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岳英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071-02
通讀語文新課程標準,我們深深地認識到了現代兒童詩歌教學,應該重視誦讀、美讀,讀應該放在第一位。如果能搭起一座“鵲橋”,縮短學生和詩歌的距離,那才能實現新課標的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
筆者認為采用“鏡像”這種方式進行現代兒童詩歌的閱讀教學就能非常成功地幫助學生完成對原始材料的還原和情感的深度體驗,縮短學生和詩歌的距離并最終真正走進詩歌的意境。有人可能會問:什么是“鏡像”呀?“鏡像”原是計算機范疇的一個詞,如果要拿到語文課堂教學上來說,通俗地理解就是像照鏡子一樣,照出文字背后的意境、情感。拿到現代兒童詩歌閱讀教學上說就是借助情境地創設,激活、還原和放大詩歌記錄的某種心境和某種情境,通過體驗、感悟,從而實現對原始文字的還原和情感的深度體驗。
那“鏡像” 閱讀教學該怎么操作呢?
一、找準切入點
編入教材的現代兒童詩歌看似簡簡單單,可是對孩子來說看到的是一個個文字符號,很難進入詩歌所描寫的意境。如果能找準詩歌中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采用“鏡像”的方式進行閱讀,那么學生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語言文字,更觸摸到文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學生讀著這些詩歌,就會越讀越有美,越讀越有味。
1.以詩歌的關鍵詞為切入點
兒童詩教學不能像教古詩那樣逐詞逐句進行分析,那只能是把詩歌弄得支離破碎,讓人感覺不到詩的美感。如果能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就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兩只鳥蛋》中有一句“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筆者以“焦急不安”這個關鍵詞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想象:“鳥媽媽找不到鳥蛋了,心里一定焦急不安,會怎么做呢?”
想象說話:
鳥媽媽飛到____飛到_____
引讀: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生)焦急不安。
吃飯了,鳥媽媽_____ 睡覺了,鳥媽媽_____
引讀: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生)焦急不安。
這樣,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復誦讀中,使學生產生獨特的、豐富的感受,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鳴。
2.以理解的難點為切入點
現代兒童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大的跳躍性,這就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順應學情,從學生理解的難點為切入口,問題就會游刃而解。
《黃河頌》第二部分分三小節頌黃河,有很多句子學生難以理解。如:為什么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水是柔軟的,為什么說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此時就可以以這些地方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采用“鏡像”的策略進行學習,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以詩歌的空白處為切入點
詩歌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產物,詩人總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緒,借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傾吐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在意象、詩句和章節上呈現出明顯的跳躍現象,就形成了廣闊的“空白”。教學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去補充詩歌“空白”,從而領略詩歌獨特的藝術形象、鮮明的抒情畫面、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意義。
筆者在教《兩只鳥蛋》的結尾空白處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作者抬起頭來,在藍天白云間,他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帶著對文本的獨特感受,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發揮自由的聯想去填補這些空白,走進詩的意境。
4.以詩歌情感的凝聚點為切入點
語言文字只是載體,讀現代兒童詩歌貴在和詩人交流思想感情,讀出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每一首詩歌都有詩人情感的凝聚點,教學時,以情感的凝聚點為切入點,采用“鏡像”閱讀教學的各種策略,能使學生讀出詩歌背后的那份情、那顆心,與詩人產生共鳴。
二、精選操作方法
1.以想象為鏡
葉圣陶先生說:“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而構成的畫面。”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詩情畫意。而現代兒童詩歌語言含蓄,意境幽深,跳躍性大的特點,為聯想與想象活動的展開留下馳騁空間。通過想象這面鏡子能還原語言文字的意境,讓學生真正地入境。
2.以音畫為鏡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猶如一幅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藝術畫面。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再現詩歌的畫面、各種方式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詩歌的畫面或由學生給詩歌配畫等形式,能將古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藝術化。
3.以表演為鏡
現代兒童詩歌中有許多故事性和形象性很強的篇目或詩句,天真活潑好動的兒童有很強的想象力和表現欲,能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詩歌中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再現在學生眼前,孩子們很快進入了詩歌描寫的情境中。此情此境中,兒童的情感很自然移入自己扮演的擔當的角色。通過表演這面鏡子,詩中形象在學生的切身體驗中觸摸到了。
如《一株紫丁香》的第一小節中有一句:踮起腳尖兒,走進安靜的小院。這“踮起腳尖兒”包含著孩子們對老師深深的愛??蓪W生不可能讀出這一層意思,筆者上課時曾這樣引導的:誰會上來踮起腳尖兒走走看?(指名上臺表演)
你為什么要這樣走呀?(學生入境地說:“我怕打擾老師呀!”)這樣,通過表演,不但理解了“踮起腳尖兒”的意思,而且切身體會到了孩子們對老師情感。
4.以生活為鏡
有很多詩歌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并留給兒童無限的遐想空間。我們都知道沒有生活做中心的課文是死課文,沒有生活做中心的課堂是死課堂。如果能把帶有理性的詩句引入到充滿感性的生活情境中體悟,學生自然能觸摸到詩中蘊含的情感和意境。如《植物媽媽有辦法》第四小節寫到:豌豆媽媽更有辦法,她讓豆莢曬在太陽底下。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著跳著離開媽媽??梢砸龑W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學生會恍然大悟:哦,原來豆莢裂開就是豌豆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呀!又潛移默化地滲透了對本文的情感目標的落實——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
三、選好結合點
1.與吟誦的有效結合
新課標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可見,現代兒童詩歌教學應以吟誦為主線。吟詩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融入詩境,和作者一起分亨他的快樂、憂愁。那怎樣才能實現呢?唯有在讀準字音、讀通詩歌和入境吟誦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鏡像”閱讀,這樣,才能通過吟誦,讀出詩的韻味,詩的意境。
結合的形式有(1)先運用鏡像閱讀的各種策略,使學生融入詩境,走進詩歌的意境后,再引導學生吟誦。(2)把吟誦和“鏡像”交替運用:邊想象邊吟誦,結合音畫吟誦等。這樣的吟誦才是有滋有味,融情入境地誦。
2.與詩歌創作的有效結合
詩歌教學結束之后,學生似乎情尤未盡,滿腔熱情澎湃于心。教師經常會順勢引導拓展,要求孩子模仿詩歌格式或語言編小詩。可是,具體的意境或意像從哪兒來?此時如果能結合運用鏡像閱讀教學的策略:通過想象畫面或聯系生活等方法,就會使學生很好地實現移情體驗。如學完《歡慶》后:引導想象一下:還有哪些景物在歡慶?學完《植物媽媽有辦法》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還有哪些植物媽媽有什么傳播種子的方法,能仿照課文的形式自己創作一首或一節小詩嗎?這樣,一首首充滿稚氣、又充滿靈氣的小詩,透著同樣濃濃的情 ,一直向課外延伸。如此一來,實現了語文向生活的回歸,也將有利于思維的碰撞和語言的積累運用。
參考文獻:
[1]胡文杰.鏡像作文教學的教學策略與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2008年3月.
[2]董正堯.唱,童年歲月 吟,詩意光陰[J].教學月刊.2008年8月.
[3]陳暉.兒童詩歌的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