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是很枯燥的一部分,很難學深、學透、學好。所以,我們要試著變枯燥為趣味,活化文言教學;試著從觀念上突破、方法上突破、能力上突破。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興趣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59-02
一、激活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使學好文言文至關重要的一步。
每節課前,我讓學生就自己熟知的文言故事、名言、警句等摘抄一首或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于是,大家在認真準備的基礎上,講得很精彩,不斷迎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另外,對于課內要學習的文言文,讓同學們分角色來演,我感覺不失為良策。像《荊軻刺秦王》一文,人物性格異常鮮明、情節活靈活現、斗爭曲折緊張,同學們“演”得興高采烈,自然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也就深入人心了。
二、把新課改精神滲透進教學中,激發興趣
把提問權、回答權交給學生,就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這樣,既可以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也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情趣閱讀中樂讀、善思、好問、上進,進而提升文言文的基礎。
在《荊軻刺秦王》一文的教學中,有同學提到“為什么荊軻不等待他遠方的朋友來了之后再去刺秦,而要在聽了太子的話之后直接動身,是不是害怕太子啊?”,我還沒反應過來,同學們就已經作了解答。這位同學忽略了文章的背景,還原到那個時代,就可以理解了。
三、巧遷移,靈活對接課內外
文言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在于除過課堂,缺乏語言環境。所以要養成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厚實的文言文基礎、高超的閱讀能力。
(一)多背多記,夯實基礎
文言文學習亦符合“水滴石穿”的規律,多背多記是文言文學習的第一步。我的做法是,給同學們劃出課下注釋里常用的、考綱要求的常識,讓他們背,再出一些課外句子讓他們運用這些常識不斷的翻譯,這樣,記得比較牢靠,而且慢慢的就掌握了這些常識的用法。
(二)常歸納,巧遷移
文言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遷移,培養同學們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在背誦了常識之后,要進行梳理、歸納,進而應用到課外,進行遷移。先讓他們找出文言常識點,落實之后再進行翻譯。這樣,在經過反復訓練后,同學們的翻譯能力明顯提高,考試中文言點就是得分點,分數提高了,學起來自然就更得勁了。
四、加強語法學習,以語法促興趣
積累字詞,知識是零散的,沒有系統性,也難建立同學們文言學習的知識體系。所以,語法的精講精練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現在教學中普遍淡化語法,僅有的語法知識還是從英語里借用的,語法就成了同學們學習文言文的一個軟肋。就語法的精講精練,我談幾點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古今漢語語法的相通之處
現代漢語是在古代漢語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二者有其一脈相承性。就拿句子的主要成分來說“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古今漢語都存在,性質上也沒有什么變化;現代漢語的句法成分位置一般為:【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補語〉,那么,我們利用現代漢語的語法常識,就很容易推出古漢語里的狀語后置、定語后置、倒裝句式、省略句式及名詞動用、形容詞動用、名詞作狀語等語法現象了,同學們理解起來相對就容易多了。
(二)古今漢語的不同之處
雖然古今漢語一脈相承,但在具體發展中,也有不少的不同之處,了解了這些不同,就抓住了古今漢語的“脈”。
1.古代漢語以單音節字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
這就告訴我們,文言文學習我們要以“字”為出發點,而現代漢語要以“詞”為出發點。翻譯中我們可以把古漢語里的“字”用現漢語的“詞語”進行替換,或者我們稱之為“組詞”,翻譯就變簡單了許多。例如:軍—軍隊;駐扎軍隊。 王—稱王。亡—逃亡。
2.古漢語有通假。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
如:《鴻門宴》“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之意。
3.古漢語有詞類活用現象。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之時要參照現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的活用。
如:名詞的活用。
A:名詞用作一般動詞。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B:名詞的使動用法。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稱王。
C:名詞的意動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以……為鑒。
D:名詞作狀語。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
4.古漢語有許多特殊的句式和固定句式。
古漢語常見的特殊句式就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而這些句式又可以進行細分:如判斷句 ①……者,……也;②……者,……;③……,……也;④……,……;⑤……者也。
例: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季父。
總之,要成功積累文言文常識,并且能熟練進行課內向課外的遷移。在繼承傳統文言教學思維、方法的同時,我們還要積極探索、力求找到更加合適、合理的方法,變枯燥為興趣,活化文言教學。
作者簡介:
黃軍鋒(1982.5-),男,陜西省咸陽市彬縣人,本科學歷,中學二級,從事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