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萬邦
摘 要:城市在不斷飛速發展的形勢下,水問題也成為了目前所關注的話題;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也離不開水資源的支持,倘若水資源出現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可持續發展。本篇文章主要對我國和水之間的現狀進行介紹,然后在對城市水適應空間的相關規劃含義做出合理分析,并且從水系統的角度出發,對我國水系統空間所制定發展方向做出恰當的討論,提出相關建議,從而讓城市與水關系能夠和諧的共處。
關鍵詞:城市水問題;水系統;城市水適應性
1 我國與水相關的規劃管理現狀
在最近十幾年里,隨著我國不斷的大面積開發建設,從而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一定的破壞,為了能夠加大對水資源等生態體系維護的力度,將開發與管理行為進行合理的規范,相關部門都對該情況做出了研究,并且經過討論制定了相應的制度,這樣才讓水問題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
不同的有關部門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水問題引起了重視,并且提出了有關要求,都著重對水的自然屬性進行了強調,而且還引進了很多創新的思維理念。然而,到目前為止,較多數部門之間一起合作還不是很全面,相應的管理制度還沒有進行明確的規定,就會出現職責不明確、所監管的范圍不清晰等問題的發生。與此同時,還有一些部門的管理制度沒有很好的做出規定,這樣許多創新的理念不能在實際工作中有效的落實。雖然已經出臺了有關城市水系的制度,并且在其中也加入了硬性條件,同樣在某些城市中還出臺了相應的管理制度,然而還是會存在對水系自然需要沒有引起重視。
2 城市水適應空間規劃的內涵與原則
水系統在自然環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著不可缺少的地位。其中水文循環的整個過程要依賴于相關的地域空間而進行,并且水系統自身就存在一定的空間屬性。就拿水環境以及相應的水系統來說,在水文不斷的循環時,水系統通過自然的活動以及土地的應用情況之間就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倘若地表良好的情況下,就能夠有效的預防雨季出現洪澇的情況或者是發生旱季干旱的現象,并且可以利用土壤來對水體品質進行有效的凈化。因此,依據大自然的生長規律,相關部門將水系統所產生的自然規律以及相關的功能統一列入城市規劃中進行充分的考慮,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符合我國維持生態平衡的主要手段。
但是城市水系統作為一個繁瑣的生態體系,該繁瑣性能夠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含天氣變化、人口日益增加等,從而讓系統呈現出動態性的特點。為了盡可能的加強水系統的適應性,其實是在符合城市相關性能的前提下,讓系統能夠起到抵抗風險的作用,從而達到主動應對形勢的效果。相關部門對水適應進行有效的空間規劃,簡單的說是在在自然的條件下建立的,進而能夠讓城市發展和水系達到和諧的氛圍,相關部門就應當采取創新的思維方式,采取恰當的手段來提高城市的適應水平,確保系統處于平衡的狀態,從而避免所帶來的危害,最終能夠營造出一個和諧、健康的城市。
3 尊重水系統自然性的空間規劃設計
3.1 “以水為先導”的空間規劃
有些國家明確提出將保護自然水系作為空間規劃的重要原則,要求城市的空間發展和土地利用規劃必須考慮水因子,重視水系統的自然特性,各層面空間規劃要包含水專項內容,空間規劃要進行水評估。在各級政府之間、以及規劃和水務等各部門之間加強合作、明確職責,從而把空間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水管理協調起來。這一積極應對水問題的水空間戰略正通過國家、省、市等不同層次的空間規劃體系得到落實。
將雨水作為寶貴的資源,水就不再被視為問題,而被視作機會。以水為先導的空間規劃,強調“建造結合自然”、“為河流保留更多空間”和“親水生活”。空間規劃采取“藍帶+綠帶網絡”的整體構架,其中“藍帶”以水系、運河等作為連接城市各功能片區的紐帶,同時開發休閑娛樂、商業、旅游等功能,整合居住和辦公功能,營造城市公共空間;而“綠帶”則以綠色核心與自然保護區為主體,道路、水系為滲透廊道,形成街道、廣場、園林結合水系的網絡化開敞空間體系。
3.2 “最佳管理實踐”與低沖擊開發模式
低沖擊開發模式在某些國家中,是針對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沖擊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機制和設計技術來達到對暴雨徑流的污染控制,從而使開發區域盡量接近開發前的自然水文循環狀態。低沖擊開發模式的規劃過程將自然水系統與土地利用規劃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化地區的水問題,可通過精明場地設計來實現。這種開發模式恰好符合“精明增長”策略中對環境及開放綠色空間保護的內容要求。
4 水適應性理念下的空間規劃體系建構
戰略性層面,應從分析區域與城市發展要求入手,充分把握流域生態特征,研究水資源、水環境的生態承載能力,結合區域土地利用、水文地理環境、土壤及氣候條件等,提出水系統和水資源保護的空間管制措施,進行水生態空間控制單元劃分,擬定水與區域城市協調發展的一體化規劃要求和規劃指引。在區域發展格局中,強調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協調統一。
水問題成因復雜,傳統的單一部門的管理方式不能有效解決水問題和水危機,應建立水系統空間規劃的多部門合作機制,強調多方參與,鼓勵通過討論、協商、互換信息等方式為最終達成共識創造條件。由于水系統的空間界定可為城鄉規劃參與解決水問題提供可操作的依據,因此城鄉規劃部門應與其他相關部門加強合作,整合多部門力量,協同工作,為劃定水空間體系達成共識,以便于相關管理規定的實施。
5 結語
經過一些國家實踐結果說明,相關部門在對空間規劃的同時也應當考慮到水適應性理念是切實可行的。在城市不斷的建設中,相關部門應當制定合理的方案來解決水問題的發生,確保城市能夠堅持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將水系統的相關理念融入到空間規劃中,加強水適應性的發展形式。與此同時,因為水系統在有關的空間中存在一定的復雜性,所以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采取恰當的措施,來對水系統進行全面的控制,從而為城市的發展帶來益處。
參考文獻
[1]倪華明,劉晨,朱剛,等.城市雨水回收利用現狀及發展——上海案例[J].凈水技術,2012,31(2):1-5.
[2]姜立暉,程小文.低沖擊開發模式解決城市雨洪[J].中國減災,2010,(9):32-33.
(作者單位: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城鄉規劃分局規劃編制研究中心)