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玲++黎云祥

【摘要】針對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教科書中“雞卵的結構”內容存在缺漏,不夠完善,易導致老師和學生理解偏差的問題,對鳥卵的結構進行補充完善。通過分析得出結論:鳥卵并不等同于鳥蛋。
【關鍵詞】鳥蛋 結構 鳥卵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243-01
人教版初中《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四節《鳥的發育和繁殖》中原文寫到:鳥類能產生有硬殼保護的卵—鳥卵(俗稱“鳥蛋”)。在這里教材把鳥卵等同于了鳥蛋,雖然在括號里對鳥蛋二字加了雙引號,但后面并沒有對鳥卵和鳥蛋二者加以區別說明,加之課本上后面的實驗——觀察雞卵的結構中的目的要求表述原文為:觀察雞卵(雞蛋),認識雞卵的結構特點。在這里,教材又把雞卵等同于雞蛋,而且整個實驗也完全以雞蛋的結構來充當以雞卵的結構,在課本上并附以結構模式圖如下:
在后面的表述中也把蛋黃、蛋清分別等同為卵黃和卵白,并通過圖片把各種鳥蛋稱之為鳥卵展示鳥卵的大小和外表形態,教材圖如下:
雖然本內容設置在初中教材,目的在于學生通過觀察,認識鳥卵的結構,并不是嚴謹的科學探究,對學生的要求也并不是很高,不必精益求精,把學生生活中常見并熟悉的雞蛋作為實驗材料使學生認識鳥卵的結構也是符合學生學情的,但是教材注釋或老師應進行補充說明蛋和卵并不等同,以免給學生造成錯誤理解、常識偏差。因為筆者在進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從生物圈到細胞》的教學時,當講到卵細胞是較大的細胞時,就有同學說:“是啊,雞蛋多大一個嘛。”還有學生開玩笑說:“我每天都要吃一個卵細胞(雞蛋)呢。”顯然,由于初中階段學習該部分內容時,并沒有從書上或老師那了解到雞蛋并不等同于雞卵,從而造成錯誤的認知。課后,我又在網上查看多篇關于鳥卵結構的教學設計,均未曾在教案中看到關于蛋和卵的區分。鑒于此,筆者通過查閱資料將鳥蛋的結構進行完整闡述,以區分鳥卵,給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參考。
蛋自外向內依次由蛋殼、外殼膜、氣室、內殼膜、卵黃膜、胚盤、卵黃構成[1]。蛋白、系帶、蛋黃、蛋清、蛋殼、系帶、殼膜都不是細胞結構,它們起給胚胎提供營養和保護胚胎的作用。鳥類卵細胞在雌性卵巢內由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后形成,卵細胞成熟后就會從卵巢排出,進入輸卵管,如果雌、雄鳥順利交配,成熟卵細胞則會在輸卵管的上端受精形成受精卵細胞。此后,受精卵在沿著輸卵管滾動的過程中會依次被管壁分泌的蛋白、蛋殼膜、蛋殼等包裹,便形成了一個鳥蛋。所以鳥蛋并不是鳥卵,也不單純的包含一個受精卵細胞,因為,在輸卵管上精卵識別、結合形成受精卵后就開始進行了細胞的有絲分裂,產生多個細胞,就形成了蛋黃上可見的色濃略大的胚盤結構。如下圖所示。
如果卵細胞成熟后在輸卵管未受精,所產出的蛋中的卵細胞任處于次級卵母細胞階段[2],最后形成蛋后就會在卵黃上形成色淺而小的胚盤(為與受精卵細胞形成的胚盤區別,由的文獻上也稱之為胚珠)。如上圖所示。這時,一個鳥蛋也并不等同于鳥卵,只是未受精的鳥蛋里包含一個卵細胞,雞蛋里的大部分結構屬于細胞的附屬物。
終上所述,鳥蛋不是鳥卵,如果卵受精,則蛋包含由受精卵分裂而成的多個細胞及其附屬物;如果卵未受精,則蛋包含一個卵細胞及其附屬物。
參考文獻:
[1]陳德宇. 2000. 雌鳥的生殖生理.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7(3):23.
[2]余小平;胡淑慧輝. 1997. 鳥蛋的形態結構和形成過程. 生物學通報,32(6):12(期刊文章).
本文是西華師范大學服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項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何亞玲(1991),女,漢族,四川武勝,西華師范大學在校碩士研究生(研一),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