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128-01
所謂暗示是人們為了實現某種目的,用含蓄的間接方式,對人的心理或行為施加影響的過程。暗示教學法的理論認為,人的學習活動不僅依靠大腦皮層結構,而且是在感情和潛意識的共同參與下進行的,是顯意識與潛意識交織的心理活動。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嘗試著將教學管理中的暗示法滲透到拼音教學中,豐富拼音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學習要素,把感知學習、操作學習以及潛意識的學習結合起來。并努力建立以課堂教學為基礎,課內外結合,盡可能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里學習拼音,體味學習拼音的樂趣,增強教學效果。
一、手勢暗示
借助直觀形象的手勢,使學生透過視覺獲得具體形象,幫助他們識記拼音,作為輔助記憶之用。
手勢暗示包括手形操練法和手形替代法。
1.手形操練法。即利用手指的不同組合分別表示26個字母形狀進行操練。如字母“ɑ”,左手拇指、食指彎曲成半圓“c”,右手食指直立,中間靠近半圓開口“l”,組成“ɑ”;左手不變,右手食指往上移變成“d”,往下移變成“q”。其他字母,都可以調動十指,組合,變化。這種方法生動形象,易學易做。上課時,下課后,放學回家,學生可以自己做,自己讀。也可以三三兩兩自由組合,一個同學做手形,其他同學猜字母,既復習讀音,又鞏固書寫。
2.手形替代法。即用手形比喻發音器官的形狀、位置來進行字母教學的方法。如教學平舌音“z、c、s”與翹舌音“zh、ch、sh、r”,左手在上平放,手心向下四指前兩節彎曲,表示牙齒和上顎,右手與左手平衡,手心向上,代表舌頭。發“z、c、s”時,右手手指伸直,抵住左手指尖,表示舌頭抵住牙齒;發“zh、ch、sh、r”時,右手四指彎曲,抵住左手四指第二節關節處,表示舌頭抵住上顎。借手形來比喻發音時的器官變化的情況,形象直觀,便于學生掌握其發音要領。學生之間還可以互相糾正指導,達到學生自主復習的目的。
二、語言暗示
兒童對拼音比較陌生,聲母和韻母是什么,它們怎么會拼到一起呢?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個新鮮事。此時,恰到好處的語言運用,會讓學習拼音增添動力。
運用語言暗示,首先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把要表達的思想最簡單地表達出來,做到言簡意賅。
如教學拼音,“b——ɑnɡ——bɑnɡ”時,教師念“b”,然后用右手把“b”丟給學生(假動作),學生在空中抓住“b”,并念出“b”,然后在拼音本上寫“b”,用同樣的方法給出韻母“ɑnɡ”和聲調“-”,學生輕聲拼讀音節。這樣,師生之間產生默契,學生的大腦保持激活狀態,他們興趣盎然地接過去,寫下來,讀一讀,在游戲中掌握音節的拼讀規則,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學生感受到來自語言的暗示,記住游戲過程中的拼讀情景,從而建立起潛意識中的聯結,以后拼讀的時候,就會重現這些聯結,能更好地進行拼音的拼讀。
三、環境暗示
任何人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環境暗示主要是利用具體的教室環境來實施對學生的暗示。教室布置均用拼音代替文字。如“卡通字母”角,小朋友照片墻用拼音標出他們的姓名,充分利用黑板報進行每天一練“xiǎo yú ài chí tánɡ, xiǎo pénɡ you ài xué xiào ”“xué de rèn zhēn wán de tóng kuɑi”,每天由學生在拼音讀物或其他材料中摘錄句子,再由老師抄在黑板報上,學生進行拼讀練習。他們在摘摘、拼拼、讀讀中,增強了參與意識,提高了拼讀能力,還把學習拼音當做是一種享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情境暗示
情境以具體直觀的形象呈現在孩子的面前的,對孩子的影響作用較之抽象說教更容易被理解,而且能激起孩子感情上的共鳴。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音樂渲染、角色扮演等模擬情境。如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i、wu、yu”時,學生容易理解“yi、wu”的拼讀規則。但“yu”要把“ü”上兩點省略了,學生往往不容易掌握。我在手指上戴上小頭飾,分別代表“y、w、i、u、ü”,然后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i、u、ü”三個小朋友想出去玩,可又怕迷路不敢出去。這時候,“y、w”來了,“y”帶著“i”,“w”帶著“u”出去了,只有“ü”沒人帶,他哭了。“y”跑回來對“ü”說:‘你別哭,擦掉眼淚我就帶你出去。“ü”擦掉了眼淚(拿掉頭飾上的兩點)跟著“y”高高興興地出去了。這樣,學生在觀賞手指木偶表演的同時,學到了“yi、wu、yu”的拼音規則。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拼音,提高拼音教學效果。
五、圖畫暗示
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圖片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如認識四線格“”,教師出示四線格:“這是拼音的家,拼音喜歡住在自己的家里。胖胖的‘ɑ住在二樓,像把椅子的‘h,把頭伸到了三樓,像個彎勾的‘j最調皮,把頭伸到三樓,把腳勾到一樓。你們可要記得,別讓他們搬家哦!”這樣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讓學生受到形象化的感知,既能加深學生對四線格理解,又加強對拼音書寫位置的記憶,并腦海里儲存這個情境。以后,在書寫拼音時,會重新提取這個情境,符合兒童形象直觀占優勢的心理特征。
總之,在拼音教學中滲透暗示法,遵循了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把抽象的表音符號轉化為具體的內容,加強了直觀性,充分調動了兒童大腦無意識領域的潛能,讓兒童不知不覺地接受信息,兒童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情趣和愉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拼音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振村,莊錦英著.《教師體態語言藝術》.
[2]于明主編.《非智力因素利用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3]孫修章編寫.《小學漢語拼音教學輔導》.
[4]李吉林著.《情境教育》.
[5]顧家漳編寫.《顧家漳低年級教學教例與經驗》.
[6]周一貫著.《語文教學優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