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潤紅
【摘要】學生的差異和教學的開放,使課堂呈現出多變性和復雜性,教學活動的發展有時和教學預設相吻合,而更多時候則與預設有差異,甚至截然不同。當教學不再按照預設展開,教師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和艱難的抉擇。因此,更加需要運用智慧和積累的教學經驗,善于捕捉教學中出現的點點滴滴,培養自己的教學智慧,來優化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功能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 六要素教學方式與教學智慧 案例分析 實踐與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181-01
近幾年蘿崗區一直堅持深化素質教育,開展新課程實驗,推廣應用六要素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為進一步促進我區教師研究與實踐“智慧教育”先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推行了“我的課堂教學智慧”為主題的課程改革新浪潮。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教書育人的智慧,教學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教師的智慧,教育智慧貫穿在整個教學生活中,智慧型教師就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簡單的談談今天六要素教學方式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智慧。
一、課前充分預設,為課堂生成作準備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幾個關系之一是“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預設是教師基于對教材的深刻解讀和對學生學習狀況的深入分析,進而完成有效的教學設計。實施教學設計,則是把“預設”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的互動往往會“生成”一些新的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把握,使教學活動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針對學科知識特點以及兒童認知特點預設數學問題,同時也要關注課堂即時生成的問題,捕捉教學資源,指導教學活動,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教學活動質量。一堂成功、有效的數學課既離不開問題的精心預設,也不能沒有問題的動態生成。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引發學生主動學習,展示教師的教學智慧
《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因此教師要能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創設出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讓新課導入與學生零距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導入方式有(1)創設操作情境導入;(2)創設生活情境導入;(3)創設遷移情境導入;(4)創設對比情境導入。現在以教學六年級“比例尺”為例可以這樣導入:最近老師要從廣州乘火車去湛江參加一個會議,經過了解火車每小時行駛110千米,需要幾小時到湛江?學生感到無法計算,因為不知道廣州到湛江的距離,于是教師出示廣東省地圖,告訴學生,我們可以根據地圖及其比例尺求出兩地之間的距離。什么叫比例尺?它有什么作用?這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從而導入新課。從生活應用中的實例出發,使學生看到數學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價值,明確學習目的,激起學習興趣。
三、及時捕捉信息,在課堂生成中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
學生的差異和教學的開放,使課堂呈現出多變性和復雜性,教學活動的發展有時和教學預設相吻合,而更多時候則與預設有差異,甚至截然不同。當教學不再按照預設展開,教師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和艱難的抉擇。而那些嚴峻的考驗和艱難的抉擇又往往來自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一個個細微的細節、一件件細小的事情帶來的。小細節包含大智慧,小細節隱藏著大道理。所以說,只要我們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夠的教學機智,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就可能將問題變成新的教學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為病點的問題轉化為教學的“亮點”。在這師生互動中,學生主動求知,從分發揮了學生學習能動性。
四、在課堂小結處再現教師的教學智慧
課堂接近尾聲,要及時進行課堂總結反思。大部分教師上沒有正視到課堂總結反思環節的重要性。一堂課的結束,并不代表問題的終結,而是用新知識再去發現和解決新問題的開始,課堂小結是一堂課的“畫龍點晴”處,同時利用課尾總結,加以引導、點化、更能顯示出小結在拓展延伸上的巨大功效。
所以,課前要精心設計,教學中也要摒棄過多、過死的預設,善于把握生成的機會,通過師生互動,努力促成學生主動學習。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得心應手,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才能在有效生成中走向真精彩!
參考文獻:
[1]2011版《數學新課程標準》.
[2]王文丹,俞春海.讓數學課堂教學在有效生成中走向真精彩,2011(12).
[3]葉季明編著.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原理和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4]盛群力,李志強主編.現代教學設計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5]奚定華主編,數學教學設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6]黃愛華著.黃愛華與智慧課堂[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