典舞舞韻的傳達中介。換言之,只要我們看舞蹈時所觀察到的任何舞蹈動作或舞蹈造型就是舞蹈的“形象”。比如《愛蓮說》里面舞者多次用到小五花的手型動作,其實就是想給觀眾展現蓮花的外形狀態;還有《太陽鳥》里面,也有一些彎肘、曲腿或手臂展開做波浪型的動作,不正是鳥兒準備起飛到飛翔的整個過程地模仿嗎?
就“形”而言,通過對宏觀傳統藝術審美特征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分析得出了:要想符合東方審美觀,就要解決體態上的“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還有“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在行云流水的肢體語言中,我們的前輩早已將古典舞形象地定位為“圓”的藝術。比如古典舞中的“風火輪”“探海”“云手”“小五花”等等,都離不開“平圓、立圓、八字圓”這三種最基本、最典型的運動路線和軌跡,它看上去給人一種連綿不斷的感覺,是古典舞所獨具的流動的線形之美。
在舞蹈中,“圓”的運動軌跡蘊含著深刻的古代哲學思想。“圓”代表著生生不息、循環往復、圓圓滿滿的心理訴求,折射出了中華民族對于生命、情感以及人生軌跡的美好愿望。所以不管是單一的舞蹈動作還是群舞舞蹈的隊形,都離不開“圓”的形式形態。
二、神之美
京劇藝術家錢寶森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與總結,叫做“形三、勁六、心意八、無形者十”。所謂“無形者”即達到了“形、勁、心意(即神)”融會貫通的“化”的境界。在他看來“形”只占三分;“勁”占六分;“心意”卻占八分。“形”對于舞蹈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意(即神)。如果一段舞蹈只是將動作做好而舞者面部表情僵化,眼神空洞,那么這段舞蹈是失敗的。因為沒有做到畫龍點睛,沒有將舞蹈跳“活”。就拿現在熱播的《歡樂頌》中關雎爾跳肚皮舞的那段戲來說,關關的動作是標準的,但是面部神態依然是之前的“呆萌”狀,沒有肚皮舞風情萬種的神韻,所以總覺得很奇怪。我們這里所說的“神”是一種眼神的傳達和面部表情的變化,它來源于生活,并通過藝術的改造才能活靈活現。
在舞蹈《青蛇》中,編導用身體語言給我們講述了一段舞蹈版本的“青蛇傳”。舞蹈開始是青蛇初入人世,那迷茫與好奇的神態,略帶警惕防備的眼神,扭動搖擺的身體,與地面的貼合,將蛇的形態、運動習慣和妖的性格完美地刻畫了出來。舞蹈中,徐佳(表演者)通過眼神,一連串的原地掖腿轉,嫻熟地板正腿變旁,和手臂、肩部、腰肢、頸部、頭部的靈動來展現青蛇的嫵媚和妖嬈。突然,音樂變得急促,燈光也轉為昏暗,柔美的氛圍一下被打破,舞者在地上拼命地掙扎,用并腿后翹和下腰躺地讓我們看到了她因痛苦而被迫扭曲的身體,她眉頭緊鎖,表情痛苦,顯得既無奈又可憐。舞者本身跟演員的性質無異,用身體、神情來傳達編導和導演對人物的要求,如若想要將(人物)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除了肢體語言到位之外,更需要神韻的襯托。在舞蹈里,這叫“走心”。
三、氣之美
舞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氣”有一種特殊的講究。舞蹈的活動主體——人與其活動空間,這兩者的基礎都是“氣”的不同形態的律動。從運動的角度來講,就是人體之“氣”感應宇宙之“氣”的“力”的律動。通過人體四肢投射出來而產生的“力”與空間的“氣”相互作用的各種關系。
在做舞蹈中,人物性格的轉變及情緒的變化都要通過“氣息”來展現,例如:一個閨中女子與心儀的男子對視時,是含情脈脈的、害羞的,此時的氣息是舒緩的,細膩的;而要表達一個憤怒的或者極其悲痛的人物形象,氣息肯定是急促紊亂的。在這一意義上,“情”決定“氣”。古人說的“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就是說情感是由內心而散發的,但僅僅是在內心里,只有通過肢體動作配合氣息才能將情感外化,呈現在觀眾面前。甚至有時需要用一些夸張的動作來放大情緒,產生更好的舞臺效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身體表現力。吳曉邦先生指出:“氣”與“情”的結合是意 ,只有“氣”與“情”二者相通了,我們的藝術才有了活路。所以 ,當我們欣賞《庭院深深》時會被里面塑造的人物形象觸動,感受到她的寂寞與無奈,憐憫她的處境;《點絳唇》也成功刻畫了一個期待愛人歸來的閨中女子,她的期待之情、失落之感以及對鏡點絳唇之后的羞態都豐富了觀眾對于這個題目的想象。可以說,舞蹈比詩歌更直觀地表達了主題,并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四、韻之美
中國古典舞身韻中,身體外部的技法稱為“身法”,而舞蹈的藝術內涵則屬于“韻律”,二者只有相互滲透、有機結合,才能體現我國古典舞的藝術精髓。歌德曾經說過:“美麗屬于韻律。”舞蹈的韻律可以理解為舞蹈基本的律動形式和動作的運動軌跡,它形成于舞蹈動作的開合、起落、上下左右之間,是一種內在節奏。當代中國古典舞十分強調“剛柔并濟、迂回婉轉、輕重緩急”的舞蹈形態,要想突出古典舞的審美風格,必須舞出身體的內在韻律來區別其他舞種。
“律”在中國古典舞中具有重要意義。動作連接動作必須要通順,這“順”就是“正律”,要有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連綿不斷的感覺。“反律”也是身韻律動中不可或缺的特征,如:欲向前碎步快走,會先慢慢立腳后跟“起范”后再往前走,這樣使得整個動作更加圓潤,也給觀眾一個視覺上的沖擊。更具典型的審美規律是:“欲開先合、欲左先右、欲沖先靠、欲沉先提等”,無一不是遵循“反律”的規律。在古典舞動作中,正是因為這種又順又逆的特殊規律才產生了動作強烈的對比性,給予觀眾一個情感上的反差感。
五、結語
古典舞是一種程式性很強的中國傳統舞蹈,是我國的國粹,在凝聚了祖祖輩輩老藝術家們的智慧結晶的同時也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形、神、氣、韻”看似簡單,卻飽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需要舞者用一生的經歷去感悟、去發現、去探索。
參考文獻:
[1]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劉莊.論中國古典舞的靈魂——身韻[J].大舞臺,2014,(06).
[3]李成林.談中國古典舞的“韻”之美[J].大舞臺,2011,(12).
[4]鄧志芳.淺談古典舞身韻的“形”[J].通俗歌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